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一个用来描述“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词语,最近见诸于各种媒体,吸引了民众的关注。其实,这并非一种崭新的现象,即使不能用“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冗长的定义来归纳,现象也是一直存在于人们对社会的观念中的。不过,蚁族的提出,似乎让我们能够把目光更加聚焦,让他们的状况更为人所了解。
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的形象,被赋予到大学生群落,直觉应该是一件很悲哀的现象。毕竟,蚂蚁的弱小与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定位是不能契合的。然而,社会的就业难题,教育的停滞和困境,使得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如蚂蚁般的渺小和艰辛。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描述和激辩蚁族的成因以及未来的去向,但是这些千头万绪需要大量的篇幅来抽丝剥茧。因此,我们仅仅讨论蚁族所折射出的教育问题,这可能不是蚁族形成的根本原因,但是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调查的结论来看,蚁族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保险、电子产品销售等等临时性低收入的工作。这可能会让人哑然,但是却也不无道理。在大学门槛逐渐降低的进程当中,进入大学的几率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享受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讲,本身应当是见证发展的象征,毕竟人才的培养数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我们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发展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改革各种的教育手段,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种种努力之后,得到的却是我们费心培养的“高知”们,从事着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学习的内容和技能完全不能得到释放或者适用,这无疑是很悲哀的。
当然,成为蚁族,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是抛家别子到大城市闯荡,也是怀揣学位证书有别于进城农民工的人才。然而他们的事业除了体力上的损耗没有农民工那么彻底之外,在收入待遇以及生活条件和环境上都别无二致。这着实是很悲哀的,在大学学习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风花雪月的四年之痒,四年之后迈入社会,才发现社会的大门与在大学时倾力打造的钥匙并不匹配,于是那张用时间和青春换来的证书也就成了废纸一张。
可能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在扩招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增长的时候,学校的心思总是在利益的拨动下显得三心二意。现在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即使认真学习,也有可能不能习来社会所认可的技能和知识,不能用他们所掌握的智力换来社会所认同的价值。于是,他们只能委身于社会分工中并不符合他们身份的工作,而观念正在接受这些现象的发生——数年前北大学生卖肉尚且会引起轰动,而现在身边有大学生洗菜扫街已经在众人的目光里变得习以为常了。
这当然是很危险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制度和观念作出指引的。大家殚精竭虑为了考上大学,就是为了命运的改变和机遇的扩张,而现在的事实是:读过大学,仍旧要从事没有上大学一样的工作,而且不能实现普遍认同的个人价值。那么,可以想见,人们对大学的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学自身的形象又会走向何方?数年后,父母会不会指着卖保险搞推销的人给孩子说,你看看他还是个大学生呢,以后千万不要学他?!
据说,蚁族的含义有更加深蕴的意味,那就是“蚂蚁虽然弱小,但是若不加以注意,也会引起‘蚁灾’”,所以蚂蚁是“弱小的强者”。我们对于“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群体”,是不是也应该未雨绸缪的关注和排解,在蚁灾来临之前就把可能的危险化解呢?
================================================================
近期博文推荐:
变味的校园纠风不可取
大学生上座率为何如此低
校长推荐制背后的隐忧
大学生裸奔与权力意识的苏醒
小学生上网抄袭作文谁之过?
留学成功八步曲
中西最牛乞丐标语大比拼
卖淫女的人权究竟要不要?
警惕“学工保研”制度化
“教师迫捐事件”折射就业难题
大学生舍己救人应该鼓励
废除计划生育不能改变“老无所养”
教育部禁止有偿家教是件好事
海归博士自杀的现实困境
李开复做的不是VC,是教育
老外的雷人装备都是中国货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这么火
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拔苗助长
取消毕业论文势在必行
“偷菜游戏”背后的价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