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故事 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这是薛范先生2005年8月在《漫谈外国歌曲的翻译和传播》系列讲座第二讲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稿),原文来自“俄罗斯旋律”网站,供卡林卡俄文合唱团以及一切对外国歌曲有兴趣的朋友们学习参考。

主持-安德烈
大家晚上好!我们莫斯科郊外语音聊天室荣幸的请来了我们著名的音乐学家和翻译家薛范先生为大家举办漫谈外国歌曲的翻译和传播系列讲座。
上周四的晚上,薛范先生在我们聊天室为大家作了讲座的第一讲,题目是《外国歌曲为什么要翻译》。他采取了边讲边跟群众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对几首歌曲原文演唱和翻译后的中文歌词演唱,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欣赏外国的优秀歌曲仅仅靠听原文演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不是精通外语,那么仅凭直觉来欣赏,有可能你对歌曲内容的猜测跟那首歌曲真正要反映的主题大相径庭,甚至南其辕而北其辙。
上周不少朋友都勇敢地拿起了话筒,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跟我们的大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在这里仅向这些勇敢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来以后呢,我也了解到不少朋友想上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但是又不敢,为什么不敢呢,他们说是因为在薛范先生这位大师的面前怕说错了话。我觉得这些朋友完全不要有这样的顾虑,薛范先生的确是一位专家,是一位权威,但是,他非常平易近人,是一位可亲的朋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老人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我们聊天室来跟朋友交流谈心,一起欣赏俄苏歌曲,能够叫出我们许多朋友的名字,他就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所以大家完全不要有什么担心和顾虑,希望今天晚上能有更多的朋友勇敢地要麦来跟薛范先生互动交流,使得这个讲座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办得更好。
大家知道,薛范先生已有七十岁的高龄,从事歌曲翻译工作已经有50多年了。为了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优秀歌曲介绍给中国广大的爱好者,他至今每天都要辛勤工作到下半夜才休息。为了举办这次讲座,薛范先生花许多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我仅借此机会代表在座的朋友们向薛范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们请薛范先生为大家讲课,今天晚上是系列讲座的第二讲,题目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故事》。有请薛范先生!
薛范先生
大家好,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光临!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上一讲到最后总结的时候,我一边在用麦克讲话,一边在把唱碟从光驱中退出来,结果一并连播放器都出了问题,手忙脚乱,所以说到最后都语无伦次了,只好不了了之草草结束,真是很抱歉。
今天我先把上次讲座的内容再概括和总结一下。今天跟上一次形式不同,今天主要是我讲,而上一次主要希望能跟大家互动,我播放四、五首大家没接触过的新的歌曲,如果没有翻译的话,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歌曲的内容,结果发现很少有猜对的。我也可以很坦率地告诉大家,换了我,对一首自己不熟悉的歌,我也跟大家一样,也未必能猜出它的内容——这正是我上一讲想要达到的目的,要证明的一点。证明什么昵?就是证明歌曲和交响乐、器乐曲不同。交响乐和器乐曲这类没有歌词的音乐,给人们一个比较宽阔的可以想像的空间,你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阅历、方方面面的修养,从个人的感受去理解音乐,但是,歌曲它是由两个不同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是歌词,另一个是音乐,脱离歌词去猜的话,未必猜得出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歌曲。这就是上一讲我主要要证明的一个观点:不理解歌词,那么对这个歌曲作品就不会有很好的欣赏——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外国歌曲必须要翻译的一个理由。
现在,我先把上一讲的内容概括总结一下。我们知道,外国文艺作品要翻译成中文,作为译者不仅仅是原作的一个读者,而且还是通过翻译这一形式对原作生命的延伸。翻译家是通过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体验对原作进行的再创作,不仅仅是原作传播的接受者,同时还是输出者,他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读者、听众或者观众,所以,翻译家是艺术作品的积极的、能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换句话说,他参与了创作。在许多情况下,外国原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并不是它本身直接产生的(因为很多读者不懂外语,不能直接阅读外国作品),而恰恰是通过翻译介绍才接受的,所以翻译作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原作的介绍、传播、普及,帮助接受者认识原作品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外国作品正是通过翻译这样一种形式一代又一代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的。我们充分认识一点就不难理解歌曲翻译的重要性了。再说一点,把歌曲翻译成中文来唱,并不是中国的新发明,中国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有人在翻译歌曲了,但是那时候翻译的歌曲大多数是无法唱的,只是把意思翻译过来写在谱子下面就行了,也不成气候。中国的歌曲翻译事业实际上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也就是从50年代开始的,尽管发展还比较繁荣,但是比起外国来我们海不算是最活跃的。实际上把世界上许多外国歌曲翻译成本国语言最有成效的,第一,应该首推日本。日本几乎是把国外的从古典到现代的只要能翻译的都翻译成日文在唱、在出书。其次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外来民族比较多的移民国家,各种各样的人和语言特别多,但是他们做的歌曲译配工作非常奇特,有点像我们的香港,他们除了古典的艺术歌曲和歌剧是翻译的外,其它歌曲尤其是现代流行歌曲,基本上不是翻译而是另行填词,很少去唱原文,如歌曲《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鸽子》,他们就是另行填词,由猫王在唱;还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美国人也是重新填词,填成了《莫斯科之夜》,歌词内容也与俄文原词大相径庭,主要是为了能够适合英语,让美国人也能唱。实际上,像轻歌剧《蝙蝠》、《风流寡妇》,还有《霍夫曼》等,甚至古典歌剧《卡门》、《茶花女》等都有英语版。只有我们国家有些人不知出于什么心态,无论对歌曲还是歌剧,反正一听到是用中文唱的,他一定就会觉得绝对没有外文好——那真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翻译上的问题。有许多认为歌曲不能翻译的人,多半是把语音的差异看得高于一切了。各种文字的语音是不相同的,俄语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我们说“您好”,这两个语音是绝对不相同的,你一定说俄文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好听,他说英文Howdo you do好听,实际上是无法相比的。我觉得把语音差异看得高于一切,是不恰当的。刚才安德烈老师说了,如果精通外语的话,可以欣赏原作,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精通各种语言,比方说一个认对俄语非常精通,但他能不能懂西班牙语?能不能懂韩国语?他怎么去欣赏这些国家的歌曲呢?他还是要通过翻译的,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语言学家,不可能每个人都通晓世界各国任何语言。当然,也许将来有一天,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歌曲翻译,包括其它的任何翻译都会自然而然的退出舞台,都是多余的。但是在这以前,只要还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只要人们还需要歌曲,那歌曲翻译永远是有存在的必要,并且随着我们和许多国家之间的交流的扩大和深入。我们彼此要了解,还是需要通过翻译的。那么好,我们现在对上一讲的歌曲翻译作一个总结:
第一,歌曲是声乐作品,它与器乐曲作品不同。器乐作品是不用语言解释,音乐的理念和形象即使不可言传但可意会,但声乐作品则不同,它是词和曲的结合,换句话说,就是歌词构成了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学形象,而曲调则构成了音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就将整个作品的审美信息传递给我们,我们就能理解和接受歌曲的艺术。如果不翻译成本国语言,我们就没法掌握歌曲的内容和形象,再好的作品在我们听起来,好像是在听练声曲,难以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共鸣,歌曲本身也难以发挥完整的审美的力量。我们上次放的第一首歌《在克留柯沃村》,正是这首歌在中文演唱以后的整整一个星期内,聊天室的朋友们天天在学唱这首歌,同样地,最后一首歌《没人要的孩子》,也正是在中文介绍以后,才让人深受感动。许多人询问这首歌的曲谱在哪里有?
第二,我们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歌曲艺术,要恰如其分地演绎这些作品,也必须用本国语言作为表达语言的,歌唱家和听众不可能通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民族的语言,需要借助对翻译,才能理解、表达和接受,实际这也是个群众观点的问题。你要演唱,到底是要让人家听得懂,人家欣赏你,打动人家,还是只要让人家认为你的声音很好,如此而已呢?
第三,歌曲只要被翻成本国语言之后,才能广泛流传。最明显的就是我上次提到过的苏联歌曲流传的例子,而美国歌曲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广泛流传呢?这是因为美国歌曲在中国很少有用中文在唱的。
第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要交流,要相互产生关系,要互相影响,就必须打破相互之间的语言壁垒,其中翻译起了个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歌曲经过翻译得以传唱,增进了人们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友谊。
第五,经过翻译的歌曲,更能够使人们加深理解,容易接受。歌曲的诗意和乐感是双向互补的,音乐为歌词插上翅膀,有了翅膀才能飞翔,这样就产生双重的美的价值,上次我们放的《克留柯沃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上次的讲座我主要就总结了这么五点。
现在我们要进入正题:谈谈歌曲到底是怎么翻译过来的?我就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例子来讲,第一,因为这首歌是我翻译的,我介绍一下翻译的过程;第二,大家对这首歌也非常熟悉。在讲以前,我先解释一下,上次好像是遛达朋友问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什么是“配歌”?有的谱子上就写着某某人译词、某某人配歌。我的歌曲很少出现这个情况,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朝鲜歌曲就有某某人译词、薛范配歌。至于叫“薛范译配”,就是译词和配歌的缩略语。什么是译词呢?就是把外文歌词翻译成中文,这就叫译词。什么叫配歌呢?就是把翻译成中文的歌词配在音乐上能够唱。我们翻译家也不是万能,也不可能什么外语都懂,所以,我们自己懂得的外语我们就自己翻译,但有的语种是我们不懂的,就由别人翻译歌词,我们来配歌。配歌在歌曲翻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首歌曲译配得好不好,主要是看配歌的人的水平。什么水平呢?是文学水平和音乐水平,当然,他不一定懂外语。当然能够懂外语那是更好的。我举个例子,说说过去我们50年代是怎么翻译的,比如说有人通晓俄语,他先把俄语逐字逐句不加修饰地全部翻译出来。为什么这样做呢?他让你知道俄语歌词的词序是怎么排列的,是什么意思,又不加修饰,让你自己去判断去领悟,然后去改造,根据音乐去改造。配歌者往往是个音乐家。大家知道有的音乐家、演奏家,他的钢琴弹得很好,小提琴演奏得很好,或者是歌唱家唱得很好,但往往文学修养较差,甚至不懂得押韵,肚里没多少文学语言,无法对译词进行改造。有一首歌是这么翻译的,“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它在悬崖上睡着了”。你们听听,“过夜了”,“睡着了”——这也能算作歌词吗?谁写的歌词写得这么糟啊?我拿起谱子来一看,作词的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诗人——莱蒙托夫,我喜欢他胜于喜欢普希金。所以我知道这绝对不是莱蒙托夫的诗写得差,而是翻译的人可能只把原文直译过来,换句话说就是配歌的人根本就没有好好的去修饰这个译文。下面我再举个例子,比方有这么一首描述生活的场景的诗,念给大家听听。“有一个低矮的茅屋,在溪流岸边有一片青草地,喝了点酒,迷迷糊糊的,听见不知谁家的老头老太在用南方口音相互打趣儿,大儿子在溪流东边锄豆,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子,最讨人喜欢的小儿子淘气地躺在溪头剥着莲蓬”。我说这是个诗,可能没有人会承认,说这是个散文,可能也觉得太抬举它了。但是,我们换一种形式把刚才我说的内容再描述一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你看,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情节,但经过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律和诗的方式加以改造以后,就成为非常美的诗。这说明配歌的人也应该有诗词歌赋的文学修养,然后才能够把人家的译词改造成为有文学语言,能够符合音乐节律的歌词。不过这个问题,我在下一讲还会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今天只和大家简单解释译词和配歌的内容。刚才遛达还问“配歌时能不能改编?”不知道你对“改编”两个字怎么理解。就拿我刚才那个散文作例子,如果这算作我们译出的是一个原文词的话,那么辛弃疾的词就是改词了,他是把原素材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或者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文学语言、诗歌语言是配歌的人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好的,我们现在开始谈《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故事。大家都在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未必知道它的背景故事,我先向大家介绍歌曲翻译以外的故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创作于1956年,当年苏联开了一个全苏的运动会。按照当时的常规,每一届运动会结束总是要拍录一部记载运动会全程的文献纪录片。电影厂邀请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影片配乐。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位歌曲大师,由他来配乐,影片中当然少不了插曲。那部电影里共安排了4首插曲,其中一首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上映前,在录音棚录音时,请了影片厂音乐部领导来审听。领导听了以后对作曲家说:“像您这样有名的作曲家,写出这样平庸的作品来,真是太出人意料了。”这样的评语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来说,无疑是当头一瓢冷水啊。但是想不到就是这首被认为平庸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电影上映后迅速流传开来。第二年1957年,莫斯科在举行世界青年联欢节,我们中国也有代表团去,包括其他东欧的代表团都去参加这个联欢节。在联欢节上,每个国家把一些歌曲送去参加歌曲比赛,苏联就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及其它歌曲送去参赛。就在这个联欢节的最后,这首歌曲和其他四首歌曲获得了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美国第一个获得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一等奖的青年钢琴家克莱本,就是在联欢节闭幕式上弹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乐曲向莫斯科告别的,大家都是唱着这首歌回到自己的国家。我是从1957年苏联的《苏维埃文化报》上看到联欢节歌曲、舞蹈、音乐比赛的获奖名单,其中就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时我手头就有这些获奖歌曲的谱子,就把它们翻译出来,发表在当时国内仅有的两种歌曲杂志——上海《广播歌声》和北京《歌曲》杂志上。上海《广播歌声》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主编的,我当时是上海《广播歌声》的特邀编辑,负责外国歌曲审稿。
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大意,也就是用散文形式不加任何修饰的原文:“花园里甚至簌簌的声响也听不到,在天亮以前这里的一切静止了,如果您知道,对我说来多么珍贵,这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第二段:“小河在流动也不在流动,由于月光整条河是银色的,歌声听得到也听不到,在这些寂静的夜晚”。第三段:“亲爱的你怎么斜着眼看呢,低垂着头?哎呀,很难说出来也说不出来我心中的一切”。第四段:“黎明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就这样吧,费心了(告别语),你别忘了这些夏天的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歌词原意如此,我现在试着用刚才提到的那个“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它在悬崖上睡着了”的配法来直接填到曲谱上去(试唱,很牵强)。你们别以为是笑话,就这样把词直译出来填到曲谱上去,这样的译配我还真见过不少。
配歌到底是怎么配法。拿《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例;第一句有十个音节,分成两个半句,是前五个,后五个,每五个又分成前二后三,“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第二句是九个音节,是前五个后三个;第三句又是十个音节,是前五个后五个“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第四句最后就是“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大家看到,歌词本身的标点符号是“逗号、逗号、逗号、逗号、句号”,实际上在歌词中,标点符号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我们在唱歌的时候从来没听到过这个逗号这个句号是怎么唱的。逗号的有和无是无关紧要的。歌词虽然无所谓标点部标点,但是音乐确是有“标点”的(乐曲示范)。比如我们这样来配歌:“深夜里的花——园是静悄悄”,由于它不符合音乐的“标点”(停顿),唱出来就成了破句。所以,音乐是有“逗号”的。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一次发表时出了点问题,当时的主编未与我商量就把歌词改了,当我看到歌词时大吃一惊。那么他改动了什么呢?你们知道,原文本来是“花园里甚至簌簌的声响都没有”,而他改成了“只有风儿在轻轻唱”,这说明还是有风啊,甚至在轻轻唱。风怎么会唱呢?那是风在吹动树叶时在唱,这说明树叶还在动嘛,那么跟原意不是有了出入吗?不过,歌曲翻译不是科学论文的翻译,也不是小说的翻译,小说的翻译也不是这样的,歌曲翻译是模糊翻译,你说“只有风儿在轻轻唱”或“没有一丝风儿”,都同样给人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的感觉,所以他们的这种改动还无伤大雅。接着我们看第二段歌词。第二段歌词的“明月照水面镀银光”,但是接下去是“一阵阵轻风,一阵阵歌声”,前面是“风儿在轻轻唱”,后面不得了了,后面是“一阵阵轻风一阵阵歌声”,这哪里还是幽静的晚上,而是一个很热闹的晚上,是我们上海步行街的晚上,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下子就把原诗整个的意境给破坏了。这点还是小意思,最明显的缺陷是,这个“一阵阵清风”它是五个字,按照音乐节律应该是前二字后三字,于是唱起来就成了“一阵——阵清风”,词组的顿歇和音乐的顿歇错了位,节律被打乱了。所以,当我看到已经印成的杂志:“一阵——阵清风,一阵——阵歌声”的时候,不禁勃然大怒。当时我才二十多岁,年少气盛,气不打一处来,我马上就打电话给那主编,我说:这是什么意思?“阵清风”、“阵歌声”是什么东西?平时我们一天要通几次电话,这么重要的改动为什么事先不和我通个气?”现在我们看第三段歌词。最初我译的是“我想对你讲,但又不敢讲”,当时这句话翻译得不是最好。“我想对你讲,但又不敢讲”为什么不敢讲呢?怕什么呢?对女朋友有什么好怕的呢?这一点,先搁一下。这首歌曲版本发表以后就传唱开了,传唱以后不到一年,北京出版了大家都知道的《外国民歌200首》,这本歌集在刊登这首歌时再一次在未和我联系的情况下又对歌词作了较大的改动。现在我就把这个版本播放给大家听。这个版本在许多卡拉OK都有,是卡拉OK最多的一个版本。它显然知道“一阵——阵清风,一阵——阵歌声”是违背了音乐的规律,所以去掉了一个字成了“一阵——清风”“一阵——歌声”,这样唱起来不至于像第一个版本那样别扭了。但由此而缺字空音,与上下各段歌词不相协调,仍是个小小的缺陷。这个版本令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第三段歌词,“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这“难为情”一句太直露,太俗白,而且“难为情”一词把整个意境都掐死了。原文的意思是“我知道,心中所有的一切很想说出口,又说不出口”。这里面是有许多的原因。一个,也许是因为难为情,不好意思说;也许出于怯场;也许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表白方式或表白措辞;也许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我不说比说更好,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等等。这里的因素比较复杂,并不明确。但你要是单一归结为明确“难为情”,这就未免太俗白了,失去了含蓄的意境。还有,更严重的是个什么问题呢,是“倒字”。这也是配歌上面一个重要的标准。所谓“倒字”,本是中国戏曲曲艺的一个术语,比方说“难为情”一语,配在歌曲上,听起来就成了“难委清”。“难委清”就是倒字,这个是配歌时最要注意的事情。举个歌曲《草原》的例子:“请把我的‘马’,交给我爸爸;再说几句话,安慰我妈妈。”配到音乐上,听来就成了“请把我的妈交给我爸爸”。妈妈在哪里,干吗要交给爸爸呢?这就是倒字引起的误解。译配歌曲一定要避免出现这类“倒字”现象。上次我在使君朋友的网页上看到的举了许多中国歌曲的倒字,比如《故乡的云》中的“归来吧,归来吧”,听来就是“鬼”来吧,“鬼”来吧,这就是倒字。所以配歌最难处理的、最要求你避免的就是“倒字”,就像“但又难为情”。这的确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外语只有重音,而汉语它有四声,这也是汉语独一无二的特殊问题。配歌难就难在这里。我曾经说过,像我前面那样,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译成散文,就这么配上去,如果这样翻译也算是译配的话,那么我二十分钟就可以翻译一首歌,包括把谱子都抄好。但这是填词游戏,不是翻译。我译配一首歌曲,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处理倒字。我译配一首歌基本上要花十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十个小时还不行。所以,译词不难,配歌最难。虽然我最不满的就是这个“但又难为情”,但58年出版的《外国民歌200首》在中国的影响太大,甚至后来,到现在再版,许多卡拉OK唱片商都是拿这本书为蓝本,于是“但是难为情”到处谬种流传。实际上,早在1959年我就把整个歌词重新理了一遍,包括“风儿轻轻唱,一阵清风,一阵歌声”到“但是难为情”我把它全部修订了。现在我要求大家唱的就是1959年的翻译版本。凡是我目前编选出版的书里就是1959年的版本。我希望聊天室的朋友们,以后在聊天室里唱这首歌的时候,希望能唱我将要放的这个版本(播放1959年版本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个版本中唯一没有改动的、一直保留的就是第四段歌词,原文直译是“黎明越来越明显了,天亮了,告别了,请你别忘了夏天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一、第二句我是这么翻译的,“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相对原文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变。“你别忘了”后面是下文,“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这个是我加上去的,原文是简简单单的“你别忘了夏天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就把它翻译成“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这两句歌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歌词。许多音乐会,许多出版物,甚至电视片,常把这两句歌词作为标题。什么是改词?这就是在原文基础上的改词。
......还有一位,是留苏的朱宪生教授。他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他说他以前在念书的时候唱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对这首歌非常熟。他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但是他到了俄罗斯以后,他发现莫斯科夏天的晚上非常短,是个“短”夜。尽管圣彼得堡有白夜,而莫斯科的夏夜,它的晚上也天黑得很迟,只过了两三个小时天就亮了。所以这位朱教授说“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这个夏天的“长”夜在俄罗斯是没有的。他说翻译家薛范先生大概是没到过俄罗斯,可能是按中国人的文化方式来体味异国的情调和获取信息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面。的确,他说得非常对,我没到过俄罗斯。我知道圣彼得堡有白夜,莫斯科没有白夜,但不清楚莫斯科的夏夜是怎么样的,夜有多长,黑到什么程度,而且的确也没有好好想过。那么我为什么译成“长夜”而不是“短夜”呢?因为汉语中没有这样用词的习惯,何况原文也没有刻意强调夜长夜短。如果译成“夜晚”,也许从含义上说比较恰当,但与曲谱相配会形成倒字,唱来别扭;译成“黑夜”可以,但是“黑夜”在中国的语言色彩中是有另外一种含义的,比方说“黑夜就要过去,光明就要来临”。在这样一首抒情歌曲里面,采用“黑夜”似乎太沉重了点。而且按照朱教授说法,莫斯科的夏夜也没有这么黑,不像我们北方,黑到伸手不见五指。那么译成“夏夜”呢?也不行,让人联想起“夏夜快过去”,秋天就来到。权衡之下,我觉得还是译成“长夜”较为差强人意。“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长夜”虽然不太符合当地的“境”,却至少能反映出当时的“情”。让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曲的中国人,按中国人的文化解读习惯和审美心理来体味歌曲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漫长的夜晚都觉得它太短暂,已到了依依惜别的时刻。以上是我介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怎么翻译的大致上一个过程,包括怎么修改。
有记者曾经问过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不是您的代表作,是不是您最满意、最好的作品。我说不是,翻译跟创作不一样。年轻时写一个作品,也许在后来看来很幼稚,但可能是自己认为最得意的。而翻译就不一样,一首翻译歌曲的流传,是音乐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有时候我认为我翻译得非常得意的作品,未必广为流传,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翻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时候是1957年,我才23岁。1959年改定稿的时候,我才25岁。那么请大家想想,一个25岁的年轻人,他的外语修养,他的汉语文学水平,乃至他对音乐的理解力,能和现在的我相比吗?要是现在我重新翻译这首歌的话,我想翻译出来的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当然,我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大家知道,如果我现在要改动一个字,一定有许多人就跟我提出抗议,说:你的歌词总是在改,我们都唱惯了,你还在改。还有一些人跟我说什么,说我们都唱惯了,你现在改了,我们唱来觉得很别扭,好像觉得没有原来那个好。我说,我翻译那些歌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你们想想,我现在积累了50多年实践经验而修改的译文还不如我当年高中生的水平么?所以有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一些中老年朋友先入为主的思想太顽固了。比如《三套车》这首歌,《三套车》大家都在批评,说怎么把“姑娘”翻译成“老马”。但是当张宁先生重新翻译了《三套车》,纠正了旧译的错误,大家又说,这个怎么唱,这个唱得别扭、拗口,倒过来又去唱“老马”。我觉得中国人这个先入为主的偏执有时候是很可怕的。我对一些朋友说,我老是在修订或重译歌词,首先是出于对原作品的尊重,因为我们翻译的是别人“完美”的作品,我们无权固守自己“稚嫩”去损伤原作的“完美”。其次,修订或重译歌词也是对读者们负责,尤其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旧词新词,都是“初次见面”,我觉得我要对得起他们,把自己比较满意的、能够般配得上这些优秀歌曲的优秀译文,留给我们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接受:噢,原来俄罗斯的歌词这么好,这么美。我们不能让他们看一个什么“金色的云朵过夜了,在悬崖上睡着了”。否则,他们会说,这个薛范先生的名气很响,怎么翻译出来这样的东西。我知道聊天室的朋友都坚持在唱我修订过的新词,这点我是非常感动的,非常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讲,可能是最后一讲,该讲一讲歌词的节奏和韵律,怎么处理倒字,等等。我将拿上次播放过的《没人要的孩子》作例子:原文是怎么样的,我又是怎样翻译过来的,具体地介绍歌曲翻译的种种,也就是说,比《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深一步的谈到歌曲的翻译。
下面我要答复网友“女人花”和Rover提出的问题。“女人花”说,凭直觉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是最美好的,对这一点我有不同的意见。翻译和创作不同,比方说我十八、九岁写过诗,这些诗现在看起来十分幼稚。但是它能表明我创造道路的成长过程。如果将来收入到作品全集的话,那些有思想上和艺术上缺陷的创作,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但是翻译不同,因为我们翻译的是人家的成熟的作品,是人家的经典作品,我们当年十八、九岁那时候的翻译很幼稚,难道我们就有理由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水平低,我的直觉就是这样,所以译作哪怕再幼稚也无须修订”吗?我们没有权力这么做,那是对经典作品的亵渎。我们应该按照我们当前的水平和理解力,把外国经典作品的精髓尽可能地完美地传达出来,让读者们感觉到“噢,这个作品原来真的就是这么好!”我觉得翻译家的责任,并不在于维护他的年轻稚嫩,维护他当时的直觉。年轻时的艺术直觉,受当时的水平和修养的局限。有了几十年的阅历,各方面的水平和素养都有了提高,艺术感觉肯定和以前大不一样。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里面提到的“小河在流动又不在流动,歌声听得见又听不见”那一句,小河什么叫流动又不在流动呢?当时我的理解,你要是不注意的话,河水好像静止了一样,但你仔细一看,它原来还是在流动的,所以我译成“小河静静流,微微翻波浪”,在流动,又像不在动。那么到底有没有歌声呢,当时我的理解,这歌声很远很轻,可能是在在哼唱,如果你不注意就听不到这歌声,再仔细的一听,哦,好像是有人在唱歌。但是按我现在的理解,我就不这么理解了。我觉得河流和歌声都不一定在或者不一定有,只不过是歌曲主人公心里的一种感。主人公当时处在那样一个幽静的、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夏天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且身边又有那么一位令人心仪的心上人,自然会产生许多异样的感觉,觉得河水好像是在流,好像又不在流;而歌声,也许根本就没有,只是心里在唱,心里想唱,所以歌声始终在耳边萦绕。要是我现在重新翻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话,我肯定会把我现在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而不是像过去的感觉只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我觉得这是个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是景和情的诗意融合,那就是现在的我有了50多年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以后对这歌曲的理解。
Rover提的这个问题,的确,您的问题是非常专业的,非常到位的,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在这个场合来谈这么专业的问题,其他人未必会有兴趣。我经常看到你在聊天室的,我们还有很多机会探讨这个问题,你说好吗?
感谢将近60位朋友的光临!结束后我不会马上退出,有什么话可以抢麦说话或打字,我都在,今天我会很晚再离开的。好了,再次谢谢大家!谢谢工作人员!你们都很辛苦哦!我现在放麦给安德烈老师。
主持--安德烈

好,刚才薛范先生给我们作了非常精彩的讲课,从最著名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不同的版本是怎么问世的,怎么修改的,然后连带讲了很多翻译外国歌曲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场非常生动的一课。我们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有人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已经成了一首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刚才薛范先生也提到,用汉语演唱人的远远比用俄语演唱它的人要多得多。这首歌它的不同版本是怎么来的,作为译配者的薛范先生他在进行翻译和修改这首歌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演唱这首歌曲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今天晚上有幸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译配者薛范先生欢聚在一堂,听他这么详细的介绍翻译这首歌的背景,确实是很大的启发。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感谢薛范先生。薛范先生讲座的第二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一段时间大家还可 以继续启发,向薛范先生提问题,跟他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谢谢为今天晚上讲座做了大量幕后准备工作的各位朋友!谢谢!!


讲座录音:绿袖子、诺沃谢里、舒拉
录音整理:古丽娅

原文地址:

http://www.rusmelody.net/dispbbs.asp?BoardID=30&ID=15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9098.html

更多阅读

《红拂夜奔》之故事情节 红拂夜奔txt下载

《红拂夜奔》讲了一个很怪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人物借鉴于一个励志绝美的古代爱情小说,除此之外,全借鉴于作者的脑神经。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情节无厘头,语言犀利搞笑,就像现在流行的什么“最搞签名一百条”“最

故事《小狮子照哈哈镜》 不爱刷牙的小狮子故事

《小狮子照哈哈镜》这个故事之后,我带着孩子们去一楼照了哈哈镜,他们很快就知道了凸面镜一照身体会变小,凹面镜一照身体会面大的原理。故事内容: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和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小猫,张开大嘴巴,想把他一口吞下去

曾子如果不杀猪——读《曾子杀猪》有感许永欣 曾子杀猪的故事

读完《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曾子杀猪》主要写了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为了哄孩子,便谎说回来给他杀猪吃。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见丈夫正要杀猪,急忙上前阻拦。但曾子认为,不杀猪,孩子就会学会骗人,并且不再信任父母。曾

《未来都市NO.6》 未来都市no.6解析

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未来都市NO.6》。这个动漫只有十一集,不长,可包含了很多东西。《No.6》,或称《未来都市No.6》,故事舞台是一个于2013年的未来都市NO.6。这是一个没有犯罪,没有灾害,也没有疾病的未来都市。在这个都市里,只要你是优

我喜爱的广播剧ED-《一受封疆》预告ED 一受封疆广播剧第四期

泪迎光,那点滴过往,云鹤锁朝堂弃列土侯王,舍一诺封疆,何妨?这天下,若无人麟台共看落花,如虚话。--我喜爱的翻唱自日文歌曲的广播剧ED20.殿前欢原著《一受封疆》预告ED《封疆》曲:alan「明日への赞歌」作词:未见钗头凤【魅惑众声】演唱/和声:东

声明:《前苏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故事 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为网友森鹿姑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