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下面观点是我读了这本529页的书后,与我产生共鸣的地方:
(1)最大的德是孝顺父母,以孝为始,才能做好其他;孝敬父母不仅仅是教养父母的身体,还要孝养父母的身心。现在人大多对孩子比对父母好,违反了圣贤的教诲。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要工作认真,要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2)“舍财作福”,可舍外财,也可舍内财。内财是指你的经验、你的智慧,也可以用内财去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指导研究生时,如果导师每月不能发给学生很多津贴,认真细致地指导也是同样的;
(3)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道指落实正道);可以适道,未可与立(立指屹立不摇);可与立,未可与权(权指通权达变,即灵活变通的意思)。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人物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他的老师叫鬼谷子,这两位人物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跟同一个老师学出来,两个人的情况一不一样?差很多。所以大家同样是学,但是学出去的效果要看自己的存心、领受能力,都不一样。两个师兄弟学完之后,学成什么样?学成相互残杀。庞涓处处嫉妒孙膑,所以把孙膑害得很惨,后来自己也是咎由自取,被万箭穿心。
(4)除了好学之外,也要勇于改过,所以“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但自己的过没改,那就好像你拿了一个水桶在装水,底下破了两个洞,要想装满很难。
(5)“不力行,但学文”一定会“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那就“任已见,昧理真”。道理有点像科研中理论与应用的关系。
(6)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
(7)要进入学习的时候,中国的师承特别强调3件事情。第一个条件是只能听这个老师讲,其他人的都不能听。现在人很喜欢新鲜,喜欢听愈多愈好。一个人听了四、五个老师的话,一个老师指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双叉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四个老师就变成十字街头,要走向哪里去?所以只听一个老师讲,他对你负责。当然你挑的这个老师一定要是有学有修的,而且是过来人,他已经走过很多正确的路,你跟着他学就有保障没有问题。第二个条件是所有的书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防止学生看杂了,防止学生受到其他不正确思想的污染。第三个条件从前所学的老师一概不承认,全部从头再来。这一点是要伏我们的傲慢心。一个人假如还觉得自己还真是值得骄傲,就好像一杯水要满也没满,就在那里响叮当,但是要再加进去水,加不进去了,所以就半杯水。所以,要让心态归零,用一颗谦虚的心来领受老师的教诲。
(8)学问学问,学了之后再问,现在人不是,还没学,问题一堆。
(9)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谓大孝就是显亲,大孝是显祖宗。
(10)欲望最常说的是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假如人不懂得节制这些欲望,可能一生都落入欲望的追求,不能自拔,那这样人生走过来就会很空虚,甚至于会做了很多难以挽回的事情,会做很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11)人的味道是仁、义、理、智、信,这才是五常,人的常道。当一个人能够仁,处处替人着想,当一个人处世都是遵循道义,谦恭有礼,又很有智慧,处处能够通权达变,言出必行,很讲信用,当您看到这样的朋友,你的内心会打从心里的欢喜,打从心里的一种崇敬之意,这个才是真正做人的味道。
(12)夫子说他每天担心四件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闻到正义、闻到善的东西不能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
(13)我们都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一生最重要的志向。第一个要发“耻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了凡四训》做了一个比喻,发现自己的过失要像百步毒蛇啮指,你这个时候不会说“唉呀,好痛,好痛”,要想都不会想,刀子拿起来直断其根,不能有丝毫的凝滞和迟疑,要有这种决心。面对你的缺点,不要把它当好朋友一样继续认贼作父,要马上剔除。当然这个马上剔除绝对不是一次就成功,是你要有这种态度,愈挫愈勇,倒了之后还要再爬起来,总有一天把它克服掉。
(14)修行最难的地方就是在前三年,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松懈,你假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仅没有进步,还会退步。
(15)行善就好像在银行存钱一样,今天你存了二十万元,结果这个灾难要你三十万元,你刚好不够,连命赔给它了;假如你存了四十万元,这次灾难就化险为夷了。所以该存的时候就赶快存,行善要及时,不能等。
(16)人生有三件事最遗憾,第一个,老年丧子;中年丧妻、丧夫;少年丧母、丧父。
(17)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18)行善第一个,“爱敬存心”,有这份爱敬之心,你的行为都在善之中,都在德之中。第二个,我们要“敬重尊长”,对于长辈、对于有德行的人,我们要恭敬。第三个,“与人为善”,我们有这份心时时去帮助别人行善,可以从态度上、从言语上,甚至于他出力,你出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也是“与人为善”。第四个,“劝人为善”,可以用言语劝人,可以用书本劝人, 而现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要用行为、德行来感化人,才能够劝导他人。
(19)修身要从“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6个方面落实。与佛家的教诲完全相应,即诚实、礼敬、不贪、不瞋、不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看法是一致的。
(20)影响力绝对不是你每天在那里脑子想着“我要影响你,我要影响你”,这样别人偏偏不让你影响,往往都是因为你自己觉得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本分,你做得这么真诚,做得这么自然,才让人家很感动。所以往往做很多事的人,都觉得他啥都没做;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其实他也啥都没做。这句话有点玄,觉得自己做很多的人每天想着,你看我做这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我做那个别人有没有看到,每天想着自己的名和利。由于用名利心去做事,往往让人家看了不感动,效果不好,可能还会有坏效果。
(21)有一天苏东坡觉得自己境界不错,修养不错,在打坐中写了一首词:“稽(qi3)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利(顺境)、衰(逆境)、苦、乐、称(称赞)、讥(讥讽)、毁、誉。送去给好朋友佛印看。佛印看后,在信上只写了一个字“屁”。苏东坡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地过江去找佛印理论,结果还没进门,看见佛印在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22)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23)处事应该有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道义,而不遵循功利。而遵循道义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所谓“得道者多助”;而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做事的人,虽然可能一开始好像得到了一点蝇头小利,但是终究会失去人心,所谓“失道者寡助”。
(24)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25)假如现在的缘分有五分缘,你硬是要做到八分,会怎么样?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所以人要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你去强求的时候,对方反而不能领受你的诚意,有时候还会弄巧成拙,所以急不来。历事炼心,经历事情多了,你拿捏分寸的能力愈来愈好。
(26)我们中国文化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毁在谁的手上?毁在都有读经典的人手上,为什么?他们觉得这些经典我都会背了,中国的东西我学会了,然后他又去西方留学,就觉得西方很多东西比中国好。因为他学的是记问之学,而不是中国的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惟有真正身体力行的人,才可以不断地对学问的深度加深,广度加广,所以只要他不立身行道,必然长傲慢之气。
(27)全球参与的人选出了排名第一名的圣贤教诲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名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任何事情没有做好要反过头来找自己的问题。所以孩子没教好,父母要找自己的问题;部属没带好,上司要找自己的问题,研究生没带好,导师要找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