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一个民族要有信仰

摘自2011年1月11日《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

新年刚到,钱文忠就“被误解”了一次。

  有报道称钱文忠认为“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这让人感觉,似乎是《弟子规》、《三字经》错了。

  然而,钱文忠并不是这个意思。

  钱文忠说,错的不是《三字经》、《弟子规》,而是在当下的社会当中,按照《三字经》、《弟子规》教育出来的孩子吃亏,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社会,而不是删改《三字经》、《弟子规》。并且钱文忠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去重新发现传统典籍中的思想,发掘出一个文明历史的积淀。

  吃亏不是《三字经》的问题

  晨报:你最近说全照《三字经》办事,90%要吃亏,是什么事情让您有此感触?

  钱文忠:我注意到近期有些媒体在炒作这个话题。但是,我必须声明,这是越来越常见的“断章取义标题党”的惯技而已。我的原意是:正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人格、培植教养方面的教育功能,导致我们在经济总体上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却出现了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样的前提下全照《三字经》和《弟子规》去教育孩子,孩子进入社会后会吃亏。

  晨报:那我们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摒弃《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物吗?

  钱文忠:不是,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进行理性分析甚至批判的前提下,高度重视传统启蒙读物的正面价值。

  删书是对学习者的藐视

  晨报:最近有地方把删改过的《三字经》、《劝学诗》等蒙学读物印发给学生阅读,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

  钱文忠:我绝对反对删节古书。中国的历史早就告诉我们,删书会有什么作用,如朱元璋以开国帝皇之尊删节《孟子》,力度够大了吧;四库馆臣秉承圣意删书,心思够细了吧;可最后历史留下的还都是原文,更何况今天早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了。就是说,从客观效果上讲,删书是毫无意义的。

  晨报:但在删书者看来,他们是有理由的。

  钱文忠:这是主观层面上有问题。倡导删节古书的人起码在两个方面很欠思考。一,他们这种思维方式的背后是幻想诞生于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书完全符合今天的需要。一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有出入,就立即删节。天底下会有完全适合于今天的古书吗?删节得过来吗?说轻一点,这是懒汉思想、鸵鸟策略。二,说重一点,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或者权力来裁断一切文化遗产,却对古人没有一份同情的理解和敬意,对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相关能力更是持一份居高凌下的藐视。

  思想需要解放

  晨报:保持古书的原貌不会有问题?

  钱文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常识。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理性分析、研判、批评、接受的过程。即便是记诵,也是在适当讲解前提下的记诵。我相信教育者有能力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再说,以全貌的形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能力,磨砺学习者的理性。

  晨报:在您看来,为什么会有这些删改古文经典的现象呢?

  钱文忠:我相信那些提倡删节古书的人是善意的。但问题是,若是按照他们的意愿删节后的“净本”,能够让学习者相信传统文化史一片净土,那么他们删节古书的初衷,不正是因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里有污染源吗?这里面存在着逻辑问题。在我看来,这删节古书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更不是一个新问题。今天还出现这样的问题,足以提醒我们注意:我们的思维方式恐怕并没有改变。看样子,我们的思想还需要“解放”。

  经典具备永恒性

  晨报:社会让按照经典生活的人吃亏,是不是经典已经不能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钱文忠:我不认为经典不能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既然是公认的经典,它就具有永恒性,同时也兼具阐释的开放性。我们注定要面临这样一个永远得不到确解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面临着什么样的可能性?我要如何选择?学习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会在我们寻找答案的途中提供空间,尽管未必存在答案。而这,正是自由的根本。

  晨报:复兴国学,是一个说了很久的问题,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有没有比国学更重要的?

  钱文忠:我不相信有谁能够彻底回答这个问题。我所能说的是,我们对 国学最好先持一份同情的温情和敬意。在我看来,“国学”的概念是模糊的,是约定俗成的。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是不能用“更”和“最”来比较的。

  文化和文明不是一回事

  晨报:你曾批评中国人道德观崩溃很快,是什么原因?

  钱文忠:我们曾经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庸俗化、机械化,再配合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错误理解,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然也包括文明问题。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仓廪实而知礼节”并不是“仓廪实而后知礼节”,两者不是前后的关系,而是共时的关系。

  晨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存在误解?

钱文忠:一个民族要有信仰

  钱文忠:我认为,这些人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没有文明。另外,我们把文化和文明搞混了,认为它们是一回事;或者认为文化程度提高了,文明程度自然就上去了。其实,这都是明显错误的。当今中国人道德观出现崩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必须把文化落实为文明。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能详细展开了。

  社会应该有文明

  晨报:那么文化和文明的差别在哪里?

  钱文忠:这几年一直讲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能力。但有一点没讲过,叫有教育没教养。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必然关系的,教育和教养也没什么必然关系。我问过季先生,老爷子您觉得这辈子最重要的老师是谁?他说是我妈妈。胡适也这么回答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有几个是读过书的?但你能说她们没有文明,没有教养吗?

  晨报:没有文明的后果是什么?又该如何弥补?

  钱文忠:一个社会不可能所有人都受过教育,但是一个社会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社会应该有文明,社会成员应该有教养。现在我们的情况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太差,你再有钱,经济再发展,城市乱哄哄的,不排队,不让座,乱闯红灯,不讲规矩,没有一个人会幸福的。所以《弟子规》是讲尊敬老人,讲一些做人的基本规矩。如果说《三字经》比较偏重于“文化”的话,《弟子规》更多的是讲“文明”,如果一种文化不落地为文明,这种文化早晚要被风吹雨打去。西方文化之所以至今强大,主要是它落实成文明,变成了人的习惯。玛雅文化之所以消亡,恐怕是因为它没有好好落地为文明。

  道德与信仰不矛盾

  晨报:现代社会的很多理论基本上都来自西方,所以现在讲传统文化,也有人觉得和现代社会冲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钱文忠:中国人有一种绝对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特别容易走极端。从五四开始,我们认为传统一无是处,现在传统捡起来什么都是好的了,这也很可怕。还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强大了,不用向西方学习了,只要到中国传统当中学习就可以了。其实,还是要承认普遍的价值,还是要静下心来向西方学习。同时,我至今顽固地认为,一个民族还是要有信仰层面的东西,比如西方经济文化发达,法制完备,但它还是保留了周末做礼拜,起码基督徒有几件事情是不能做的。我们也可以经济文化发达,法制完备,但同样,我们也要有自己的道德和信仰。这两者并不是不能并立的,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能两次踏入一条河流

  晨报:在传统文化热之后,也有不少人呼吁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生活,比如蒋庆,也有作家写的《像唐诗一样生活》,你觉得这有可能实现吗?

  钱文忠:今天的多元化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应该珍惜的。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同时存在,彼此激荡,在很大程度上是好事情。我非常尊敬蒋庆先生他们的努力,尽管在有些方面我和他们的意见未必一致。在我看来,“像唐诗一样生活”只能是在抽象、精神、境界层面上,这当然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去追求的。但是,这应该不是具体言之的。我们终究不大可能抛弃燃烧汽油的交通工具,而骑着骏马或是毛驴去寻找诗意了吧?现代人和古人又怎么会相同呢?

  晨报:也就是说不能回到过去那样的生活了?

  钱文忠:经典本身就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经典所表达的思想可以总给后人启迪,但这不代表一定要回到经典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问题的本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520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张越访谈:钱文忠谈“玄奘精神” 实录之一

原文地址:张越访谈:钱文忠谈“玄奘精神” 实录之一作者:钱文忠张越: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节目,给您介绍今天的嘉宾,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钱先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咱们一点一点地说。钱教授您,您的科研的主攻方向,专业是

转载 览文观点:中国可能要遭遇人口诅咒

原文地址:览文观点:中国可能要遭遇人口诅咒作者:镭挺瑜金【文章焦点】1.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数字,2009年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1020万,比去年减少了40万,降幅3.8%,这是多年来高校报名人数的首次下降。将这一变化解释为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学生

声明:《钱文忠:一个民族要有信仰》为网友抬头的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