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5年九岁的王强华挂牌为“小王桂卿”艺名后,他七岁的二弟王芥华的艺名便成为“小二王桂卿”。假如把小王桂卿比作牡丹的话,那小二王桂卿便是绿叶了。这对童伶从一套“对阵枪棍”震撼上海滩到《西游二猴》的“宝剑人鞘”、“四鞭(锤)同耍”堪称一绝、有自己的“三华”班底堪称二绝、能编导堪称三绝,红遍八闽大地。
“一绝”
“棍棒之下出孝子”父亲王桂卿在全国巡演中随手带着儿子,并将自己的二儿子也培养成才。1933年南京的冬天是非常寒冷,小二王桂卿除了每天要陪父亲演出外,每天清晨有二舅张鹤轩看管练功。从练枪开始一直练到大小快枪、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枪等把子,全身出汗。父亲还手把手教他用棍与兄长练习对打。要求枪来棍去,快疾对阵如飞,双方要打的严丝合缝、毫不松劲、绝无差错。如一棍子打漏了要重新练起,还常挨父亲刀片子抽,直到打严合一气呵成为止。小二王桂卿与兄长对阵枪棍与相仿的孩子一起练习时显得又快又猛。在上海大舞台演出《西游记》剧中孙悟空结拜兄弟蛟魔王之子小蛟王,小二王桂卿与小王桂卿一套棍棒枪把子打得难解难分,两人刚一“亮相”台下爆出‘哗’的喝彩声,为今后演出美猴王打下坚实的武功基础。特别是小二王桂卿擅长《龙宫借宝》的‘宝剑入鞘’及四鞭(锤)同耍。小二王桂卿的‘宝剑入鞘’技艺是这样的;当孙悟空从虾将手中接过宝剑‘午’了一阵后,把带鞘的宝剑放在自身的脚背上,随着铿锵锣鼓点,脚背上的剑鞘飞起,这时剑与鞘自然分离,悟空一转身手背接鞘,飞剑准确无误地套进空鞘内。四鞭(锤)的要法是起式及收式要自然运用,特别是在搭法上要练得手脚身心协调自如的高难动作,是很不容易练的。首先身心必须保持平衡,双眸凝中不斜,双手全凭娴熟的功夫来把握滚动莫测的鞭(锤),让它随心所欲而驱动组合优美无比的造型。小二王桂卿自如适用于猴戏《闹龙宫》中同耍四鞭(锤)技艺曾轰动福建前线三军 ,深受福建军民的欢迎。
“二绝”
带眼镜的是小二王桂卿
1962年后,小二王桂卿组建有“三华”的京剧班底——福建建宁京剧团。武生王芥华、老生龚文华、小生王春华(姜妙香的徒弟),花旦有姜月玲,花脸有潘忠昌,小花脸有陈长发,司鼓陈贵生,琴师杨茂春。1962年春,福建建宁的南下干部(都是北方人)要上海支援一个京剧团入闽服务。当时上海新民京剧团的王芥华及妻子姜月玲响应召唤在上海组建京剧团来到建宁。王芥华擅演武花脸《拿高凳》高凳,《满江红》牛皋,《打焦赞》焦赞等戏,现代京剧演鸠山,座山雕等戏。1963年春,小二王桂卿在福州市仓山影剧院演出《十八罗汉斗悟空》叶飞、刘培善等“三军”领导来观看,盛况空前。
“三绝”
文革后,小二王桂卿在南平南词剧团任编导。王芥华没有读过书,从四岁起随团演出学戏并得到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要重视学文化”的教诲。小二王桂卿的启蒙老师是一所小学的老师姓李,他每星期上三个晚上的文化课并用毛笔抄写新戏提纲中的上场次,人物及饰演者姓名。有了这基础后再抄写整本整本的《宏碧缘》、《七剑十三侠》及《西游记》剧本,为今后演戏及编剧,导演奠定了基础。在小二王桂卿的家门口挂着一根粗大的绳子。每天小二王桂卿耗腿就阅读《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在他的案头每天要修改别人送来的剧本。创作编排了《激流勇进》、《侠女》等戏并获得奖次。
1980年后,小二王桂卿被福建省文化局调至福建省艺术学校京剧班任教导主任及武功老师。2002年还为京剧音配像《鹿台恨》扮演纣王。小二王桂卿的“三绝”既能文能武,在其艺术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