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中心
新华书店总店首都发行所图书批销中心,位于西直门北大街光明桥的西北角。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图书批发中心在北京有三处,一个是在学院南路15号,是北京市新华书店图书批销中心;一个是在马尾沟,是新华书店总店图书批销中心;最近又在亚运村开了一处,这三个批发图书市场一般不接待个人购书,只针对书店和单位图书馆。
学院南路15号院原名新华书店总店机关服务部,1998年5月成立首都发行所图书批销中心,截止2006年年底,发行各类图书12万余种,年批发额近两亿元,已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良好态势。营业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批销中心是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集团下属的北京市新华书店大型物流配送及批发单位,配送服务对象是北京市新华书店所属连锁店和20余家特许加盟连锁店。中心不仅为全国部分大专院校图书馆、社会办图书馆及机关团体、长期业务往来的300余家批发客户提供采购供应服务,还是全国图书馆现采基地。中心成立以来,凭借地区优势、信息优势、采购优势和自身连锁优势,通过注重细节管理和机制创新,完善了配送运营流程,建立了快速反应系统,理顺了上下游供应衔接,逐步实现信息共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该发行中心搬往亚运村,原址用于房地产开发,原来的经营库房建起“北发大厦”写字楼。
一、北发大厦
“北发大厦”甲级写字楼,位于海淀区学院南路15号,西直门桥北,明光桥西侧,分为A、B两座,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A座1.2万平方米,B座9000平方米,一层为商业,二层以上均为办公区域,出租标准层面积1300平方米。大厦与东侧学院派项目整体建筑风格一致。一层大堂为3A级精装,宽敞气派,公共空间设计了交流及休憩的共享空间。办公区域开间设计灵活,每层均有独立、宽敞、精装修卫生间及公共区域。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投资商是光大房地产开发商。受益方是出让土地的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中心,所以大厦的名称叫“北发大厦”。
二、新华书店总局职工宿舍楼
位于海淀区四道口的新华书店首都音像发行所,自六十年代起就是新华书店总店的仓库。八十年代中期院内书店向社会开放,与北礼士路新华书店总店的批销中心情况差不多,打折很少,生意一般化,对外租赁滩位,曾在这里举办过一届北京书市,但一直没火起来,与和它相近的金五星批发市场的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形成鲜明对比。九十年代末,这里成为团体单位订购图书中心,不再对外开放。
同年拆掉西边平房,建起一栋新华书店的职工宿舍1号楼 ,楼高22层,一层八户。2005年索性把新华书店总店机关服务部地皮卖给了光大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起三栋商品住宅楼。现在大院南部还有四排平房,东部有一栋六层楼职工宿舍。
郝海彦,男,北京市人。1955年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1972年自愿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落户当农民。1978年考上延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现为教授职称。1991年调回北京,现任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住新华书店总店宿舍楼(夫人单位房改分配的一套三居室)。郝海彦先生是一位始终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年人,也是中国知识青年问题研究方面的负责人。现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青年部部长。
2010年5月12日,“延安精神传承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专题座谈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此次座谈会是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北京团市委共同组织。团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十多所重点高校的共青团、学生会干部、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代表和在校的大学生代表共同交流探讨学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青年部部长郝海彦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弘扬延安精神必须与时俱进。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成立二十年之际,开展了以“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为主旨的弘扬延安精神系列活动。其中特别加强了与共青团组织合作,在大学生和青少年中学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
三、光大懿品
“光大懿品”(学院派、学院春天)住宅小区,位于西土城路与学院南路交叉口,明光桥的西北角5号院,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集住宅、公寓、写字楼及商业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其中,1.5万平方米住宅为9层板楼和16层塔楼相结合,2.8万平方米公寓为19层塔楼,19层板式办公楼1.9万平方米,还有底商2.5万平方米。
该建设用地的原址是北京新华书店总店的机关服务部,1998年的开发商是北京欣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因为没钱,做不下去了,转手把项目卖给了开银行的光大集团。2007年公寓的销售价格为18000元/平方米。开发商是隶属于光大集团北京中顺超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四、品阁小区
品阁(立业人家)住宅楼,位于海淀区北下关净土寺28号、交大东路36号(西直门西北角500米),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开盘销售时间2003年5月,入住时间2004年6月底。2004年商品房销售均价是6800元/平方米。开发商是北京立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物业管理是北京太月园物业管理公司。因为与开发商产生了矛盾,2006年9月,物业公司突然撂挑子不干撤出了小区。面对这种局面,众业主不仅没有被困难打败,而且干脆自己成立物业公司,实行了自管。正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被物业将这么一军,品阁小区反倒想出了好主意。目前,新的管理模式让品阁小区的众业主过上了和谐生活:由于是自己出钱管理自己,小区居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精打细算过日子。小区物业费降下来了不说,服务质量还得到了提高。而且,因为大家都把社区当做了大家庭,邻里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品阁小区只有一栋楼、总共148户住户。2007年就成立北京市首家小区“自管”公司——三自品格社区服务中心有限公司,这将北京乃至全国的社区自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07年6月29日,当邵里庭从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局领到“北京三自品格社区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时,一种崭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浮出水面。
“在北京,像品阁小区这样注册成立了‘自治’公司的还是第一家。”北京业委会申办委员会召集人之一张大宪事后如此评说。
区别于北京那些已经实现“业主委员会掌握社区大权、自主聘请物业”的少数社区,品阁小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小区不但有了代表业主利益的业委会,而且自己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在自治的范围内真正实现了“自管”。
北京三自品格社区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所谓“三自”,指的即是:自愿、自管、自律。品阁小区业委会主任陈高潮对公司公开的解释是:社区服务中心采取公司制运作,小区148户业主都是公司的股东,业委会相当于董事会,社区服务中心总经理相当于总经理,向业委会负责。业委会向全体业主负责。
品阁小区“自管公司”负责人邵里庭介绍说,“这也算是‘逼上梁山’。2006年9月,物业公司突然撤离小区。大门无人看,垃圾没人倒。最后一名保安要卷铺盖走人,我问他工资是多少,他说700元,我自掏腰包给了他800元,比之前多100元,把他留了下来。保洁也要走,我给了保洁750元,依然比工资多100元。这样把小区的基本运作维持住了。我们没少找物业,可小区只有一栋楼,物业公司都看不上。我们想着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先成立业委会,保证小区的基本运作。2007年6月,以全体业主为股东,业委会作为董事会,在海淀区工商局注册成立了三自品格社区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尝试小区物业自管。进行自管,业主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业主们贡献花草在院子里搞绿化,开建自行车棚和鱼池。在收益和开支上,更是像管一个家一样精打细算。用数字来说话,小区的物业费从2.74元/平方米降至1.6元/平方米,收费率却从原来的40%上升到90%以上,停车费由每月450元降至220元。品阁小区是一个“实验室”,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别的小区可以借鉴,但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业主想要管理小区,不懂物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怎么行?业主主动学习物业知识,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只会一味抱怨和发牢骚。我自己编写、印制了几本教材,有《住宅物业服务管理质量评估办法》、《全国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等,明年打算再写一本业主读本。”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小区自治的发展,比如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明确了业主大会和业委会的资格、身份、范围和作用。2008年出台的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确立了业主的主体地位,并且明确了物业公司为服务企业,而非管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