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严重失实的电视剧
去年10月,一部揭秘严格保密多年的中国研发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历史的电视剧《国家命运》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播出,将中国发展国防科技之决心、之艰辛、之过程、之成就部分公开于世。
《国家命运》是一部以真实人物的真名实姓揭秘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真实历史的影视作品,但可惜的是此剧的部分内容并不符合真实历史,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严重失实,没有做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地记述每一件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其中涉及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内容不仅多处严重失实,没有实事求是真实地还原历史,甚至连导弹试验基地一些基本情况的描写都是错误的。不但没有正确地记述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史,甚至搞错了导弹基地的主要负责人,错误地用基地的副手取代了基地的主官在基地的领导。特别是在电视剧中看不到部队党委的集体领导和真正意义的政治思想工作,这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军情。党指挥枪这个人民军队的军魂没有得以体现。
《国家命运》在最权威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播放后,其中违背真实历史的描写造成很大不良影响。不仅使不了解那段历史无法辨别真伪的广大人民群众被误导,是对历史、对当事人的不公。而且使主旋律的宣扬大打了折扣。很多人对电视剧的可信度提出质疑,一些那段历史的当事人、知情人甚至说:“简直是胡编滥写,不尊重历史,不看了,看了生气。”给党的威信,党的宣传工作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我们的目的是要宣扬正气,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动机和效果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不实事求是,甚至歪曲历史,传播了谬误,就会事与愿违,不但严重影响主旋律的宣传效果,还会误国误民,对不起前人,误导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甚至会助长歪风邪气,影响团结,使党的宣传工作的可信度遭到质疑,使党的信誉和形象遭到破坏。
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思想精髓,只有讲真话,办实事才能取信于民。习近平最近讲话指出: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2010年中央召开的党史工作会议明确:要实事求是,纠正谬误,真实地还原历史。我们对此非常赞同。但要真正落实,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下很大的决心。
为此,提供一些导弹试验基地的史料和相关情况,用证据,指出电视剧中一些没有实事求是,客观真实记述导弹基地史的问题,用真凭实据来还原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真实历史。
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简介
1958年3月,中国导弹综合试验基地(靶场)正式组建,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政委栗在山。
4月,总政治部批准组成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部队党委。
10月,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训练基地,停止使用解放军20兵团的番号。
1962年1月,导弹试验基地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七机部、航天部的前身)建制。基地的司令员孙继先调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调离基地。之后8年没有任命基地司令员。
3月,栗在山被正式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兼导弹试验基地政委,6月,正式接任为基地党委书记。
11月,基地的第四试验部及其所属部队划归海军建制。
11月,副司令员李福泽被指定为导弹基地代理司令员,1963年11月增补为基地党委副书记。
1964年5月,导弹试验基地脱离国防部五院归国防科委领导。
1965年8月,总政治部批准:组成栗在山为书记,李福泽为副书记的导弹基地第二届党委。
随着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升空,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历史告一阶段。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一任领导也圆满完成了在基地的使命。
1970年4月,栗在山被任命为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6月,同基地第二届领导完成移交工作离开基地。
4月,李福泽和曾凡有被任命为导弹基地第二任司令员和政委。
5月,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二和第三试验部从基地划出,7月,成建制地移交给空军。另外,基地所属西北和华北的两个飞机场也先后移交空军。
1975年5月,副司令员张贻祥被正式任命为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已于1974年3月离开了基地。)
1975年9月,中央决定将中国导弹试验基地分成酒泉、西安、西昌、太原等几个独立的试验训练基地。从1976年1月1日起直属国防科委领导,原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领导机关同时撤销。
中国导弹试验基地从1958年创建到1975年撤销经历了17年的风风雨雨。
电视剧《国家命运》的一些描写不符合真实历史
(一)、电视剧没有正确地记述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史。
电视剧中描写“导弹试验基地是由志愿军20兵团改编而来”
①、电视剧中军委领导研究导弹试验基地组建时,彭德怀说:部队要成建制地拉过去,这样有利于保密。聂荣臻说:在朝鲜的志愿军第20兵团最近就要撤回来 ……… 一旦选好了场址,这支部队就整个拉过去(见第3集28分左右)。
②、电视剧中还介绍: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撤离朝鲜开往导弹试验基地,投入导弹试验场的建设(见第4集2分50秒左右)。
真实历史是:
①、1958年3月,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和政治部机关及直属队部分人员秘密从朝鲜回国参加导弹基地的组建,不是成建制部队。
志愿军20兵团当时的所属部队21军和54军都是1958年7月后才撤离朝鲜,不是1958年3月回国的。而且也不是秘密撤离朝鲜。
21军回国后驻扎山西大同一带,属于北京军区。54军回国后在西南执行任务,1959年进驻西藏平息叛乱。两只部队都没有开进西北导弹试验基地。
②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和直属队回国后,是来到了北京,不是开往西北。
③中国导弹试验基地(靶场)是1958年3月27日在北京宣告成立,部队的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司令员孙继先(原志愿军20兵团副司令员),政委栗在山(原空军第三军政委)。4月,组成孙继先为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部队党委。
1958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导弹试验基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停止使用解放军20兵团的番号。其管理机构称——中国西北导弹综合试验基地。
基地建设,首先以从志愿军20兵团的司令部、政治部机关中筛选出的128名干部为基础初步组建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的司令部和政治部的架子,拟从志愿军后勤部三分部筛选的28名干部为基础组建部队的后勤部。
随后,分别从总参、总后、炮兵、空军、海军、志愿军、铁道兵等全军各军种、兵种筛选、抽调干部、人员和部队以及地方的一些部门抽调干部、职工充实机关,组建部队。并从全国十五所高校和十八所军事技术学校挑选了数百名毕业生,还从部分省市接收了数百名高中和初中的毕业生入伍。
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严格审查,到1959年底就已经选调干部三千多人,1960年底部队的建设初具规模。仅用二年半的时间就将基地的司政后机关及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军导弹试验部、弹着区航区管理部、飞行勤务部、航区测量部、教导团等主要技术部队建立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警卫团、通信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和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所、服务处以及军事检察院、军事法庭、安全保密委员会等单位和部门。
导弹试验基地是一支新组建的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人员来自全国、全军多个不同单位,组建初期身着陆、海、空的各式军装被称为“杂牌军”(1959年10月起统一着空军服装)。根本不是由志愿军20兵团成建制改编而来。
基地的组织机构之复杂,科研干部的数量之多,对人员的审查要求之严格,组建任务之艰巨、工作量之繁重都是空前的。电视剧的错误描写,无形中抹杀了导弹试验基地创建时期,基地的广大官兵和职工在基地的建场、移民,组织机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科技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工作的大量付出和重要贡献。
另外,电视剧所描写的导弹基地领导带领部队修铁路的情节也不符合历史。修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基建是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领导的以志愿军的19兵团、工程指挥部和后勤部二分部为基础组成的“特种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是工程兵、铁道兵等数万基建施工部队、工程队的广大官兵和职工做出的贡献。不是导弹基地的任务。
电视剧把导弹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和导弹试验部队的组建,同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两个事情搅在一起,搅乱导弹基地的创建史。用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取代了导弹基地组织机构的建设等任务。
(二)、电视剧过多突出个人,没有体现基地党委的集体领导。
电视剧中仅看到导弹试验基地党委的一次党委会,而且会议内容还不是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或中心工作(见10集25分20秒左右)。
史料记载:基地党委从1958年4月成立到1970年4月十二年就召开了140多次党委会。充分体现出基地党委的集体领导。
导弹试验基地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时期,在人烟稀少的荒漠戈壁滩中创建。基地的建设一开始就遭遇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受到外国列强的敌视、威胁及经济遏制和技术封锁等种种磨难,困难重重。导弹基地党委如何通过大量深入细致和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用“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带领基地官兵克服困难,扎根荒漠戈壁,艰苦奋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真实历史,如何打好部队的“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等,以及导弹基地创造的东风精神(已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剧中没有正确体现。党指挥枪这个人民军队的军魂被丢掉了。主旋律的宣扬大打折扣。
导弹试验基地的辉煌业绩,是基地数万官兵、数千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基地党委的带领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所创造的。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
(三)、电视剧对导弹基地重要人物的刻划和宣传,未能正确体现,错误地用基地副手李福泽取代了基地主官栗在山在基地的领导。
说明:《国家命运》是揭秘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4月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发展两弹一星阶段的历史。涉及到导弹基地是1958年~1970年4月十二年的历史。
两弹一星历史阶段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领导
1958年3月~1962年2月 | 1962年3月~1970年4月 | |
孙继先 | 司 令 员、党委书记 | ———————— |
栗在山 | 政治委员、副书记 | 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
李福泽 | 副司令员(58年10月~) | 副(代)司令员、副书记 |
张贻祥 | 副司令员 | 副司令员 |
林毅 | 副司令员(~61年 1月) | ———————— |
注:① 1962年2月孙继先调离基地。之后8年基地没有任命司令员。
② 1962年3月~1964年4月栗在山还担任国防部五院的副政委。
③ 1962年11月李福泽被指定为代理司令,1963年11月增补为党委副书记。
④ 1970年4月13日李福泽被任命为导弹基地第二任司令员。
⑤ 1970年4月以前,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一届领导中没有配副政委。
孙继先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首任司令员,第一任党委书记,基地主要创建人。在导弹基地担任主官4年,参加了导弹试验基地场址的选址工作,领导了导弹试验基地的创建,参与了发射中国首枚地地导弹和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
栗在山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首任政委,基地主要创建人。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是导弹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基地政委12年(4年党委副书记,8年党委书记),这12年中有8年的时间中央没有任命基地的司令员,栗在山政委是导弹试验基地唯一的正职首长,党委书记,党委领导班子的班长,基地的第一把手,主持基地全面工作,是在导弹基地担任主官时间最长的负责人。领导了基地的创建、发展和导弹、卫星的发射试验等国防科研任务及国防战备等。
李福泽是1958年10月来到基地。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历史阶段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其中有7年半为代理司令),党委副书记(6年半)。参与了导弹核武器和东方红卫星等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
张贻祥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元老,主要创建人。他从1957年底参加导弹试验基地的场址选择的论证和勘察工作,到1975年底导弹综合试验基地领导机关撤销,在导弹试验基地担任基地领导的时间最长。在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担任导弹试验基地的副司令员。
资料表明《国家命运》记述的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历史阶段,栗在山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最主要的负责人。然而在电视剧中栗在山却被描写成可有可无的配角,副司令李福泽变成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负责人,成了栗在山的领导。
具体看看电视剧中的描写。
一、导弹试验基地创建阶段(1958年4月~1961年底)。
电视剧在导弹基地创建阶段的描写中,李福泽露面23次,而栗在山仅出现了3次。(这仅仅是第6、7、8三集中的粗略统计)
①、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创建人,1958年2月接受任务领导基地的筹建,3月基地一成立就是基地的主官(政治委员)。
②、李福泽是基地的副司令,1958年10月来基地报到,随即又在北京学习了三个月后才正式参加基地的工作。
栗在山不仅是基地的主官,李福泽的领导,而且来基地工作的时间比李福泽至少要早七个多月。然而,在电视剧中两个人露面次数的统计数字却是反比,而且出现次数的差别又是那样悬殊,令人疑惑。
1、电视剧中对栗在山这三次露面的描写。
a、栗在山的第一次露面电视剧是这样描写的:他接到孙继先的电话,身体直立,第一句话:是!是!……,完全是一个参谋或干事接到上级领导指示时的表现。(见6集12分35秒左右)
①、栗在山和孙继先一个是导弹基地的政治委员,一个是司令员,二人是同一个部队的同级首长,是搭档,不是上下级。
②、这是栗在山在电视剧中的首次露面,他的第一个镜头就给了一个参谋的形象,很难给观众留下他是导弹试验基地负责人的印象。
而对李福泽的第一次露面,电视剧中用了相当的篇幅编导了生动的故事,同栗在山形成鲜明的对照。(见6集13分30秒)
这个描写并不是孤立的,在电视剧中对栗在山的描写自始至终都是低调,根本没有被做为导弹基地的主官,实际上被架空了,他在基地的工作被掩盖,领导地位和作用被消弱,用基地的副手取代了他在基地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下面有大量证据说明这一点。
b、栗在山的第二次露面仅仅在镜头前晃了一下一闪而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c、栗在山在电视剧中的第三次露面描写的是1960年中国第一发国产导弹发射成功后,导弹基地为一对干部举办婚礼的场面。婚礼上栗在山露面最晚,台词没有、无人理睬。剧中,新人分别向到场的领导聂荣臻、张爱萍、陈士榘、钱学森、孙继先、任新民、包括副司令李福泽和国防部五院的苏副政委都一一敬了酒,唯独没有理睬栗在山。更有甚者,在领导就座的主餐桌上竟然没有基地主官栗在山政委的一席之地,而基地的副司令却坐在首长主餐桌上非常突出(见8集26分左右)。根本没有把栗在山做为基地的负责人来描写。
为部队干部举办婚礼属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按常规,这个场合应该是基地的政委唱主角。
2、导弹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
电视剧中描写导弹基地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中,导弹试验基地的领导只有孙继先和李福泽的镜头,没有看见栗在山。
真实情况:
①、栗在山不仅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还是导弹基地同基建工程施工部队组成的《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的副书记(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为第一书记,孙继先为第二书记,栗在山和工程兵副政委黄文明为副书记)。
②、栗在山参加了基地基础设施工程的验收交接工作,并于1960年12月17日同孙继先一起代表导弹基地在基建工程交接书上签字。
③、李福泽既不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又不是《特种工程联合党委》的领导成员,也不是导弹基地分管基建工作的领导(导弹基地分管基建工作的是副司令张贻祥)。
二、电视剧中导弹试验基地实施的中国第一发地地导弹发射、第一枚国产导弹发射试验这些重大活动中,都没有栗在山的画面。
真实情况,请看史料:
照片一:执行发射中国第一发导弹任务的部分领导在西北导弹基地。
照片二:中国第一枚国产( 仿制)导弹发射发射成功后,聂荣臻在发射阵地
发表讲话。聂荣臻的身后是栗在山(右)和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崔子高(左)。
史料显示,栗在山参与了上述重要的导弹发射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电视剧却将他排除在外。(参看8集16分50秒~26分的描写)
三、有关1966年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重要发射试验任务。
电视剧中召开的两弹结合试验任务相关的各种会议上,导弹基地的领导只有副司令李福泽到会,没有看见栗在山的镜头。在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发射试验现场,也看不见栗在山参加组织和领导的描写。
真实情况:
①、1962年司令员孙继先调离导弹试验基地,栗在山是基地的党委书记、第一把手,主持基地全面工作。
②、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时,成立了两弹结合试验《临时党委》负责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栗在山是《临时党委》的副书记(聂荣臻为书记,国防科委的张振寰、导弹试验基地党委书记栗在山、核试验基地党委书记张蕴钰为副书记)。
栗在山作为导弹基地当家人和两弹结合试验《临时党委》的副书记怎么会不参加发射试验任务的相关会议?怎么可能对如此重要的试验任务不闻不问,不参加发射试验的组织领导。这也太离谱了。
请看史料:
照片三:栗在山向部队进行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发射试验的动员。
照片四:栗在山(左3)和钱学森(左4)查看东风二号导弹的燃料添加装置
照片五:1966年10月26日,两弹结合试验《临时党委》书记聂荣臻(右2),
在两位《临时党委》的副书记张振寰(左2)和栗在山(左1)及导弹基地
副司令员张贻祥(右1)的陪同下,看望参加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参试人员。
照片六:参加导弹核武器试验的部分领导、专家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试验场。
就座的(右至左):栗在山、钱学森、聂荣臻、李福泽
特别说明:我们在一个资料中看到过这张照片,但是,照片中就座的四个人变成了三个人,导弹试验基地的第一把手栗在山的画面被截掉了。
照片6A:在敖包山指挥所,参加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有关领导(从右到左):
导弹基地的负责人政委栗在山、核研制基地的负责人李觉、导弹基地
代理司令李福泽、军委副主席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国防部五院副
院长科学家钱学森等,仰望着天空目送东风导弹载带原子弹头向远方
目标飞去。
特别说明:这个历史画面中的导弹基地第一负责人栗在山的镜头,在有的揭秘历史的书籍中也同样遭到了被截掉的命运。
照片七: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发射场。左5:栗在山,左7:聂荣臻。
照片八: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后,栗在山带领大家高呼口号,
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圆满成功。
请注意:电视剧中这个历史场景的描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栗在山又一次被撇开。(见25集19分左右)
1966年10月28日,聂荣臻在栗在山的陪同下,
步入导弹基地召开的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祝捷大会的会场
照片九:聂荣臻、栗在山在庆祝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祝捷大会上。
二人的身后是:参加两弹结合试验的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钱学森等
以及导弹基地的其他领导。
这些史料不但说明栗在山参加了从部队动员到召开祝捷大会导弹核武器试验的全过程,而且表明栗在山是导弹基地主要负责人,并证明两弹结合试验任务中,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角是栗在山。
四、电视剧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严重失实,尤其是那些能够表明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主要负责人的事件、场景的描写,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甚至是错误的。(不是知情的人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很容易被误导,产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举几个例子:
1、电视剧中周恩来总理在基地视察的场景设计。
1966年6月30日,周总理第五次来到基地,前几次都是只在机场逗留,这次抽时间来到基地的生活和试验场区。31日下午,周总理在基地政委栗在山和正在基地视察的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的陪同下乘坐敞篷汽车接见了西北基地的广大干部、战士、职工和家属。
资料记载:在乘坐敞篷汽车时,周总理拉着基地政委栗在山的手说:“上车来,同我一起检阅部队,看望同志们。”栗政委让总理站在中间,周总理坚决不同意,坚持让栗在山站在他和杨代总长的中间。总理说:“你是主人,应该站在中间,我在边上便于看望群众。”两个人相互推让十几分钟,周总理始终坚持让栗在山站到中间位置,栗在山实在推辞不掉,只好站在了周总理和杨代总长的中间。
请看史料:
照片十:从右到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基地政委栗在山、代总参谋长杨成武。
这生动的一幕充分显示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他平易近人的作风,给场区广大官兵、职工和家属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体现出中央对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基地工作的肯定,基地的广大官兵、职工受到极大鼓舞。
这段历史的影视资料在中央电视台已经播放过多次。
然而,电视剧中的描写却是:当基地提出想请总理接见,周总理说:“兴师动众啊,这样太麻烦部队了,这样吧,还是我分头去看望大家好吗。”变成了周总理没有满足大家的愿望,没有接见基地的广大官兵(见第23集35分40秒左右)。巧妙地避开了表明栗在山是基地的当家人(主人)的镜头。
深受人民爱戴,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一年时间5次来到基地),十分关心基地官兵的周恩来总理,怎么可能对远离亲人在荒漠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广大基地官兵这一点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
2、电视剧中签署东方红卫星发射命令的描写。
1970年4月23日,钱学森、栗在山和李福泽三个人签署了实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命令——《发射任务书》。
然而,电视剧中描写的却是李福泽和钱学森两个人在一《验收证》上签名(见29集28分50秒左右)。导弹基地的第一负责人栗在山被排除在外。
①、《发射任务书》和《验收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发射任务书》是执行发射的命令,《验收证》是一个产品的检验验收证明,不是发射试验的命令。《验收证》不能取代《发射任务书》。
②、李福泽是行政领导,既不是工程师,又不是技术员,也不是检验验收人员,怎么能在产品的《验收证》上签字?
我们实在找不出电视剧为什么要改编这个历史事件的原由。
3、电视剧中对苏联撤走专家的事件处理。
1960年中国和苏联两党、两国关系恶化,7月16日,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终止了所有援华协定和技术合同,中断了援助,并对中国实行经济遏制和技术封锁。8月24日,撤走了导弹基地的全部专家,带走了关键的技术资料和图纸,严重影响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不是技术问题,是严肃的政治事件。
苏联专家撤离前,导弹基地召开了一个送别苏联专家的送别会。会上,栗政委唱白脸,严肃地宣读了中国的有关《照会》,表明中国立场。孙司令唱红脸,致了送别词,表达了对那些真心帮助中国的苏联专家的真诚谢意。
可电视剧中的描写却避开重要的送别会,设计了一个送别舞会的场景(见7集33分50秒)。根本没有让政委栗在山露面。
即便是告别舞会,基地的政委也不应该不露面。
4、电视剧中关于部队打沙枣损坏了树木,李福泽向军委首长聂荣臻做检讨的描写值得探讨。
1959年~1961年中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处在荒漠中的导弹试验基地生活十分艰难,基地官兵挖野菜等充饥补充粮食的不足。上万人的部队把场区内的野菜很快吃光,官兵不得不到场区以外去挖野菜、打沙枣,同周边的群众发生了矛盾。当地政府将部队状告到国务院乌兰夫副总理处,指出部队打沙枣损坏了树木。导弹试验基地向中央做了检讨。
史料记载:就打沙枣的问题,是栗在山和分管后勤工作的副司令张贻祥到北京汇同孙继先三个人于1962年1月18日向国务院副总理乌兰夫做了检讨。
5、中国导弹基地创建初期,部队组织机构的组建、干部队伍建设(几千干部的选调)及政治思想建设等,是当时基地最主要的工作,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些部队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在电视剧中没有任何体现。这些工作恰恰都是栗在山负责牵头主抓。
6、《国家命运》电视剧组配有扮演栗在山的演员,在剧中任何时间、地点、场合安排栗在山一、两个镜头没有任何困难。然而在电视剧中,栗在山做为基地的第一把手应该参加的会议如导弹核武器等重大试验任务的相关会议,必须出现的场合如签署东方红卫星发射命令及各重大发射试验的现场等多数场景中,却没有让栗在山的露面。
五、再举几个违反历史,不合情理的情况供思考。
1、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导弹试验基地的重要发射试验任务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亲自过问。然而在电视剧中,做为具体执行发射试验任务部队的主要负责人栗在山竟然对这些试验任务不闻不问,不出席相关会议,不参加组织和领导。
军委首长聂荣臻元帅、总部领导张爱萍上将等多次来到导弹基地的发射试验现场,可导弹基地的主官栗在山一个少将竟然不(很少)出面到发射试验现场陪同首长,不参加试验任务的组织领导。
上级领导来到基地,基地的主官是一定要出面陪同的。这是基本常识。
2、电视剧中在导弹基地的发射现场,多次看到北京国防部五院负责生活的副政委苏贵山的画面,而且还专门有他的特写镜头。可是,却看不见导弹基地政委的镜头(如:8集10分50秒、18分~30分)。
3、在电视剧中编排的导弹基地的党委常委会上,基地党委副书记李福泽坐在主要的位置上指手划脚主持会议,基地党委书记栗在山却被晾在一边(见10集25分20秒)。
4、1962年2月前,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是司令员孙继先和政委栗在山,可谓孙栗兵团。可电视剧中每次出现导弹基地两个领导的镜头,却都是孙继先和李福泽。变成了“孙李兵团”。
5、导弹试验基地的代理司令,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司令员。
电视剧中编排了邓小平总书记在导弹试验基地视察的内容。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基地领导栗在山和李福泽来到邓小平乘坐的火车,李福泽自我介绍说:“总书记,我是导弹试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见第23集3分50秒左右)。
邓小平是1966年在基地视察。1962年3月~1970年4月12日导弹基地的正职首长只有政委栗在山一个人。李福泽是代理司令,不是司令员,他是1970年4月13日才被任命为导弹基地的司令员。
军队职务是非常明确的,司令员是正式任命的部队行政正职首长,代理司令是临时指定的代理司令员处理工作的其他领导(如副司令员或参谋长等)。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代理就是代理,不能混为一谈,代理司令不能和司令员划等号。
纵观整个电视剧,对于同两弹一星事业有关单位的领导,导弹基地的司令员孙继先;核研制基地的负责人李觉;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张蕴钰、政委张志善;甚至国防部五院的副政委苏贵山,都有大量的描写,并且都安排有在北京参加相关会议,受到中央首长或军委领导接见或是在一起的镜头。
唯独导弹试验基地的政委栗在山除外。栗在山在电视剧中不但镜头少,时间短,而且台词少少,故事没有,几乎没做什么实际工作。在两弹一星的相关会议上没有他的镜头,在基地发射试验的现场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没有看见他在北京出现的画面,更谈不上他在北京参加会议和受到中央领导或军委首长的接见。
而导弹基地的副司令李福泽却镜头多多,故事多多,导弹基地大事小事几乎都是他出头露面,多次代表导弹基地在北京参加会议,多次同中央或军委首长在一起。俨然是导弹试验基地的“当家人”。
真实情况:
①、中国发展国防科技的方针是:优先发展尖端武器“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栗在山领导的导弹基地的重要性不在核基地之“下”。
②、导弹试验基地(解放军第20兵团)和国防部五院都是兵团建制,核试验基地是正军级建制。栗在山是正兵团领导,职务不比上述几个人“低”。
③、栗在山不仅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负责人,而且是在国防尖端科研的第一线担任科研部队主官时间最长的部队负责人,经历了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导弹试验基地工作的全过程,带领导弹基地官兵度过了导弹基地最为困难和艰苦的时期。他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上的贡献不比其他几个人“小”。
④、栗在山是导弹试验基地的主官,正职首长、党委书记;李福泽是副手,副职领导、党委副书记。栗在山在导弹基地的地位和分量都高于李福泽。
党和国家对栗在山的一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在《栗在山同志生平》中指出:“他在西北戈壁艰苦奋战了13个春秋,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第一发导弹、第一发国产导弹、第一发导弹核武器、“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发射试验任务,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栗--在山同志是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优秀军人代表。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再提供几张史料照片:
照片十一:导弹试验基地领导司令员孙继先(中)和政委栗在山(右),
陪同军委副主席聂荣臻视察基地(左)(1960年)。
照片十二:1965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陈毅视察导弹试验基地。
前排:左3:基地代司令员李福泽,左4:陈毅,左5:基地政委栗在山,
左6: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右3: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
照片十三:1965年6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视察导弹基地。
从左到右:后勤部政委曾凡有、副司令张贻祥、陈毅、政委栗在山、周恩来、代司令李福泽、司令部参谋长徐明。
拍这张照片时,原来安排是请周恩来和陈毅站在中间位置,基地领导们分列在两边。但临拍照前,周恩来硬是把栗在山拉到他和陈毅的中间,并说:“你们劳苦功高,你来站在这里。”陈毅也认真地说:“你们是国家的宝贝,你应该站中间。”两人把栗在山政委夹在中间,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照片十四:1966年3月,总书记邓小平等一行四十多位中央和地方的领导视察基地。
走在前面的,总书记邓小平,基地党委书记、政委栗在山(右)。
走在后面的(左到右):副总理李富春,妇联主席蔡畅,基地副司令张贻祥,副总理薄一波,基地司令部参谋长徐明。照片十五 1966年,栗在山陪同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穿浅色中山装)视察基地。
栗在山的身后右侧是基地代理司令李福泽。
这些史料表明:中国发展两弹一星历史阶段,栗在山是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所说,他是基地的主人。栗在山在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是不容质疑的,他对中国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是国家充分肯定的。
如果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栗在山没有做什么实际工作,空有虚名,导弹试验基地的各项工作基本都是李福泽处理解决。那么,为什么1962年基地司令员调走后,中央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再任命司令员,放心地把中国导弹试验基地这样一个重要部门的领导重任交给栗在山,让他主持基地的工作直至他调离。而且没有补充因人员调离而缺失的基地领导力量,只有两个副司令,连一名副政委都没有。(栗在山调离基地后,不仅导弹基地规模有所减小,而且基地的第二任领导成员除有司令员和政委,配了四个副司令和三个副政委。)
1973年8月14日(栗在山调离基地三年以后),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取导弹试验基地有关情况的汇报时,当场严肃地批评了当时基地的领导:“XXX同志,………要好好整顿一下呢!你们那里是个很重要的基地,以前创造了许多好的传统,出了不少技术尖子,现在不能往后退!………”。再次肯定了导弹试验基地在栗在山负责期间的工作。
我们不反对宣传李福泽和其他任何对国家对人民做过贡献的同志,不管他是将军还是士兵,是领导还是平民。李福泽的镜头多一些,适当突出一下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摆对位置,不能为了突出一个人就改变真实历史,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埋没甚至取代他人的工作,抹杀他人贡献。不能胡编乱写,把事情做得太过分。
这里也并不是要突出和宣扬栗在山(栗在山本人坚决地反对宣扬他个人。他没有撰写自己回忆录,在他所记述的文字中,都是宣扬他人,回忆、怀念战友的内容,没有留下专门讲述自己的资料。),是要还原真实的历史, 为栗在山讨个公道。
栗在山从1958年领导创建中国导弹试验基地到1985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离休,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7个春秋,这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只有少数人,就是在全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中也为数不多。而且他在革命人生中既没有犯过错误,也没有介入过任何派别斗争,对他的工作、作风、人品上上下下都没有非议。栗在山在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贡献,在加快国防现代化,发展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所做的贡献不能就这样被不公正地抹杀掉。
总之,电视剧《国家命运》在揭秘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历史时,将基地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基地领导班子的班长栗在山抛开,用基地副手取代基地主官的做法是错误的,既违背历史,又违反常规。
如果记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史,将国防科技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聂荣臻抛在一边,行吗?表彰中国研制导弹、卫星的科学家、专家,不突出钱学森肯定是错误的。
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不能改变。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地记述每一件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果对上面的陈述存有疑问,仅仅看一下《国家命运》第八集中对导弹基地一些事件的描写,就清楚了。
在这集中很多人可能还找不到栗在山,提示:在26分钟开始的婚礼上,那个唯一一个没有坐在首长餐桌上,身穿呢子军装的少将就是基地的主官政委栗在山。在婚礼之前和之后,剧中描写的发射中国第一发国产导弹重大试验任务的相关会议和试验现场都没有栗在山的身影,他被排斥在外。剧中涉及到政治思想工作范畴的内容也都是副司令李福泽出面,根本看不见政委栗在山的影子。
…………………………
说到这里我们联想到由李鸣生撰写,书中人物用真名实姓记述李福泽在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真实经历”的一本书——《发射将军》。
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仅不实事求是,不客观地记述历史,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甚至不择手段篡改历史。
下面仅以该书中关于1966年周恩来总理在导弹试验基地视察的一段描写为例,揭露其篡改历史的行径(见书283页第五自然段)。
书中写到:周恩来离开基地这天,乘坐敞篷汽车接见基地的干部、战士、职工、家属、学生和儿童。敞篷汽车正准备启动时,周恩来发现将军没有上车,便大声喊道:“李福泽同志,快上来,我们一起检查部队,看望同志们!”将军上车后,本能地往边上站,周恩来忙拉着他的手说:“你是发射司令,是这儿的主人,应该站在中间,我站在边上,便于看望群众。”说着,周恩来自己站在边上,让将军站在了他和杨成武之间。………。
这段描写明目张胆的篡改历史。真实的情况是:周恩来总理是同栗在山进行类似上面的对话,总理所说的主人是栗在山,不是李福泽。
请看史料照片:
照片十六:从右到左:周恩来、栗在山、杨成武
史料照片表明:站在周恩来和杨成武中间的基地领导是栗在山,不是李福泽。(幸亏历史照片得以保存,没有丢失)
这个问题不可能是笔误。当时基地的广大官兵、职工和家属都见证了这段历史,知情的人多得很,不仅有真实的历史照片,有相关的文章、资料记载,而且中央电视台还多次播放过当时拍摄的真实影视资料。
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是很不道德的,篡改历史,欺骗读者,愚弄群众,误导后人。
另外,中国导弹试验基地1958年3月27日成立(部队番号为解放军第20兵团,58年10月20日更名为第20训练基地)的时间,书中变成了1958年10月11日(李福泽58年10月8日到基地报到,11日被任命为基地副司令员)。同时导弹试验基地的机构组成也被篡改,书中变成了志愿军20兵团更名而来。导弹基地1958年4~9月的一段历史也被抹掉,抹掉了1958年4月部队党委成立的关键史实(党委成员中没有李福泽)(见475页)。(这部书中有多处内容不符合真实历史,不在这里陈述。)
该书作者制造了一个所谓“酒泉发射基地的另一读本”(见该书473页第一行)。历史就是历史,真实读本只能有一个。
可该书作者却自称:“此文完全依据真实的历史资料撰写而成。其中记录的每个事件、每个人物、每个数据、每个年月日,乃至一个小数点,均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准确。”(见该书489页)。
真是一派胡言,这是该书作者用来欺骗读者蒙蔽群众瞒天过海的伎俩(钻导弹基地严格保密,一般人接触不到基地真实史料的空子)。也是作者心虚的表现,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自欺欺人。
电视剧《国家命运》在有关导弹试验基地内容的编导是否受到了此书的影响,不得而知。
上述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对电视剧提出的种种质疑,不是扑风捉影、空穴来风。确确实实有人在做小动作,我们在其他一些资料和影视作品中也发现了类似情况。少数人为满足某种私利,不择手段,蒙蔽群众,篡改历史。
这种明目张胆歪曲历史、争功争名的恶劣行为,要引起高度重视。此风不能长,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坚决制止,否则,历史就有可能被人为地篡改,党的团结,共产党的形象和威信会被一点一点地破坏。
历史不容篡改,不能让谬误再继续传播。不能容许中国导弹试验基地的历史就这样被人为地胡乱歪曲了。
克 悟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