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几乎使娄师德成了“犯而不校”的典范,或褒或贬,千古流传。其实,“唾面自干”也好,“犯而不校”也罢,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人总得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人做到这步田地,实在也未免太乏。而且,根据“厚黑”专家李宗吾的剖析,对于此类人物也不得不存有一点戒心。
但仅以“唾面自干”的典故来论定娄师德如何如何,却也未免太冤屈了这位古人。
与娄师德同时代的狄仁杰,是由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是一代名相,可谓杰出人才,称之为“千里马”并不过分,娄师德自然也堪称为“伯乐”。但他从不以“伯乐”自居,从不向人(包括狄仁杰本人)透露他就是推荐“千里马”的“伯乐”,即使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颇为轻慢,他也不介意。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能知人识人吗?”狄仁杰眼睛也不眨地说:“我与他同朝为官,没听说他有这样的长处。”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知道你狄仁杰,就是他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慧眼识人才了。”狄仁杰这才感慨万分,说:“我为娄公的盛德包容已久,竟然看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啊!”
确实,不仅是当时的狄仁杰为此而感慨万分,就是今天的人们也会由衷地赞赏娄师德的宽厚与大度,并为此肃然起敬。我想,古往今来,不少正牌冒牌的“伯乐”,或许就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是推荐别人当宰相,就是推荐别人当科长、处长,也是事情尚未有定局,就先去吹风了,而且总少不了这句话:“是我推荐的”,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推荐过,也会厚着脸皮去跟当事人说这类话的。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或许是要人感恩戴德,知恩必报吧!倘若对方不领这个情,或者,甚至像狄仁杰对娄师德那样的还颇有些轻慢,恐怕就更会愤愤不平。然而,娄师德当伯乐,却全然不是如此。他之所以推荐狄仁杰当宰相,只是因为狄仁杰有当宰相的才干,并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也没有自己的小旮旯。因而,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感恩戴德,投桃报李,或者至少是另眼相看。两相比较,娄师德的格调,自然是高出一筹的。
娄师德当伯乐的故事,与他的“唾面自干”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有的。因他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轻慢于他,这就很容易使人有被“唾面”之感,而他泰然处之,没有因此而对狄仁杰嚷嚷“你当宰相还是我推荐的呢”,这就很有“不拭自干”的味道了。于是我想,“唾面自干”也是有其两重性的。为了自己能够升官发财而甘愿承受各种侮辱,这种人自是狗也不如。然而,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屑与人计较短长;因为心中坦荡而让吐在脸上的唾液,泼在身上的脏水“不拭自干”,却也是难得的宽厚和大度。按照史家的评说,在“罗识纷纭”的武周时期,娄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就是因为人们看重他的这种品格。这结论或许过于绝对,因为有这种品格的未必都“能以功名终”,但说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概不算为过。
顺便说说,武则天不因为狄仁杰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而听 任他轻慢娄师德,也不因为看不惯狄仁杰而严词训斥狄仁杰,只用寥寥数语,在褒扬娄师德的同时,委婉含蓄地批评了狄仁杰,使狄仁杰自察自省,这思想工作也可以算是做得及时而又得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