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汇总贴

教师读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汇总贴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周建兰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中国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罗燕

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

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惩罚的制度。惩罚的形式多样:给父母打电话、罚站、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甚至停课等,但不搞劳动惩罚。

其中也提到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遏制孩子的ego膨胀为目的的。

读完此书,我们明白,原来在美国学校,是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比较严厉的,并是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的。

其实,我们也制定有班规,但没有很好地操作运用。我们也可借鉴他们的做法,先要形成制度,学生犯错误,接受惩罚就按制度办。当然,制度形成的细节需注意,如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像停课这类的惩罚在中国可能是行不通的等等。

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我们需要明白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育的结果,惩罚要达到的效果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定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惩罚。惩罚并不像奖励那样有效,教师在教育中应多用、巧用奖励,少用、慎用惩罚。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刘海凤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教育有点滴了解,曾片面认为美式教育开放,对孩子的个性培养比较好,而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在读完了这本书后,让我对美式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我们自身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感悟。其实,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就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

“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这句话让我感触至深,现在我们一直鼓励孩子自信,包括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能自信、大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我们经常评选的优秀学生,往往都是同学们推选出来的,却很少让他们自己推荐自己。往往别的孩子在夸奖自己的时候,脸上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在。开 学时,在班干部竞选中,虽然一直都是鼓励孩子自荐自己,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坚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们自荐的机会,相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自信!

“没商量”的“天条”这一小节也让我有较深的感触,特别是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集会或各种活动中要举止适当,完成作业,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带回家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上一些义务更是他们应该应尽的义务,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业当成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分清各自的任务,认真地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样更有利培养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虽然我不赞成过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这种风气也不行,明理的家长还能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长却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认为老师就是应该和他们一样袒护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教育孩子,更别说适当地惩罚了。而这本书中提到的几种惩罚孩子的形式对本书作者的儿子的成长还是有效的。

如果真的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辉煌!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 吴丽华

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后,感慨良多,于是想把里面的几个细节观点与大家一同交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作者认为,创造性是“创”与“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教”是指“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所以作者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在大陆,甚至在台湾,那些左撇子都不用左手写字,据说用左手写字是大逆不道,但是在美国用左手写字者大有人在。这个问题掩盖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误区,我们的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独立性等方面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

三、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我们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做什么?在一张记名选票上投自己的赞成票很难,难就难在实现内心的飞跃!“如果连你都不相信你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

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由于美国人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因此作为芸芸众生的凡人,他们一般都能较坦然地对待自己的缺陷。正因为在美国的校园里,老师不被看作是一个完美的神,而是一个有限的人,学生才能平等地与老师交换意见甚至争论问题。 

五、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美国学校并不禁止老师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限制的只是把老师个人的观点作为“对”或“错”或者“是”或“非”的判断标准。因此,如果老师一定要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必须声明是自己个人的观点,不能企图用自己个人的观点来影响学生,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是非或对错的标准。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里面记的全是真实的生活。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用边叙事边议论的形式,以小见大的方法,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中国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黄军伟

四月份我们读了黄全愈先生《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读完之后,给了我很多的感触。作者在书中没有过多理论性的讲解,只是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记载下来,从中引起人们的思考。有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刻。

一、关于教育体罚的问题。

在美国,许多中小学都有一套惩罚机制,纪律守则人手一册,违法纪律便按章办事,从不多解释,什么是错,违反纪律守则就是错,理解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纪律守则规定的相当全面,而惩罚也相应运行。比如迟到者罚早到校或星期天上课,抽烟者按发现次数分别予以处分,第四次予以开除,对于扰乱纪律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采取罚站或贴墙根等等一系列措施。就像我们中国的交警给违规车主开罚单一样,违反哪条交通规则就接受哪个规则的处罚。  

  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非法行为,而教师适当打学生则是合法的。  

  在我国就不是这样认为的,大多认为惩罚学生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阻碍其个性的发展。在美国则相反,为了达到抑制个性发展,有时会不惜伤害学生自尊心。在他们认为,有时个性任其发展,不一定是好事,个性太强也是一种病理现象。在中国古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不打不成材”,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先人惩罚了学生几千年,不见得毁灭了多少孩子。相反,中华民族几千年倒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而当我们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级人物哪。  

  在我们中国的学校里,经常会有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责备教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往往导致教师受到了批评,而学生便会更加放纵。由此可见,在美国的教育里,很多都认为,教育本身是离不开惩罚,只有做错事受到惩罚,学生才会形成一种纪律观念,走上社会后,也才会自觉遵守社会法纪。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在我们中国,纠正左右写字是一种传统。许多左撇子可以用左手打球、吃饭、干活等,但就是不能用左右写字。可是在美国,用左手写字者大有人在,一般一个班级里面都有很多是左撇子,像美国的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都是用左手写字的,还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都是左撇子。由此就可以推断出,中国的素质教育误区,为了追求整齐划一而造成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这才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 杨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为,作为老师只需要做到,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教给学生必须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疑问就算是一位恪尽职守,尽心尽责的老师了,读了这本书,却改变了我许多的观点。教育学中一直有一个这样的观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就是说把鱼给别人,不如教会这个人捕鱼的方法,作为教育者正应该如此,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技能,这样才会使其终生适用。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那位作者却用了更加贴切的一句话点出了教育的重点在何处,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我觉得很新颖。

我想《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的示例也正是说明,教育者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的同时,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我们的教育并不差,不足的是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我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不厌其烦的给孩子们灌输知识,灌输各种技能,每天还要帮孩子们补习,孩子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样的情形,孩子累,我们更累,我认为是不是亦能试着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

就拿语文来说,在我认为,语文的生字词基本功固然要扎实,但更多的是却是让孩子们主动地去感悟,其体验,从读文而到喜文。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想象文字中的画面,再用语言文字去描绘出自己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道出自己的想法心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然而就像书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然后在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下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我们则应该摒弃一些以往语文教学模式。在讲解语文课时,不是死板硬套,让学生记住段落大意,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的,我们要给与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尊重他们对文章与读的理解和表达,尊重孩子们在课堂上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虽然很多理解可能是中心思想下边的细枝末梢,但我们也应该像书中说的一样鼓励孩子。

另外在语文课堂设计问题上,语文老师也应该花些心思,设计的问题要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问题的答案一定要是开放性的,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联系生活实际的,我想着就是所谓的“渔场”吧,例如,在设计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了教育学生遇到不幸,不要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体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是会改变的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在课文最后这样设置了问题:

同学们,因为丑小鸭长得丑,大家都讨厌它,他伤心地离开了家,期间又遇到了种种不幸,后来他知道自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非常高兴,快乐。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老师给你一个机会!

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

对老师说——————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丑小鸭,经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什么?(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他们一起玩,让它们感到快乐;丑陋不等于心灵不美,我们不能嘲笑、欺负那些长得丑的动物;爱美之心人人都有,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的美丽;我最想做的,就是找那些欺负过我的人算帐,把它们身上所有的缺点说出来,让它们在众人面前难堪,能打过的要让它们尝尝我的厉害!)
    同学们,你觉得这只白天鹅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采用不同方式有的表演、有的谈体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有信心,一定会发现自己超越别人的地方。

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定可以或多或少的培养学生一些创造性,而这个问题也正是给这种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的问题可比直接让学生说:通过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更好,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人物说出自己想法建议,其实已经在说话中讲出了课文需要学生达到的情感价值目标,学生也联系了生活实际,表达了自己看法。

所以,作为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场。

授人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张嘉晋

这些日子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引人注意:“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国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可见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下面就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中美教育的目的不一样

且看美国教育的目的:不以“学会”为目的,注重培养“会学”的能力,鼓励学生拥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孩子有独立性。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就像书上提到的这个故事“矿矿上绘画班这件事来说,美国老师只是给出一个题目,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完成,而美国孩子快速开始了自己的作品,但是矿矿却不知如何下笔。但是我们可从中看出美国注重培养孩子们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找工作而学,学生学得被动、教条、无奈。所以在绘画课上,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所以中美教育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想这种区别对很多人的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会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二、中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别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课堂上他们以向老师提问而自豪,因为通过问题与老师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还有在课堂上,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我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从中也可以看出两国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大不一样。再看课堂下课前几分钟,中国老师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而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总而言之,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不同的教育模式造就学生怎样的是放飞学生思想的翅膀还是把学生的思维拘禁在所谓的模式牢笼中,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创造性的塑造是我们来完成呢?还是在我们教学时就帮助学生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完成?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潘美凤

这学期共读的第三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相对《第56号教室》来说比较乏味。好在里面都是一些例子,用了几个周末的时间,将本书看了两遍。感触颇多,下面我就谈谈印象最深的一点:要不要惩罚孩子?

要不要惩罚孩子?印象中,美国教育崇尚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的都纪录的非常详细,这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的“没商量的”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自己对号入坐,该受什么处罚,就会受到什么处罚,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也非常具有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而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见怪不怪,并十分理解。我国有一个理论是:“在学生犯错误的内在念头刚刚萌生,但还未变成外在的行为之前,就在及时加以制止。”而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可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孩子的惩罚,我从教以来一直都认为严格的惩罚会是孩子避免错误二次发生的最有效手段。今天,我明白了对于孩子的惩罚,不是我客观的、被动地强加给学生的,而是让孩子通过体验一些错误带来的恶果,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孩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努力避免。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素质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

当然,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师生关系等,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尽管中国、美国的教育方式,大的前提不是能很快的发生根本的转变,但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应该掌握这最新、最真、最准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搞好我们中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王娟

四月,我们共读了一书《素质教育在美国》,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对于美国和中国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儿子矿矿身上的趣事。矿矿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也就是说“教”主要是一个启疑、解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经过思考后,提出问题。教育者的任务则是解答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受教育者。

这个例子我想起了我们上学或者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例子。记得我们小学时,每到的期末考试前,语文老师总让我们每人背3、5篇作文,她总说“背出来了考试作文就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一错误由来已久,甚至我们已麻木到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更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什么是训练,更不要说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难怪我们的教育会变成填鸭式的训练!如果从上小学开始就象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丧失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而我们还在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答案、标准化的行为、标准化的考核。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标准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却是厌倦和逃避。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改革,更需要解放。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行为,营造“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气”,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当人处于自由放松而又专注的神弛状态时,人的创造性才是最强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现在亟待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马优

本月我们共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看完之后感触很深。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的感受。

作者黄全愈在书中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他根据自己在美国对美国教育的所见所闻以及儿子矿矿的成长经历,从十个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美国素质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如“创造性能不能教?”、“能不能用左手写字?”、“要不要投自己票?”“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等等,这些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

首先我来说一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方面。美国人敢于公开肯定自己,而且轻松自然,没有任何负担。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作者举了他一个小学同学由于不敢公开投自己一票而丧失当选经理的例子。为什么美国人会毫无负担地公开自己对某个位子和事物的追求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美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自信,不但要勇于肯定自己的追求,还要善于肯定自己的追求。而在我们中国有类似的事件会被说成有野心、不谦虚、锋芒毕露等。认为只有别人肯定了自己才是真道理。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而中国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别人将如何看我做这件事。当一个人总是在想别人会怎样看待我,这个人怎会有自信呢?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多多少少也受到过这些方面的影响,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想想旁人是怎么看待你的,会不会觉得你这个人有问题等,就这样我形成一个很不好的性格,有时候做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一怕自己做得不好,二怕别人会怎么说我,导致自己常常没有自信心。当然,随着年龄的渐长,社会经验逐渐增多,我也在慢慢改变自己。反思我们现在常常提倡的赏识教育,自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只有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去做正确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再让以前的类似怕别人说的观念影响到我们的学生,最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心中大声喊出“我能行!我最棒!”

接着说说“允许孩子有犯错误的经历”这方面,我们常常认为,制止孩子犯错误是我们老师的本职工作,如果学生犯错误了,那就是老师的失职,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孩子。一但发现孩子有一点点想犯错误的倾向,或者是已经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严重的甚至还会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座谈,最后孩子承认错误,写好保证书以后才肯罢休。不然会觉得心里不安。但是,美国学校的思想却不一样,他们的惩罚制度是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后,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看了这本书以后我非常赞同他们这样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孩子只有自己去尝试了某件事,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才会在他的心里深深地烙下一个印记,以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再说,我们老师是很难发现学生有犯错误的念头的,即使有时候发现了学生有犯错误的念头,也只能压抑一部分学生的犯错误的念头,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这种“偷偷”行为更有乐趣,犯错误的愿望会更强烈。所以要结合事情的严重性合理的处理孩子犯的错误或者是犯错误未遂。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当然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会选择和充分利用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点。使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上更上一个台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732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 刘太医谈养生

原文地址:读书笔记-《刘太医谈养生》一作者:黑不白病人是相信医生的;但是如果庸医杀人,那么病人就会人财两空。世界上没有一个病人,认为自己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事与愿违呢?比如,高血压的病人,认为吃降压药是胜劵在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申海光著目录:(略)序一:梦想:在旧世与今生之间我历来对诗歌写作的长跑者心存敬意。申海光便是这样一位长跑者。在诗歌马拉松的途中,申海光不紧不慢、坚毅执著地向前跑着。虽然同在一座城市生活,但很久以

转载 “傲饰杯”2015春秋笔会获奖作品展:《读汉三札》

原文地址:“傲饰杯”2015春秋笔会获奖作品展:《读汉三札》作者:泰安作家读汉三札武瑞杰读汉简甲骨太贵。刻在骨头里是图腾,让灵魂安放已足够木牍太重。留在宫殿豪宅里绘上版图,写下契约和药方就让竹简远行吧带着典籍,信件和诗歌

胡美丽《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回到原点

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看到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

转载 陈大惠最新力作:《圣贤教育改变危机》4张DVD

原文地址:陈大惠最新力作:《圣贤教育改变危机》(4张DVD,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观看的影片)作者:清净心《圣贤教育改变危机》陈大慧老师花费半年时间的最新力作[全集]大型公益纪录片(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特别节目)

声明:《教师读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汇总贴》为网友雁横烟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