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词 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相关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讨,着重讨论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短小精悍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还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课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借助多媒体展示)。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作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动词作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作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

1.多媒体展示与这个故事相关的秦、晋、郑三国位置图,老师作简要介绍:

秦国是当时的强国,国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结为秦晋之好,是世代姻亲的友好国家。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霸主地位已确立。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实力弱小,烛之武是郑国的谋士。现在是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板书:秦晋围郑。播发秦晋围郑形势图)两国的大军已开到了郑国境内: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讨论: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多大利害关系,秦郑两国并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况且秦晋两军一南一北,难通声气,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

3既然如此,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什么目的?

明确: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

四、研析课文,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

1.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分布在课文第几自然段?“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明确:第3自然段。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去。

2.面对国难当头、兵临城下、弱肉强食之势,同学们说该怎么办?该怎么解除危机、拯救郑国?

明确:外交手段。烛之武也正是用的巧妙语言(板书:妙语)。然而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不义之战;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预料。秦穆公会耐心倾听并改变主张吗?显然不会。烛之武这样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紧接着,烛之武从容不迫地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即五点理由。

3.分析五点理由。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各抒己见,说一两点理由,要求用词语概括,并作适当分析。(再次播放秦晋围郑图)

明确:越晋难治。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

亡郑利晋。秦国劳师兴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

舍郑利秦。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困乏”。

晋人无信。纵观历史,经过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勾起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

晋人无厌。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秦晋退兵)

五、小结。

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正所谓“五论救郑国,妙语退秦师”(板书)。

最后播放烛之武退秦师图,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气势,并背诵烛之武的说辞。

附: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秦晋退兵

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五论救郑国舍郑利秦 妙语退秦师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8799.html

更多阅读

《秦晋崤之战》背景、原文及译文 秦晋崤之战原文

《秦晋崤之战》背景、原文及译文  一.背景:  1.何谓“崤之战”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  2.具体原因经过   周襄王二十四

贾谊《过秦论》原文+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翻译第一段:【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钢琴之王李斯特 钢琴之王李斯特原文

李斯特(1811 ~ 1886年)是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后人誉为“钢琴之王”,生于匈牙利雷定一个贵族领地管事家庭。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先后为沙里埃利、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早年以卓越的钢琴演奏驰誉欧洲各国,亦从事创

声明:《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为网友大衰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