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思张俭
李兴濂
1895年4月,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等应试举人公车上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力主变法,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是日起,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皇帝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辗转出奔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而谭嗣同对前来劝其出逃的人言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因而拒绝出逃,准备舍身取义。被捕之后,谭嗣同坚贞不屈,在狱中留下绝命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就戮,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一百年来,这首壮怀激烈的诗,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望门投止”语见《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说的是东汉名士张俭(115一198年),字元节,邹县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其先祖张耳曾因有功于西汉王朝的建立而被汉高帝封为赵王。父亲张成官至江夏太守,颇具政绩。张俭青年时期即被举为茂才(即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称茂才),官府征辟他为官,则以病为由辞谢不就。延熹八年(165年),张俭任职山阳郡东部督邮,辅佐郡守督察纠举违法之事,履行诉讼捕亡之职。当时,大宦官侯览的家就在他督察的辖 区之内。侯览依仗权势,大势聚敛,强占民田,残害百姓,侯览的母亲亦恃势妄为,称霸乡里。职低位卑的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请求诛杀问罪。张俭前两次的书信均被侯览同党扣押,最后一次上书竞落到被告之手,因此,两相结仇愈深。张俭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亲自带领属下抄没了侯览的资产,给侯氏家族以沉重的打击。张俭敢于抗暴的举动感动了受害的百姓,他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士大夫阶层的不少人也纷纷来到他的门下,并予大力推崇,张俭遂“知名天下”。
侯览与张俭结仇后,终日耿耿于怀,但没有机会报复。后遇“素性佞邪”的朱并。于是,唆使朱并上告张俭,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共为部党”,并指名张俭“为之魁”。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此案中,百余人被杀,六、七百人遭“禁锢”,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人们都敬佩张俭的为人,张俭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没有不愿意冒族诛之祸而收留他的,因此收留他而被追究杀害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张俭来到孔融家时,孔融大哥孔褒恰巧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孔融知道后,便把张俭藏了起来。后来事败,张俭逃亡,孔家一门争死,最后由大哥孔褒顶罪。张俭仍无处藏身,几经流转,张俭逃到东莱(今山东掖县),藏在好友李笃家里,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对毛钦说:“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毛钦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说:“蓬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毛钦叹息而去。李笃不敢久留张俭,暗地里把他经渔阳送到塞外。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现在一般用它作暂求安身之意,里边也含有急中生智、临机决断的意思。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党锢”解除,“党人”一律赦免,张俭返回故里。朝中三公及大将军均征辟他人宫,请他出山,他总是辞官不就。建安初年,不得已而被征拜为卫尉。汉献帝初年,旱蝗灾害接连发生,百姓饥荒尤甚,张俭倾竭家产,赈济邑之难民,“赖其存者以百数”。张俭为官刚正不阿,同情民间疾苦,深受人们的拥戴,成为一代名士。为追念他的功绩,《后汉书》专为他立有传记,记述他的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