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东华:玉不惊人死不休

靳东华:玉不惊人死不休

文/张泽鑫

采访靳东华之前,对他的事迹已早有耳闻,听说他是一个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铮铮铁汉,爱喝酒,尤其遇到知己更是开怀畅饮,每每喝得人仰马翻,大有古代豪侠的风范。他与高爽、马庆超一见如故,彼此心生好感,三人于是把酒言欢,千杯嫌少,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遂仗着酒兴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结金兰。初闻此事,不免感叹:此真性情中人也,在如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恐怕早已是恐龙般绝迹的人物了。于是,对这位颇有魏晋风骨的艺术家顿时充满了景仰之情。


靳东华:玉不惊人死不休

玉雕之乡走出来的玉雕大师

南阳,上乘天时之泽,下秉山川之惠,自古便是风光旖旎,钟灵毓秀之地。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二月河等当代名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古城南阳更因玉雕而闻名遐迩,独玉便是南阳市民引以为傲的镇市之宝。独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自南阳独山而得名,因其硬度高、色泽多、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等而成为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素有“中原翡翠”之称。在南阳这样的玉雕之乡,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靳东华便出身在南阳内乡,他自小浸濡在石头的海洋里,玉文化的精髓深深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也许一切都是因缘注定,从小就喜欢美术的靳东华虽然渴望成为一名画家,但在报考河南美院时,却因为文化科分数不够而与画家梦失之交臂,命运最终让他走上了玉雕艺术之路。1989年,年仅15岁的靳东华进入了当时由父亲担任党委书记的内乡玉器厂。靳东华的父亲是一名老干部,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深深体味到宦海浮沉多艰辛,因此他希望儿子不要重蹈他的仕途之路,而是学得一技在身,走艺术创作之路。靳东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凭借深厚的美术功底和对玉雕的深刻领悟,入行不到半年,他便有了自己的作品《蟠桃会》,打破了玉雕行业三年出徒的行规。1989年《蟠桃会》在河南省玉雕评比中获得优秀奖,靳东华一举成名,成为了河南省玉雕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靳东华(右)

然而,少年成名的他并不止于现状,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丰富人生阅历,他先后去了镇平、石佛、云南、辽宁,期间他用河磨玉设计的两件作品《咏鹅》、《希望》均获得“国石金奖”,在辽宁他还结识了玉雕界泰斗郭石林大师,并在郭石林大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大型河磨玉《中华神韵》,该作品于200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不仅如此,凭借生花妙笔,他以女娲玉创作了《达摩》、《渔歌唱晚》,作品因技术精湛文化内涵深厚而获得辽宁鞍山“玉玦杯”金奖,作品的成功,将当时每吨几百元的女娲玉炒到每吨10万元的高价,让其时经营女娲玉生意惨淡的家族起死回生。有了这些基础,靳东华渐渐地想到自立门户,2006年他南下广东,几经周折,最终落户四会,如今他已是玉雕界小有名气的玉雕大师。

玉石良友的金兰兄弟

为了矫正当时四会玉器行业不正当的竞争风气,2007年,靳东华与来自河南的几个工艺美术大师一起成立了翡翠艺术研究学社。也许是缘分的使然,他因此结识了同为老乡的马庆超、高爽,三人一见投缘,2009年又不约而同搬到玉器新城区,因为性情相近和艺术见解的投合,三人常在一起促膝长谈、推杯换盏,畅谈人生与玉雕创作,很快便成为了异性兄弟。

三人既是生意上的伙伴,也是艺术上的良友。他们常常一起入股购买玉料,无论谁看中了哪块玉料,都会约上其他两位兄弟一起前往,然后集资买下。买回来的石头,谁有灵感就交由谁设计,其他两位则进行辅助。在艺术上,三人各有所长,也常常因为艺术见解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谁要是看到对方设计的作品不理想,都会不留情面地加以批判,有时甚至会亲自动手,把对方作品改到符合自己的审美为止,尽管有对方干涉创作,但三人都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艺术交锋。艺术上的不同见解,只会不断促使他们不断地精益求精,对兄弟情谊却丝毫没有减损半分。

掀起玉雕的“红色风暴”

长期以来,以红色经典为题材的作品仅————见诸于影视、音乐、浮雕、油画等艺术形式,在玉雕行业革命题材的艺术创作可谓空白。近年来,靳东华在中国国际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席梁晚年先生的指导下,先后加工了大型翡翠玉雕《人间正道是沧桑》与《共和曙光——孙中山与宋庆龄》,成为行业内以红色经典为题材进行大型玉雕创作的先行者。

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初的名字叫《重上井冈山》,总重1.3吨,材料系缅甸冰种高档翡翠籽料,质地致密细润,通体光泽柔和、明洁,色彩或呈豆绿带春色,或呈姹紫。该作品以毛泽东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为题材,作品中,十八只仙鹤或立或飞,动态优美;在松鹤苍松的簇拥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向世人表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民族自信心。靳东华说,这件作品最难雕刻之处在于毛主席的脸,因为毛主席的形象家喻户晓,稍微有点偏差,哪怕只是嘴角出现芝麻小的偏差,整件作品就得重做。因此,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才敢动刀,一刀一笔都极为谨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共和曙光——孙中山与宋庆龄》是靳东华另一得意之作,作品原石重1.2吨,是缅甸种水皆上乘的天然优质翡翠。作品整体造型气势宏大,意象新颖,格调健美。从作品的整体形象上看,多是因材取意和施技,顺势而为,原材去之不多,保留了原材的天然丽质。在玉雕背景处理上,靳东华独出匠心地利用原石多色特质,雕琢了满山色彩不同的花草,还有苍松翠柏及盛开的菊花、清秀的绿竹,使整个场景更为生动秀丽,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细心的欣赏者或许会发现,菊花其实就是孙中山先生故里中山市的市花,而整个背景的植物上都有雨滴,靳东华说雨后初晴象征着腐败的清王朝被推翻,新生的中华民国的政权建立的蓬勃朝气。作品中的孙中山身着齐整的中山装,身材伟岸,从容友爱地站立在妻子身旁。他头部微微抬起,目光锐利而祥和,充满对爱、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稍微分开的双腿,明显使人感到他的双脚坚实地踏在中华大地之上,充满力量。宋庆龄则优雅地端坐于岩石上,形象秀美。整个作品仿佛让人感受到伟人高风亮节的风范扑面而来,更让人看到孙中山与宋庆龄与日月同辉的爱情的美好。

作为梁晚年先生大型作品的设计组组长,靳东华受梁晚年委托加工设计出《人间正道是沧桑》后,便受到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接见。而《共和曙光——孙中山与宋庆龄》则作为辛亥百年纪念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堂展出。

治玉如做人都要用心

尽管经营着一家不小的翡翠坊,但靳东华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企业家,他说自己从事玉雕工作目的不在赚钱,只是为了追求艺术境界的更上一层楼。当别人鼓吹其他行业如何赚钱多而快时,他并不为所动,仍是毅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立场。靳东华说,走上玉雕创作之路,从来都没有后悔过,他觉得选择玉雕是他人生的正确选择,不管以后市场如何变化,他都不会转行。

从事玉雕行业25年,已经身为玉雕大师的他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甚至自称是玉雕业的“门外汉”。在靳东华身上,我理解到了什么叫“成熟的稻子总是弯腰的”。在我一个陌生人面前,他甚至毫不讳言自己的艺术短处。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他总是以孩童般的好奇孜孜不倦地汲取现代派画工、西方技巧、国画、写意技巧等知识。他说“即便是一个种庄稼的老农,我也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在他眼里,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无论是老农摆弄庄稼还是人们从事的各行各业,都能给他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思想。

靳东华经常告诫弟子,治玉就如同做人,首先要摆正好心态,从事玉雕就得下定决心做好这一行,玉不惊人死不休,名利与钱财都是过眼云烟,不应该过分看重。他说,人无完人,玉无完玉,治玉就是把玉石中的瑕疵部分去除,雕琢出一个完美的作品,这过程就像人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修养。修养是需要境界的,而靳东华坦言,他未来几年的目标便是将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运用到翡翠玉雕之上,创造出形简义丰、充满神态和作者情趣修养的艺术品。

记者后记:有人把靳东华比成“桃园三结义”的张飞,在他身上我也隐约看到了几分张飞的影子,一样的豪爽,一样的重情重义,所不同者,在靳东华身上,我更多的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修养,那便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和日益商业化庸俗化的玉器行业,他始终洁身如玉,并以玉的坚贞、高洁精神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生活上,靳东华就像成熟的稻子,始终保持着谦卑心态待人接物,毫无架子。艺术上,他更是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孜孜不倦地学习,博取百家之长,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6951.html

更多阅读

神回复——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不惊人死不休上一句

◈情人节到了,你还是一个人么?网友神回复:妈的难道我会变成一条狗么?◈男人的乳头到底是干嘛用的?神回复:区分反正面。◈“媳妇,我算命了,算命的说我135岁的时候有个坎!”媳妇:“咋的?坟让人刨了啊?”◈法官问:你为什

语不惊人死不休……朱佳奕0721200148 语不惊人死不休186

广告作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是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次。广告语更是“深入人心”,特别是现在的广告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在广告语上是大做文章,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势!商品经济繁荣的今天,广告粉墨登场,不择手段

马云语录完整版:语不惊人死不休

孙正义跟我有同一个观点,一个方案是一流的Idea加三流的实施;另外一个方案,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哪个好?我们俩同时选择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 如何把每一个人的才华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这就像拉车,如果有的人往这儿拉,有的人往那儿拉,互

声明:《靳东华:玉不惊人死不休》为网友趣途无百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