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发现它的确比普通计时法方便、直观,能一眼清晰分辨出是上午、中午、晚上等时段,但在讲解例3时,我发现问题出现了。
例3是计算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火车,到17时45分正点到达石家庄车站期间运行的时间。课书上给出了两种思考方法,一是(如图)钟表演示法,
当我拿出钟面,端举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兴趣很高,眼睛睁得大大的,我十分满意他们的这种学习状态,于是开始拨钟。一圈、两圈,随着分针的转动,时针也跑动起来,当我把分针指到9时,学生张嘴回答,3小时,可是几分却想不起来了,因为下午2时40分的两针位置他们已经忘记了,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二是(如图)线段图记法,
线段图直观、明显,15到17有两个小时,但15时以前和17时以后的分钟合起来,一共有多长时间呢?满一个小时了吗?线段图上的阴影部分用肉眼不能辨出具体的几时几分,虽然学生们一致认定线段图示法比拨钟要清晰些,但是还不能细化到分钟,我并不满意这样的教学。
当两种方法讲完,有个孩子尝试着举起了小手,我立刻请他起来回答,他说:“老师,我觉得就用计算的方法,列个算式看一看,我觉得还容易得出结果一些。”我问,那列个怎样的算式呢?课堂上出现了小声嘀咕的声音,不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将他们的回答一一板书在黑板上①17时45分-2时40分=15时5分。②17时45分-14时40分=3时5分。③17-14=3小时45-40=5分,④竖式很明显第1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统一计时法,没有将下午2时40分普通计时法转换为14时40分的24时计时法,其余3种呢,虽然书写的形式不一样,但都透露着一种思想,就是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这很好,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本例题,完全可以。但,如果在学生用到的“时减时,分减分”中分钟不够减,怎么办?我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如果到站时间是17时25分,这题又该怎样作答?学生中飚出一个声音,把他们拆开。“怎么拆?”说话间,下课了,我和学生都带着疑惑离开了课堂。回到办公室,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想出3个层层递进算时间的方法,至于效果怎么样,那就只有等孩子们去验收了。
星期一,我有3课时,第一节课,专门讲统一计时法,出示时减时、分减分,够减的情况。比如(如图)
用红粉笔标出转换的计时法,让学生感受,统一成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经过训练,班上绝大多数孩子可以完全算对。
第二课时,专门讲时减时,分减分,不够减的情况,他们还兴趣盎然的为中间的整点取了个名字,叫中转站。怎么个转法呢?(如图第4题加大难度,先统一计时法,再计算)
单从这一节课时计算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孩子当发现减不够时,就找到最接近于开始时间的一个整点,先算出分钟,再看后面的几小时几分就容易了,最后把两个时段一加,结果保证正确,中转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课时,我将难度又提高了,要计算跨日期的时间,但只涉及到整点。比如(如图)
然后加大难度为先统一24时计时法的.比如(如图)
经过3个课时的学习,和学生达成共识,把需要计算的时间全部统一成24时计时法比较好,因为一是时段明显,上午、下午、晚上等一目了然,二是跨日期时,中间写24时,很清楚的表示这一天过完了,是经过了一夜,到第二天的某个时间了,这很好,我觉得教学越来越有味道了。
星期二,一上课,为了检验昨天的教学成效,我出了两题让孩子们做,可一统计,两题全对的只有60%了,是他们忘了吗,还是题目太难。经过思考,我冷静下来,在复习的基础上又提高了难度。讲述了跨日期,有时有分的计算方法。(如图)
学生发现,跨日期的,首先要找到大中转站——24时,但还是不够减,于是又设立了一个小中转站——22时,找到最接近于开始时间的整点,这样最后把3个时段的数加起来。当然,这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分与分相加,满1个小时了要往前进,该怎么办呢?索性我把所有能考虑到的复杂情况一并放进了一道题里,比如(如图)
我想,三年级下册最难算的题,不过如此了吧,还有比它更复杂的计算经过的时间的题了吗?学生也回答不出,我得意的结束了星期二的教学。
星期三,同样一上课首先复习前一天的知识,出了两道题,一是不够减,要中转,二是跨日期。没想到,当我问学生:“你们都能独立完成吗?全对的举手!”全班齐刷刷的小手举过头顶,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得意的神情,我想,昨天的正确率不高正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离得越近,遗忘最快,然后又放慢遗忘的速度,在我周二又回炉复习的基础上,周三的检验效果便自然好起来,这也是符合遗忘规律的呀。随后,我将题目改为,已知开始时间与经过的时间,求结束时间,同学们也完成得很好,我坚信自己的这一尝试是成功的。
题目由易到难,第1至第8题日趋复杂,这样有层次的训练,学生掌握得很牢固,都说自己听明白了,再遇到类似的题目,都可以往上套,什么看电影的时间呀,球赛的时间呀,火车运行的时间呀等等,都可以手到擒来,可以下笔,不象以前,不知该怎么写了,学习很有兴趣!
我欣慰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对自己实验感到满意,我想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更先进的方法,将这四个课时的内容上得更集中,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