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女性思维下的”雪崩“——说说瑞典电影《游客》 雪崩

瑞典一家四口去法国阿尔卑斯山滑雪旅游,和大多数家庭旅游一样,该滑雪就滑雪,该拍照留念就得留念,一切都按旅游的套路进行。这片子一开始有点平淡,很纪实的风格,可不是么,一家子出门度假也就是这些内容了,住的宾馆条件也不错,大人孩子生活的很好,没感觉到要出现什么故事。 直到突然出现雪崩的惊险场面,这才开始了。男人在危机面前抛下孩子老婆,撒腿就跑(海报上这一幕),一个四口之家也差点因男人的行为“雪崩”。 这电影的主题特别尖锐,不仅仅是“男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不会自己跑路”那么简单,它摆在面前的有好几个层面的问题。
女主——纯女性思维代表 男人跑开回来后,发现是一场虚惊,一家四口继续吃饭,气氛已经不对劲了,谁都没说话。直到回宾馆都是低气压,女主尽量想不在意,可她就是做不到,耿耿于怀,这场旅游立马变得无比的闹心。女主始终表情都很啼笑皆非,表达着一个信息——万万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他是这样的! 她开始到处絮叨这件事,只要遇到能聊天的人,就要絮叨一遍”他竟然扔下我们跑了"。她是被这件事弄蒙了,惊慌失措地絮叨着不满。可能她一直都认为身边的这个男人遇到事是不会这样做的,这让她太想不明白了。虽然不是离婚分手,但女主已经快成怨妇了,不停地指责,不停地抱怨,并且完全不考虑男主的颜面让他无地自容。直到把男主逼得大哭。(演员选得特别好,女主有点不修边幅,眉头紧皱,悬针纹都被愁出来了。) 女主是很典型的纯女性思维,啥叫纯女性思维?不管国外女人还是中国女人,一旦具备纯粹的女性思维,女人都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如,我是需要保护的,我是需要依靠的,我带孩子不容易,孩子是需要男人保护的,男人是应该负一切责任的。在纯女性思维这里对男人有一定标准的。 正因为这种固有的女性思维标准,男主的自私的举动成了她的一个过不去的坎。她无法面对,一个大老爷们在雪崩面前,独自逃生。她要找别人“评理”,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对男人进行无休止的谴责。谴责一点,她就好过一点。 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女人么,恋爱好好的,非要问男人,要是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这种问题虽然总是被嘲笑,可仍旧乐此不疲有人爱问。 纯女性思维的女人是非常喜欢假设想象,事情没发生的时候,会凭对男人的想象去判断猜想。要么像女主一样猜想他不应该自己跑掉,要么就会猜想负面的,遇到事他不一定能承担。但实际上,事情如果没发生在眼下那一刻,都无法猜测设置。 还有种纯女性思维,就是犯贱式的疑问,你交过几个女朋友啊?你说说,我不生气的。男的不想说,还要逼问,说说怎么了?过去的事了我不介意。结果男的说了,有过几个。女的就开始不高兴了,各种想象,如果有更贱的,还会攀比一下“有我漂亮么?有我对你这么好么?”。随后肯定两人都是一肚子气,还有可能因此分手。 所以,往往能把男人逼吐血的,基本来自纯女性思维者,一旦不信任,会立即占到受害者的位置,然后直到成为迫害者。

男主——不负责的受害者 这个故事叫我想起N多年前经历的一场车祸,当年走穴坐一辆大巴,在河南某盘山道突然刹车失灵, 车是向着悬崖用最快的速度下滑。我记得车上一片惊慌,只有2个人稳坐不动,一个是我,耳朵塞着耳机听摇滚乐,震天响,完全没意识到危险;另一个是刚买了尊瓷器观音的人,死死抱着观音求佛保佑(也刚好事故中我们俩毫发未伤)。其他人我就见好几位都直接跳了窗,有的跑到司机的位置拼命喊。但最后车撞在了一个山头的诊所上,诊所整个都成平地了,里面有父女俩一死一重伤。我下车后一看,车头悬在半空,后半截挂在诊所上。幸亏诊所救了一车人的性命。 其中有一对天津夫妻我记得特别清楚,平日俩人恩爱极了,从不吵架,像连体婴一样,形影不离。有次女的还跟我聊,说自己命好,谈了一个就结婚了,还对她特别好。车下滑的时候,男的是推开女的跳了车,因为女的一直拉着他的手,男的在我前面坐,喊了一嗓子,坏了!直接就跳窗了,后来胳膊骨折。 这段事和电影很类似,这夫妻俩从那天后就开始了互相指责,女人多次跟别人唠叨,自私啊自私啊,我以为他跳车也要拉着我吧。见谁跟谁絮叨,像及了电影中的女主。 那天津男也得不停地解释来解释去,我怕你摔着,才没叫你跳,我敢跳,你不敢,咱俩都得完。电影里的男主也是这样的,找了很多理由解释为啥自己跑了。与其说他不想面对这件事,不如说,他实在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独自去逃生。 片中男人被女人的指责已经压得喘不上气了,他的尊严,他的人品,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全部被否定了,成了罪人。他压抑到极点只能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把那个罪恶的人比喻成“他”,好像那一刻是恶魔附体,并非他本意。这片段特别精彩,你完全看到一个弱势的受害者,不得不去指责身体里的另一个伙计害他成了这样。


纯女性思维下的”雪崩“——说说瑞典电影《游客》 雪崩
我看第2遍的时候,一直想弄清楚,他为啥对女人的态度那么难承受,直到崩溃。其中有这么个情节,他和大胡子哥们去滑雪,在休息的地方,一个美女过来对男主说”朋友说他是这个酒吧最好看的男人“,对于这个赞美,男主很受用,明显让坏心情释怀了很多。搞笑的是,那美女又过来告诉他"对不起,搞错了,她说的不是你”。男主虽然表达无所谓,可明显不舒坦了,比较郁闷。这段猛一看没什么意义,那美女也比较缺,认错就错呗,还非要来刺激他一下。 我明白了,是导演加了个伏笔,提示出这个男主的性格。他很在乎别人的态度,所以对于女主的唠叨指责会非常难受,会成为折磨。如果是一个不在意别人态度的性格,也就不会成为“受害者”了,他或许会理直气壮承认,我就是自私了,当时就是想一个人跑,怎么着? 他确实不敢承担,这也是激发了女主耿耿于怀不停指责他的起因。 往往内心脆弱的人在大事面前是很容易掉链子的,这就是我写的那句:不遇到事则已,一遇到事全虾米。遇事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承担力,雪崩的时候是“大事”,他没有承担,女主精神“雪崩“后,他还是没有承担力。这都是遇到的事儿,而平安无事的时候,他人高马大,一表人才,是好丈夫好父亲,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个男演员据说是瑞典最红的男星,演的不错,那尴尬的笑容,那无助的眼神,特别符合这个角色。



黑发女人——中性思维者 片中有个女配的出现应该算是导演想做对比的人物。男女主在餐厅里认识了这个黑发女人,有2次交流。这是个已婚妇女,有孩子有老公,但与她结伴旅行的人是另一个男性,也就是情人。 她的观念与女主是完全不同的,在女主”雪崩“后和她有了一次对话,可以说就是纯女性思维和中性思维的对话。女主质疑她的生活方式,意思是,你这样有着老公又找情人是不负责的。黑发女告诉她,我们在关系中都为自己负责,孩子也照顾的很好。女主很不理解,很想辩论一番,很激动,你确定没人受伤害?黑发女打住了对话,用”我不知道“制止了争辩。 我很欣赏黑发女的态度,就是大家不是一路人没必要探讨什么,毫无意义。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自要承担的东西。 黑发女看起来也有点中性特征,比较淡定,见怪不怪,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法则。这样的人我不知该形容内心强大,还是”我的生活我做主“,你会觉得她很难惊慌失措,大惊小怪。

果然在最后桥段,二把刀司机吓得一车人放弃大巴改步行,唯独黑发女没有下车,大家还议论,她要留下。这点也刚好是导演想表达的,这样的女人不太容易被伤害到,她选择的自己能承担,也可以说精神比较独立吧。

他人的”精神雪崩“ 其中还出现了一对男女,男主的朋友,因两人听女主抱怨指责了一晚上,俩人之间也引发了”雪崩“。女质疑男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他也可能选择逃跑。大胡子男极力辩解自己不会这样做,但女孩子又翻出前妻之类继续唠叨,这种道德质疑让他同样遭受了煎熬,睡不着,必须说清楚。 即使女孩反复安慰,你不会的,你一定会救我的。大胡子男还是无法释怀,他也快被纯女性思维者逼成了受害者。 这2个人的出现,很有代表性,也许不少女性看了这个电影,也会去想象,自己的老公或者男友在危机时刻会怎么做。如果你完全信任这个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可只要有一点点不信任,这会是个问题。

结局——男人的一根“得胜烟” 影片的结尾我不喜欢,有点刻意了。 为了证明男人和女人在关键时刻半斤八两,专门用大巴车女主“逃生”做了个了断。 女主害怕大巴司机技术不灵,直接独自跳下车,连2个孩子都不管了。男人似乎找到了平衡,跟旁边一人要了根烟,一边走一边抽,简直就是——得胜烟。孩子知道爸爸平日不抽烟的,就问了句,你吸烟么,爸爸?男主回:恩,我吸。 这样的夫妻,不觉得一点不亲密么?他们在维持着一种常理上的安定安全,互相找着平衡,互相找着毛病,也会相互推卸责任。甚至在信任出现问题的时候,还会用演戏给孩子看,告诉他们”爸爸不是懦弱的人“。 其实男女主是很相似的人。他们都期待对方承担多一点。 结尾有点讽刺,少了点真实,但整体这是部很有意思的电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5894.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对电影《可可西里》的评论 可可西里电影迅雷下载

关于对电影《可可西里》的评论这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一部关注人类自我生存状况和自然环境的电影。然而他不只是电影,它是人生,它更是一场战争。看罢沉思,心中平静。没有刚才那么强烈,不再感慨和惊讶,也没有那

声明:《纯女性思维下的”雪崩“——说说瑞典电影《游客》 雪崩》为网友活好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