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140317别树一帜的中文MOOC实验 此文刊登於中國遠程教育雜誌
我从2011年秋天,就开始学习国外的MOOC,当学生当久了,很想自己来教一门有西方风味的MOOC,终于在今(2014)年三月中,我和团队成员完成了亲自设计,开发与教学MOOC的梦想,也获得学生高度的满意。
为什么想教MOOC?因为我是「做中学」的信徒,与其看别人的文献,还不如自己实地走一遍,魔鬼都在细节里,究竟开办一门MOOC要考虑那些因素?从发想到完成教学的流程中,有那些主要步骤要执行,有那些问卷、测验和窗体要设计?课后要做那些统计和修正?这些都是要实际体验一遍,才会印象深刻。
为何要做一门有西方风味的MOOC?因为去(2013)年秋天,无论是台大、北大或清华这些大学,所开出的MOOC,都很像室教学的翻版,好像是把缠足的小脚放大,依然摆脱不了许多局限,只是把视频的长度剪短了些,作业与考试的形式,也与传统的没有什么大区别。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西方MOOC时的有趣、快乐和惊喜。
教大学教授讲MOOC,比较道貌岸然,教学内容也比较学术化,不像西方老师的优游自在、亲和力强,我一直服膺台湾佛光山的星云法师的主张:「说别人听得懂的佛法」,大师说法的特色,就是深入浅出,与生活息息相关,让信众听得懂,立刻有体悟。我也希望在这次MOOC实验中,模仿大师的方式。
MOOC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成员各有特长,常常需要用脑力激荡来解决问题。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平台,Coursera和edX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跟他们合作的大学的教授,才能在上面开课,我也考虑用Udemy平台,但是它的互动功能不足,所以我们就选择团队成员最熟悉的Moodle平台,依照MOOC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功能或加以改写。我们也可从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出更精确的页面设计和讨论区的呈现方式。
基本上,这个平台是可以承担MOOC教学的,我最欣喜的是,我可以从iPad上直接观看视频和学生作业,还可直接给学生写响应。换句话说,我可以轻松的、舒服的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浏览学生作业,这对于长久以来一直困在计算机桌前,给学生写响应的我,真是一大解脱。
这个课程的名称是「有效提升在线学习力」,为期五周。我们从去年11月上旬确定教学目标和对象之后,讨论教学内容与相关的活动设计,并决定教学的时间长度为五周,我们的理念是,要让这五周的活动一脉贯穿,最后让学习者完成一个小项目,也就是学习计划。
12月中旬,我们开始拍视频,这对于主讲的我与庄秀丽老师,真是个大挑战。加上我从台北飞到北京时,感冒还没好清,喉咙发声困难。虽然我把要讲的文字稿都详细写出来,还背了下来,但一站在灯光前,就全忘记了,讲了好多次,都没成功。
后来我想这也跟摄影师有关,摄影师的专业形象,让我感觉自己像个面对老师的小学生,我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老师一脸严肃,像个陌生人,让我望而生畏,也影响自己讲课。
于是我主动跟摄影师聊天,请他协助安排笔电的位置,让我可以看到提词,也主动请教录像的诀窍,当我觉得跟摄影师的关系变亲切后,录像时的心情就轻松多了,也顺利完成了。这也让我发现「老师拍摄视频的指导原则,简短练习流程与成果检视」的重要性。
视频录完了,还有剪辑和分段的工作,由于摄影师对内容并不熟悉,所以剪辑视频后,一定要经过老师或教学设计师的检查后,才可放行。
我们规划时,就确定「每周视频总长度不超过30分钟」,「学生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大约1-2小时」的原则。当初设定的教学对象,是对网络学习的资源和方法不太了解的屌丝,结果透过问卷调查,发现来上课的人,75%都已对网络学习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经由学习者多元且深入的分享,让大家还是感觉很有收获,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