我所认识的虎妈蔡美儿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点燃了中美教育差异的讨论,而引起的这场争论的华裔虎妈蔡美儿更成为了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我们的特约记者李宇宏曾经采访过蔡美儿,对于这位华裔虎妈,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前不久《华尔街日报》的文章链接《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以及简短的一句话“很好奇地想知道你怎么看”。接下来的时间,关于这篇文章引发的讨论让所有人始料不及。几乎是一夜之间,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成了国际大名人。不过,与她的官方头衔无关,这一次,她的传记体新著《虎妈战歌》闪亮开售。
从《华尔街日报》那篇文章《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开始,到《纽约时报》的跟踪报道和大卫布鲁克的专栏,再到《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甚至《纽约客》以及其他国家数不清的媒体讨论和博客文章,焦点都是关于这位华裔妈妈和她的育儿经。在美国,好像很少见到这样的阵势--这么多大牌媒体一窝蜂地报道一个人和一个话题。《周末画报》的一个专栏采访过蔡美儿。不过,那会儿在学者云集的耶鲁大学,她还只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全美排名第一的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和两本畅销书《帝国时代》和《着火的世界》的作者。
第一眼见到蔡美儿。虽然没有规定教授一定得是怎么样,蔡美儿的时尚和干练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她礼貌地对未能及时敲定采访时间道歉,并解释说,因为经与蔡美儿对话。虽然没有规定教授一定得是怎么样,蔡美儿的时尚和干练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她礼貌地对未能及时敲定采访时间道歉,并解释说,因为经常要去纽约为她的新书和出版社见面而非常繁忙,那本新书,就是现在红极一时的《虎妈战歌》。在我们的采访中,除了探讨关于帝国兴衰和全球化问题,我对她的华裔背景也很感兴趣。在被问及华人家庭教育对她个人成长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时,蔡美儿说,她很感谢父母给她的教育和训练--就是尽量做到优秀,这些训练塑造了今天的她。而现在,她想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的时候,发现非常困难。但是,她也提到,华人的家庭也有消极的地方,比如在哈佛上法学院的时候,她不得不开始学习怎样对权威发起挑战。因为她当时最擅长的还是背诵,所以那是一个艰难的过度,因为她不是很愿意质疑权威。
采访者问了最后一个轻松愉快的问题。“你是怎么做到身兼数职而且每个角色都如此出色--法学院教授,畅销书作家,还有妻子和母亲?”一直在公众面前滴水不漏,训练有素的蔡美儿,忽然有些动容。“我做得并不好,也不容易。我只是在父母教育下养成了很好的纪律性,我每天5点准时起床写作,还要教育孩子。”
接下来,她告诉我她有两个女儿,都是音乐天才,并且都在卡内基音乐厅表演过。在我的赞叹声中,她很满足。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和我提及她的新书,而她那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那么的不容易。
其实,蔡美儿复杂的出身和美国总统奥巴马有一拼。她父母都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从福建移民到菲律宾的华人。而蔡美儿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是在家里受到了彻底的中国式教育。她在她的文章中说,在别的孩子玩乐的时候,她们的业余时间都是用来做数学题,练习钢钢琴及讲中国话。如果她们的成绩单出现一个A-,就已经是莫大的耻辱。父母严格教育--的结果是,除了患病的四妹,三姐妹分别毕业于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成为人们眼中美慕的成功人士。而其中,蔡美儿以特优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本科和法学院,之后任教于耶鲁大学法学院。说起来,当时找到蔡美儿还是挺不容易的。虽然她很早就回复接受采访,但是采访日期一拖再拖。直到采访者忍不住找到她的课表,然后直接在她的办公室拦住她--下这么大功夫,真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这么出名,甚至也没有人推荐去采访她,的确只是因为她此前出版的两本书《帝国时代》和《着火的世界》让采访者很喜欢。她为两本书写的序言都极具个性化和力量。在《帝国时代》中,她则以姑妈在菲律宾被司机杀害为契机,以菲律宾这个特定社会为出发点,讨论种族仇恨和全球化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家丑不外扬”,在这一点上,蔡美儿其实很不中国;她也很不西方,因为西方人还是很谨慎地保护隐私。但是,我看得到她的真诚,还有这些自报家门的文字的确非常有力量。所以,看到《虎妈战歌》和所有关于她为了卖书而痛述家史的营销策略的争议,采访者都不以为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蔡美儿的风格就是,她的写作都与她身边的人和事密切相关。
中国概念也是这本书的营销策略。中国崛起的确在很多美国人的心理上形成威胁。正如大卫·布鲁克在他的《纽约时报》专栏上所说:“蔡美儿引发了美国对民族衰落的恐慌。这个华裔家长(顺便说一句,还有5亿个她这样的母亲)非常努力,她的孩子也将击溃我们的孩子。
蔡美儿VS肯尼迪家族有的时候的确是需要艰苦的磨练。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是果实是甜的--教育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对谁都是痛苦的。在这一点上,对任何人都没有区别。而对于最终的教育结果,西方和东方,也没有区别。蔡美儿的教育方式,在美国也并不新鲜,比如肯尼迪家族。老肯尼迪以残酷的方式,教育他的孩子们。他子女很多,共9个孩子,5女4男。几个男孩从小就有了定位;期望老大小约瑟夫能成为美国总统,老二约翰由于体质不佳,将来可以做出版商或记者,这样就可帮助哥哥回击外界对他的攻击。老三罗伯特要做律师,将担负起捍卫家族利益的重任。幼子爱德华的前途尚未选定,需看发展。
这个家里规定了严格的纪律条令:吃饭时,孩子们必须在饭前5分钟全部就座,等待父亲。母亲罗丝把报纸上报道当天大事的新闻贴在通往餐厅的走廊上,以便孩子们经过时读上几条,好在餐桌上参加辩论。
肯尼迪家有两条快帆船,只有在训练和参加竞赛时方可出航。每次出航,父亲都要在港口用望远镜观看,并在结束时讲评一番。有一次,罗伯特在转弯时不慎落入海中,当时他距海岸尚很远,可是小约瑟夫见此情景非但不救,反而扬帆继续航行,因为孩子们恪守“一切为了胜利”的格言。结果是,老肯尼迪培养了美国历史上另外3个著名的肯尼迪--总统、司法部长和参议员。所以,大卫·布鲁克在他的专栏文章最后说,“我希望她的女儿长大后写自己的书”,因为不要忘记,最后只有蔡美儿的两个女儿怎样理解她们妈妈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随后的朋友的聚会上,虎妈的教育方式又一次引起了争论。出生在芝加哥的美国人小陆表达了对蔡美儿教育的嗤之以鼻,并由此教育引发对成功的定义的探讨。按照小陆的说法,大多数美国人的教育,更关注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幸福,而华裔(或者亚裔)的教育,更以别人的羡慕和承认来定义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毕业都去了华尔街或者相关的金融机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华人律师和医生,因为这些都是听上去收入稳定,让人羡慕的职业。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中国,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还真的就是单一的标准--票子、房子和位子。美国则相对来说更多元化一些。
饭桌上有人让我再说说蔡美儿,既然曾经采访过她。我想了想,突然想到了一个八卦。据说,蔡美儿的丈夫,同为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贾德·鲁本菲尔德曾经因为羡慕蔡美儿的书畅销,而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谋杀的解析》(他在哈佛法学院学习之前,曾经在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学习过两年的戏剧),并曾经登上了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然而,这本书的销量始终还是没能超过蔡美儿的书。而这一次《虎妈战歌》一定更加让他望尘莫及。这个蔡美儿,真的是很难战胜的。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虎妈十不准:
1、不准夜不归宿;
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7、不准有科目低于A;
8、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