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Fund of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也就是组合基金。作为共同基金的一种,它和一般基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投资标的的不同。普通的基金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为投资标的,而FOF不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证券,而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在一个委托账户下持有多个不同基金,以此分散投资,技术性降低集中投资的风险。
FOF是“多管理人投资”(Multi-ManagerInvestment)的一种。类似的多管理人投资在国外还有MoM(Manager ofManagers),而在国内,因为很多FOF所投资对象并不完全以基金的形式出现,所以还有“信托的信托”(ToT,Trust ofTrusts),“基金的信托”(ToF,Trust of Funds)等。
FoF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的很多投资者之所以选择FoF,是因为面对海量的基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基金投资,因此交给FoF基金经理来代劳。但FoF最初诞生却不是为这个目的。
最早的FoF投资目标是私募股权基金(PEFunds)。为什么在这个领域最先产生FoF呢?因为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很多都有比较高的投资门槛:“合格投资人”制度。这个制度把大多数期望通过基金进入私募或者股权市场的投资者排除在外了。于是有机构就发行了FoF这种公募基金,用这个基金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公募基金对投资者基本没什么资格要求,谁都可以来买。这么一来,原来不满足购买条件的投资者,只要持有FoF,就可以持有一篮子PE基金了。
随着美国公募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张,基金类型和数量快速膨胀,普通投资者很难有精力和专业知识寻找、跟踪和管理自己的基金投资。很多投资者发现FoF这种产品也可以解决自己的这个困扰。于是,投资于其他公募基金的FOF也出现了。
很多基金公司发现随着自己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自己的客户也存在这种困惑。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自己的产品也是多样的,但是客户在如何组合不同类型的产品、如何跟踪、如何管理上却存在着障碍。为了确保客户“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先锋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公司也推出了FOF,以自己旗下的产品为主要投资目标,通过动态调整基金的类别组合,来满足客户的多样性要求。截至目前,这种FOF仍然是美国市场FOF产品中的大头。实践证明,大型基金公司以FOF模式销售自己的产品,更有助于稳定客户,有助于降低基金公司的市场风险,提高基金公司抵抗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型基金公司,如先锋、富达、JP摩根等,同样是FOF产品的大户。
随着金融市场的拓展,新投资领域不断增加,投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投资者既想进入这些新兴的、利润不低的领域,而有无从分析和判断那些基金经理更靠谱。因此,FOF又逐步进入了这些领域。比如专门做对冲基金、做海外基金等。各种另类投资类的FOF这些年发展迅速,成长速度远快于传统市场FOF。
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金这些长期资金本来就是基金的投资大户,它们的传统投资模式和FOF的投资模式有天然的相似性。因此,FOF的出现使得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内部投资管理“外包”出去——既然做的是一样的事儿,那么交给经过市场检验的FOF基金经理,比自己维持一个团队以同样的方式来做投资显然要有价值。因此,这些资金很快就成为FOF的最主要客户。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FOF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投资形态:MOM(Manager ofManagers)。不同于FOF直接投资于基金,MOM是投资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通过让基金经理来管理MOM中的一部分基金,实现资产管理由“产品的组合”向“人的组合”的转变。它除了解决了FOF双重收费的难题之外,也使得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更为透明(对于FOF基金经理而言),可以防止传统FOF产品运行中,FOF基金经理对所投资基金的信息了解滞后的问题。
梳理FOF产品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类产品产生更多地是市场倒逼的结果。然而,市场倒逼是FOF产生的唯一根源么?
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市场需求只是金融产品产生的前提之一,支撑这类产品的内在价值才是关键。创新金融产品之创新,要么降低风险水平,要么提高收益,二者兼而得之当然更好。如果产品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任何之一,那么产品就不会产生。即便勉强出生,也会夭亡。
美国市场的FOF自诞生以来的三十余年间,规模从十几亿美元增长到上万亿美元(MoM产生较晚,十余年间规模也增长到数千亿美元)。显然,仅仅靠市场需求是没法炮制出这样一个市场规模的,那么,支撑这类产品的内在业务价值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单一基金产品的“专”“全”难以得兼上。
你肯定没见过百米跑和马拉松都能拿冠军的运动员。除了两者身体素质要求不同以外,如果你要在某个领域有比较优势,就必然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另一个领域。
基金或者基金经理其实也是一样的。
基本不会有机构推出一个目标是适应所有市场的基金产品——如果有,那么这个努力一定会以失败告终。何也?无论基金产品的设计,还是基金经理的能力,都只能面向或适应一些特定的市场环境。万能的基金和基金经理有没有呢?我只在传说中听过,但从没见过——即便这个传说成真,那也只能是一只平庸的基金和一个平庸的基金经理。
所有的基金,和基金经理,都有一定的市场适应度。在适合自己的市场环境来临时,他可以做得很好,反过来,当不是他适应的市场时,聪敏的基金经理会选择蜷缩起来——不参与,但也不会赔钱,等着自己的时候重新回来。
最明显的市场适应度的例子,是坐在市场跷跷板两端的股票基金和固定收益类基金。股市上涨,前者显然更好,而当股市下跌的时候,如果基金经理仍然选择在市场里大肆折腾,那么结果多半不会美妙——不是说不会成功,但成功概率降低太多了。而这时候,后者多半日子很好过。
有个笑话说男人从18岁到80岁,对女人的要求一直专一不变。市场的风流云转犹如变动的男人年龄,而对挣钱的不变需求则如专一的男人需求,而FOF,恰好是能在“变动”的市场中满足客户“不变”的需求的那一类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FOF是什么就更清晰一些:
FOF首先应该是个宏观策略基金。FOF基金经理是最需要重视并从对大的资产配置环境变动入手去做投资的基金。可以说,没有对宏观资产配置环境的良好把握,就没有好的FOF管理。为什么开篇我就说FOF基金经理该是个“总理”而不是“厨师”?因为只有总理才纵览宏观,而厨师则只重锅中方寸。
FOF应该这样寻求投资标的:它应该寻找哪些市场适应能力非常鲜明的基金,并且在合适的时候去配置它。FOF基金经理首先要发觉某只基金或某个基金经理的市场适应度,而不是去探究他在做什么行业或者什么股票。
当然在实际运作中,FOF因管理人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的目标或者策略。
如果按照管理人性质来划分,FOF可以分成内部FOF和外部FOF两类。
内部FOF主要是资产管理机构,比如基金公司以自己的产品为标的发行的FOF。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客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留住客户,推销产品。同一家基金公司,即便是非常大的公司,一般不会出现重复产品,同一个产品类型不会有很多选择余地。所以,内部FOF的主要任务不是选择产品,而是资产配置。比如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来调整同一客户的资产配置,或者针对客户的投资目标变化来调整其资产配置。前者以配置类FO F为代表,而后者以目标日期FOF(如生命周期FOF)为代表。
近些年以独立第三方管理的外部FOF规模日渐增加。外部FOF的目标要更复杂一些,一方面当然是要弥补单一产品的缺陷,但由于外部FOF选择产品或基金经理上不受限制,可选范围广,所以,寻求同类基金中的佼佼者、提高组合收益水平是此类FOF的主要目标。很多跨市场产品、另类投资产品均属此类,如全球配置FOF、对冲基金FOF等。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总结什么是FOF:FOF是一组基金的动态组合,它的目标不仅是降低单一基金的风险,更通过弥补单一基金的市场适应能力不足,提高收益。FOF是一种“超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