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的作品 《世家》

  王安忆

  王安忆,一个安定的讲述着。

  王安忆及作品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八十年代即已成名,其短篇小说《小鲍庄》被视为寻根派代表作。其母茹志娟亦是作家,可谓家学渊源,但我更喜欢后者的作品。王安忆的许多作品以上海为背景,如近期比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她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一段旧事娓娓道来,很有女性的细致感。但也嫌有些絮叨。对细节很执着,总是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她的作品中,我比较喜欢的是一个较短的长篇,叫《米尼》,大概是写一个有偷窃癖的女孩子,很有意思。中长篇作品目录

  ·《长恨歌》·《米尼》·《妹头》

  ·《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小鲍庄》

  ·《桃之夭夭》·《我爱比尔》·《荒山之恋》

  ·《小城之恋》·《启蒙时代》·《岗上的世纪》

  ·《叔叔的故事》·《黄河故道人》·《流逝》

  ·《锦绣谷之恋》·《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


  短篇小说、散文

  本次列车终点隐居的时代角落

  雨,沙沙沙平原上酒徒

  进江南记接近世纪初冬天的聚会

  喜宴比较北京和上海评《许三观卖血记》

  记一次服装表演自然最美寻找苏青

  上海的女性想象上海关于幸福

  观后与写后王安忆眼中的当今文坛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寻找上海我写《小鲍庄》——复何志云上海是一部喜剧

  依旧,遍地流火旅德的故事《拯救大兵瑞恩》:观后与写后

  南陌复东阡风月三篇世俗的张爱玲

  《纪实与虚构》摘记(关于爱情)故事和讲故事王安忆:我不像张爱玲

  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1、《长恨歌》


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的作品 《世家》

  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讲:爱丽丝公寓爱丽丝的告别、上海小姐三小姐程先生李主任、片厂开麦拉照片沪上淑缓、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第二部讲:邬桥外婆阿二阿二的心上海、平安里熟客牌友下午茶围炉夜话、康明逊萨沙还有一个程先生分娩、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第三部讲:薇薇薇薇的时代薇薇的女朋友、薇薇的男朋友舞会旅游、圣诞节婚礼去美国老克腊、长脚祸起萧墙碧落黄泉。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2、《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形成是在大学课堂上,「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指的不是「要成为小说家所必须上的十三堂课」或是「小说家去听的十三堂课」,而是上海复旦大学邀请作家王安忆驻校上课,透过课堂演讲资料的整理而产生这本书,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而言,它提供学院的文学理论与小说作者的实务经验得以碰撞的机会,另一方面,透过课堂的讲述,小说作者的创作观与教育观也得到彰显。邀请作家进入大学里面演讲,西方最为著名的有「诺顿讲座」(其中卡尔维诺《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和艾柯《悠游小说林》已有中文译本),但「诺顿讲座」的遴选基本上还包含了对作家的高度敬意与认证,也因此讲座的演讲对象包含了许多研究文学的教授,这促使作者的讲稿都十分慎重其事,甚至积极地在讲稿中陈述对于小说的见解与创发新理论,这使得这些讲座辑录包含了抽象的创作观与创作理论。相较之下,王安忆在复旦大学所开的这门课,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显得相当的充实与实际,甚至可成为培养创作者或小说爱好者的入门书。一方面她的语言十分流畅,整堂课几乎都在「讲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之余,潜移默化中也学到讲故事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小说透过她的诠释与分析得以变成创作的养分,甚至影响到她的创作态度与观点,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作家对文学、对世界的诠释,乃至于她对上课的认真与热情。王安忆在这十三堂课中,阐释了几个主要观点,诸如:好小说都是好神话,小说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在小说独立的心灵世界中,作者必须用他的理性将他和人群不调和的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这些观点有绝大部分都来自既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写实小说的创作观点。而相较之下,马奎斯的魔幻写实小说《百年孤寂》的分析则不似其它作品精彩与精辟,从中,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偏好与专长。身为一个透过阅读而「上课」的学生,我相信这门课具有吸引学生的质素,从一个作家眼中去分析文学作品与从学院教授的理论基础去诠释,必定有其不同之处,王安忆对于小说的掌握与她对创作的关注不可分割,在生动的讲述中,小说家的身份与实务经验在课堂中成为可供分析的经验来源,而讲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恰恰是学院的理论所无法给予及传授的知识。

  3、《富萍》

  《富萍》讲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当时的上海社会组织很严密,作者从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样到这个城市来聚集。小说里的富萍从小没有父母,在亲戚家长大,她因为和"奶奶"的孙子有婚约来到上海。富萍外表木讷,内心却透着聪慧,表面柔顺,骨子里却很倔强,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全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透着一股子鲜艳的乡气。她在上海的生活简单甚至是封闭,她的生活与这个城市的纷繁芜杂仿佛丝毫不沾边,所以她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个性。

  4、《疲惫的都市人》

  王安忆是上海作家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把生活在上海作为一种幸运。王安忆说:“文学精神对一个城市很重要,文学会提高一个城市的格调。”也许正因为如此,王安忆的散文多以上海的经历、乐趣、读书与写作为主体意识,赋诸于笔下。王安忆的文学追求是“彻底”的追问到底,这里不仅有令人悲观的“现实主义”,更有给人以力量、信念的“浪漫主义”。本书为其散文作品集《疲惫的都市人》。

  5、《王安忆读书笔记》

  王安忆读书视角独特,感觉细腻,评价生动,语言朴实而有张力。本书内容丰富,意趣盎然。作者认为读书是“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读者在书中也可以觑见作家王安忆的心灵世界。

  6、《黑弄堂》

  《黑弄堂》收录了王安忆从2001年到2007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7、《情感的生命》

  这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散文精品集。王安忆说:“散文在语言上没有虚 构的权利,它必须实话实说……散文使感情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尤其是我们使用的是这么一种平铺直叙的语言的时候,一切掩饰都除去了。所以我说它是感情的试金石。”读王安忆的散文,你会感觉到江南才女之婉约细致的文风正徐徐向我们吹来,如沐江南早春的微风般舒畅。

  8、《遍地枭雄》

  这部王安忆最新出炉的力作,讲述的是当今时代背景中一个原本过正常生活的普通人,因为一次意外事件而进入异样的境地。小说主人公韩燕来是上海郊区征地农户家的孩子,高中毕业后几经择业,最后选择了开出租车。圣诞夜遭遇劫车是韩燕来的人生转折点:渐渐被劫车人大王吸引,鬼使神差地与他交上朋友,并跌入黑道。看似荒诞的江湖故事,在王安忆缜密的演绎中环环相扣,枭雄不是英雄,善恶一步之遥,触目惊心。

  9、《妹头》

  小白,妹头,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顺其自然地结为夫妇。他们一个成了小有名气的文论家,一个变为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的分手,表面上因为妹头的婚外恋,实际上仍然是理想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冲突。当妹头准备移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时,这个平凡的爱情故事突然走出了真实,因为它失去了上海。这正是王安忆试图描述的中心。王安忆最擅长的,就是对极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

  10、《流水三十章》

  《流水三十章》是女作家王安忆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品将视角伸入人的内心。用剖析人心理活动的方式,反映了一个女人从襁褓之中到而立之年那好似流水的生命的历程,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女人心灵的轨迹,而且还能够看到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岁月。作者试图改变用故事情节和生活细节结构长篇小说的模式,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中融合了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这无疑是她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都是值得推荐的。

  王安忆,一个安定的讲述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7732.html

更多阅读

冰心的作品《笑》 访兰阅读短文及答案

冰心的作品《笑》今天中午,在奇奇的《文学赏析》中看了几篇文章,都很不错。下面把冰心的《笑》转载上来,和大家共同欣赏。冰心作品 笑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

九十年代电视剧的里程碑——《围城》 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

201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现在中国电视剧每月投拍几十部,每部二三十集。八十年代可没这么长,上、中、下集算长的了。俺就搞过一个四集的,号称连续剧。进入九十年代,黄蜀芹导演根据钱钟书先生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声明:《王安忆作品 王安忆的作品 《世家》》为网友洗头发的秃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