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的场景,一看就是上海与周边的江南水乡。却称其为江州,有点不伦不类,颇感纳闷?喜欢《王贵与安娜》、《双面胶》的观众,早已熟悉了主演海清、作者六六------和剧中的上海味道,那可是一种地方特色。在前两部剧中,海清成功塑造了两个上海女性形象,拿捏到位得体,颇为传神。
《王贵与安娜》的故事虽然构置在一个有逍遥津公园的地方,但安娜开宗明义就是上海人,这样才能与王贵,一听名字就土得掉渣的男人产生冲突。这男人是林永健演的,就是有一年春晚黄宏拿大锤砸墙,砸出个骂骂咧咧男扮女装的那个男人,他现在 早已是大明星,但每次痛说革命家史,都会说为了春晚那十几分钟,他准备了二十年。有这样功力的男人,岂能演不好王贵?单语言就能把人搞晕,在普通话与河南话里拐进拐出,让人毫无规律可循。上海女青年安娜,从小就与心上人做着出国梦,遇到这么个主儿当了老公,委屈、磨擦自然接踵而来。但不管怎么吵,怎么闹,安娜该讲理讲理,该算帐算帐,讲卫生自不待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受尽委屈,离家却不出走,也就是坐到门前小树林或拐角处郁闷而已,王贵也就能把她找回去。如此把上海女性爱面子,洁癖,任性却不失理性的特征挥洒自如。这一形象一直演到儿女结婚,王贵当到院长的位子退休,虽然老毛病不改,但两个人再也离不开彼此,其中一个得病都不行。最后一集两人拉住手的那个镜头,相当让人感动。而安娜与王贵的姻缘,主要是其母一手造成,起因是王贵帮她拉了一根晾衣绳,她就宁肯赔本也要把女儿嫁给王贵,奚美娟扮演的这个成年上海女性形象,看似吹毛求疵,斤斤计较,其实却讲原则,明事理,语音中透着一种浓浓的上海话的味道,与女儿安娜互相呼应,构成一组富有上海特色的女性形象,增添了此剧的江南地方特色。
这一特色到了《双面胶》更是发扬广大。海清饰演的小青年与潘虹饰演的小市民母亲各有高招,一个“嗲”,“作”;一个吝啬,“抠”,这种生活理念无疑是人性中的一种表现,但如她们般的表现方式却恐怕在上海才能找到。这样一家人偏偏要找东北那疙瘩与她们习性完全不同的一家人做老公,做亲家,还不打个天翻地覆要了命。《双面胶》如此表现婆媳矛盾可谓入木三分,也颇具特色,遗憾的是与《王贵与安娜》比较起来,前者升华了主题,后者象吃花生吃出个臭虫。
话题回到《蜗居》,虽然“房奴”、“小三”话题不断,其实表现的是姐俩走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不过由于缺少前两部那样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除了“买房”、“小三”,在可看性上也就逊色不少。尤其是全剧的上海特色,因为改成了江州,更是荡然无存。而之所以把上海改为江州,大概是担心其中宋秘书为代表的官场腐败容易造成对号入座。所以干脆虚构个地方,省得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