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北欧风格特点

在王春林先生的博客上见到《朦胧诗概说》一文,对朦胧诗的形成、发展及其有关论争做了梳理、阐发。翔实而有条理。这勾起我的点滴记忆,想到1981年3月发在某学报上的小文。当时确是有感而发,但也仅仅是一点感想或感悟而已,理论或曰“学理”的探讨是没有的。尤其是有些语词、概念还不免留有当时语境的痕迹。

朦胧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朦胧诗,大抵意象不够清晰、寓意不够明了吧,总之,这名称本身就有些朦胧。因此,有人说它含蓄,有人说它晦涩;有人大为赞赏,有人甚是鄙薄。对朦胧诗这种截然不同的评断恐怕首先就是由这个喻无专指、意可强附的概念引起的。而在实际考察中,由于人们的识见不同,一些同志各以其所见到的一面批评、否定所未曾见到或不愿承认的一面,也就出现了意见分歧、互不相容的局面。我觉得,上述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各执一端的偏颇。不妨说,含蓄与晦涩都是朦胧诗的品格。

所谓朦胧,是就诗的总体风格而言的。但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含蓄与晦涩也正是胧诗的这样两个方面。单方面抓住一种风格的优点或缺点,进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其风格特点本身是不妥当的。朦陇诗,具有不同程度的朦胧色彩,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但有的显示了它的优长之处,有的也见出了它的缺憾之点。对此,我们只能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看到它的含蓄处就把它“捧之上天”,看到它的晦涩处就把它“按之入地”。

有些诗,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扑朔迷离,但诗中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象却是确定的,完全理解它则要求读者深入到诗作所提示的境界,能动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它的艺术境界正是由诗人与读者共同创造的。而诗作原来一定程度的艨胧,正是诱发读者艺术想象的酵母,如果说朦胧,它也是诗的艨胧。这类诗大都“因物感触,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玩味乃可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它们继承了我国诗歌比兴寄托的艺术传统,具有我国诗歌常见的含蓄美。这正是这些朦胧诗的优点所在。现在有的同志把这些诗的朦胧色彩都归于外来影响,其实并不公道。

在这类诗中,有些抒写了作者一时的感触和心境,往往使人困惑不解。照理,人是有着相通的“人之常情”的,何以难以理会呢?这倒不一定是“阶级性”作梗,实在也还有着并非人人都能感受、都能理会的情境在。某些特定情景下触发的特定感触,由于人们生活际遇、艺术素养、审美趣味、鉴赏水平等不同,这种特定情感和意境是未必人人都能领略的。不能为多教人理解这是它的缺点。但一些读者看不懂,却未必就是晦涩或古怪,也可能是深有寄托的好诗。鲁迅的《野草》,真正能一下看懂的人是不多的。但却不失为艺术珍品。大凡这类诗作,诗中寄寓的情志作者是心领神会的。而就运用“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元·杨载《诗法家数·诗学正源》)的比兴手法来说,也是深得为诗三昧的。它们的寄托之深,用一句不一定恰当的老话来说,或者可以叫做“雅人深致”吧。深有寄托,工于比兴是它们的长处。可见,不易看懂的诗并不一定就是歪诗。反之,容易看懂的诗也未必就是佳作。是否易懂或能懂的人数多寡都不是判断诗之优劣的唯一准绳。不过,不能为多数人理解的诗,给人的艺术享受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毕竟有限。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说:“诗本来是通过理解而产生愉快的”,不理解,即使写得再好,又如何使人感受得到它的美?如何能感染人?如何起教化作用?鲁迅的《野草》“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野草>英文译本序》,1931年)。鲁迅散文诗所以显得隐晦朦胧,主要还是“因为那讨难于直说”,尽管如此,倘若我们能够对作者创作时的时代和思想做一全面了解的话,诗作的幽微意蕴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就这个意义来说,朦胧是相对的。但是,若无隐晦的必要,又与读者生活在同一时代,你的诗如果还需要别人苦心孤诣地去研究考证,探微索隐,而最终只能为少数研究者所领略,那么,它的社会作用也就很微弱了。

一般说来,诗的形象也应该具有典型性。对抒情诗来说,也就是要抒写既有独特感受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象也应该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诗的思想意义就无所附丽。就会显得浮泛;只有个性而无共性,独特的感受也难得到升华,引不起共鸣。我们常说诗中应该“有我”,但心中却不能无“他”(按:即读者),落笔之前,应该想到作诗是要给他人看的,如果你心中没有读者,-读者对你的诗作自然要感到隔膜。此外,就“自我”而言,也要看表现什么样的“自我”,记得孙犁同志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如果所写的“自我”,不能透视出较深广的社会内容,那么还是不写为好。这话是很中肯的。“要做一个诗人,需要的不是表露衷肠的琐碎的愿望,不是闲散的想象的幻境,不是刻板的感情,不是无病坤吟的愁伤;他需要的是对于现实问题的强烈的兴趣。”(别林斯基语)。局囿子一已的琐碎的愿望,对重大现实问题缺乏“强烈的兴趣”,这不能说不是一些朦胧诗思想倾向上的一个弱点。至于那含蓄朦胧的艺术表现倒还无可厚非,如果还不至于朦胧到完全看不懂的地步的话。

朦胧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北欧风格特点

但确有一种谁也看不懂的诗,既不是因为表现了“自我”,也不是因为表现的朦胧。它们算不上朦胧诗,毋宁说只是一种蹩脚诗。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作者感受肤浅、立意含混,单凭一时未经思索的直觉率尔为之,究竟要表现一种什么意象,自已还不甚了了,自然难免以己之昏昏教人之昏昏了。须知,直觉是新鲜的,然而也可能是模糊的.纯粹没有抽象思维的东西是不能诉诸人的理智的。再是艺术表现能力、技巧的问题,落笔之前,似乎意象纷呈,写出之后却言不及义,不知所云。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文心雕龙·神思》)盖即指此。

朦胧诗大都出自青年作者,不是偶然的。就思想原因说,一些青年作者经历了十年的挫跌,但并不甘沉沦,在新时期出现的新气象感召下,青年人特有的对生活的向往、憧憬又复萌动。但在这转折关头,昨天的噩梦还时或萦怀,未来的前景又感渺茫,朦胧的上进意识与前程未卜的矛盾心理是其诗作意象朦胧的原因之一。其二、“轰轰烈烈”的十年过去了,而今,沉思默想,痛感往日青春和热忱的无谓抛掷,于是索性关闭心灵的大门,一概摒除外界的喧阆或诱惑,由狂热转向内心,静观默察内心泛起的丝丝缕缕的思绪,捕捉缥缈恍惚的种种感触。其三,有的青年作者睥睨生活中的庸俗现象,但又无力摆脱这种环境氛围,于是便假笔墨以寄幽愤;从而曲折地宣泄自已不愿媚俗的超脱情绪。如此种种,可以说是产生朦胧诗作的思想、心理因素。

从艺术表现方面看,一些青年作者多年耳濡目染“假、大、空”标语口号式的诗作,他们不满于此,进而想探求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更耐寻味的艺术形式,思想解放运动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了。传统诗教含蓄的形式,外来诗艺象征的手法,使他们感到奇妙而欣喜。于是深于思考和婉转表达的媾合,便诞生了朦胧的产儿。“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陆时雍《诗镜总论》)这种“意似之间”的朦胧,可以说是对那种“认真”的大白话的反动。但有的不顾内容为含蓄而含蓄,单纯追求形式和手法的奇巧,走上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一途,这也是造成意象朦胧的原因之一。含蓄原是诗的好品格,但世间任何事物都怕极端,当把某些艺术手法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时,艺术上的特点和优点就转化为缺点和弱点,刻意含蓄便会流于晦涩。含蓄与晦涩,其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以上种种,从根本上说,朦胧诗的出现最终还应溯源于社会生活。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新旧交替、转折关头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如同我们这个时期的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一样,朦胧诗既是本来面目的恢复,也是对扭曲形态的矫正,更是向新的畛域的探索。其中,有合乎规律的合理内核,自然也有矫枉过正或逸出常规的失误。因此,它们优劣参半、良莠不齐是不足为怪的,私心不无疑虑的是,多年来我们对一些文学现象一边倒的风气,要么一概肯定,要么一概否定,这才是更可担忧的。当前对艨胧诗的批评,似乎就有这种苗头。我以为,艨胧,作为一种诗体风格,也如奔放、朗畅的诗作一样;它也可以在诸多品类中聊备一格。我们看,同在唐代,不是既有李白“清水出芙蓉”般的明丽、奔放,也有李贺、李商隐“寄托深而措辞婉’’的含蓄朦胧吗!(甚至对颇为奇谲的李贺诗,毛主席也很称道)。对今天存在的不同诗体风格,我看也大可不必是此非彼,大加轩轾。至少还可以看看再说。自然,对目前一些艨胧诗所表现的思想性不强的弱点,还是应该及时指出的。但,所需要的不是做生硬的批评和居高临下的指责,而应具体分析它们的各种表现和思想渊源。对朦胧最好的办法是’“启蒙”,批评界要引导青年作者把思想兴趣由一己的和身边的琐碎念头转向社会,把注意力投向四化建设的热潮,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学材料和创作灵感。使他们生活视野广阔些,思想境界更高些,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的更紧密些,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努力从时代和民众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不是说教,对我们那些思想“朦胧”或歧路彷徨的青年作者来说或许就是一剂良药。我相信,我们的青年作者自会揆情度理,知所趋避,有所扬弃,不断前进,为新诗的真正繁荣打开局面的。1 981年3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4920.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浅谈枸杞子的养生功效及其食用禁忌 枸杞子怎么食用

谈及养生滋补,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人参、虫草等这些“大牌”中药,而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营养却又廉价的滋补品可以替代他们,枸杞便是其中之一。中医食疗——浅谈枸杞子的养生功效及其食用禁忌  中医专家指出:枸杞的功效有很多,是药

湖南高校排名及其兴衰原因初探 百年老校兴衰规律初探

           屈孝国  中国的大学排名,一直是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样的,湖南地区的大学排名,也一样是湖南地区人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谈谈湖南地区的大学排名及其兴衰原因。湖南地区比较重要的大学有以

转载 中国被迫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其原因 朝鲜出兵叙利亚

原文地址:中国被迫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其原因作者:我非所是1950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而使中国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名义下参与了朝鲜战争。从客观后果看,由于中国的参战,朝鲜战争实质上成为中美之间

声明:《朦胧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北欧风格特点》为网友爱太给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