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运用这些定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探索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①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
②加深学生“交换”意思的理解。
让两个学生调换位置,强调这就是交换。
③举例:你还能举出同样交换两数相加,结果相同的例子吗?小组活动,每人试举一例。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
师:加法运算时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学习加法交换律
1、由生活到数学,归纳定义。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师根据回答板书 :
5+3=3+5
7+13=13+7
156+65=65+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交流:
生1:等号两边加数相同。
生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述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生1:可以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2:可以用○+□=□+○
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2、由具体到一般,抽象定义。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用a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表示第二个加数,应用加法交换律可得:
a+b=b+a
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生: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评析:上面的教学过程经历了三步。第一步从身边生活入手;第二步抽象概括;第三步推广应用。通过这种生活中感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综合归纳的过程,使学生切实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切地感到“旧知不旧”,还有新问题、新规律可以发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师: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全班交流,说说每步算到的是什么,利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得出:
(28+17)+23=28+(17+23)
强调运算顺序,为加法结合律铺垫。
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突出28和17是前两个数、17和23是后两个数)
问:这两 种计算结果怎么样?
2、归纳定义。
观察,比较每组算式,在中间的 内填上合适的符号。
(30+10)+50 30+(10+50)
(27+23)+47 27+(23+47)
(214+31)+25 214+(31+25)
①观察上面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看看他们的结果怎样?
②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③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指出: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由具体到一般,抽象定义。
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组活动,自己动手试试,怎样用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出示: (a+b)+c = a+(b+c)
三、巩固应用。
57+49
=50+7+40+9
=(50+40)+(7+9)
=90+16
=106
1、你知道方框中计算的道理吗?同桌说一说。
总评:本节课注意从教材出发,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灵活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力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身边的数学和有意义的数学,从而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有意义数学”的教学改革的思路,试图建立“创设情境——学生探索——建立模型——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指导探究式”,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