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课异构?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也由形式上的模仿发展到本质上的创新,课堂教学正在从新课程的“形似”向“神似”转变。在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单靠教师个体解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阻碍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深化。为了使课堂教学不断正向发展和深化,我们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同课异构的内涵及其外延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做”(教学策略)以及做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涉及一节课中各类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例研究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1、什么是“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就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
所谓“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学构思。这个构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风格和课堂结构等。
由上可见,“同课异构”,就是同一堂课,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课例教研活动。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实施这一模式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第一,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第二,所选教学主题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多元性是新课程、新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善于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2、同课异构的性质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有三种,分别为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同课异构属于教学型教研。下面介绍一下三种教研形式。
一是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显然,这种研究只是一种手段,缺乏独立性和独立价值,但它却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二是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三是学习型教研。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这种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学习理论所蕴含的反思和研究精神,不仅仅是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3、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实践模式
同课异构的目标:寻求最优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自己,适合学生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寻求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最佳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择优的过程。
教学型教研是以课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同课异构的研究,必然是课例的研究。就课例研究而言有如下实践模式:
一是“同课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