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从历史走向未来

记者/韩冰屈辰

卢沟桥、宛平城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成为抗战历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纪念地。它不能承载过多的经济功能,更不能完全变成商业闹市,应保持一种安静、肃穆、庄严的氛围。

   

  七月的北京,已入盛夏,卢沟桥下永定河畔的荷花,悄然绽放。

  

  站在这座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桥上,斑驳的石狮默默诉说着历史,不远处时有高铁以近300公里的时速飞驰而过。从这里向东二十多公里,林立的摩天高楼是北京最繁华的金融街、CBD,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穿越78年的时空,卢沟桥,这座曾经饱受战火的古桥,它的变迁成为了观察当今中国蓬勃成长的鲜活标本,更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追思,对未来的期许。

  

  在“七七事变”78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多次来到卢沟桥地区探访,试图真切地体会78年间的变与不变。

上图为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资料照片);下图为游客在卢沟桥游玩(7月1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影报道

“如今的卢沟桥地区人气越来越旺,发展越来越快。”曾任卢沟桥镇镇长的郑福来,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今年已84岁,在他的眼中,站在卢沟桥上向西眺望2012年底通车的京石高铁,是件有意思的事。飞驰而去的火车,就像一个生动的比喻,代表了几十年间北京乃至中国令人称奇的“中国速度”。

  

  78年间,卢沟桥、宛平城、北京、中国,一切都在变。“但一个地方绝对不能变,得留着,那就是日本军队炮轰宛平城留下的洞痕。”郑福来在1984年时曾以丰台区修复宛平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身份,参与了宛平城的修复过程,“要让中日两国爱好和平的人们,牢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退休后,他一直在卢沟桥上担任义务讲解员。

  

  “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国人民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性时段之一。”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说,历史证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抵御外侮的根本保证,全面的经济社会、科技、文明的复兴,才能永葆人民的幸福安康。

  

  “抗战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对中国抗战的历史意义及其精神财富的总结与继承,都是极为重要的。”徐勇说。

  

  如 今,卢沟桥、宛平城已成为北京独一无二的抗战历史纪念地,每年有近百万人来此参观。2014年7月7日和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宛平城,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今年,宛平城又经历了一次整修,而今,它已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隆重纪念。

全民一心共赴国难

  宛平城墙上累累的弹痕将时间轴拉回到了78年前。

  

  1937年7月7日,驻北平丰台的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夜间,日本军队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中方拒绝。7月8日5时30分,日军从沙岗炮击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故意制造事端,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图为日军炮轰宛平县城。(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

 “天还没亮,枪炮声就把我们震醒。”那一年,郑福来刚刚6岁,他家住在卢沟桥畔西侧,与守城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9军驻扎的岱王庙仅一街之隔。“炮弹在北房西边附近爆炸,震得土坯房千疮百孔。”他的小伙伴四春子,被落入自家门前的炮弹炸死。

  

  本刊记者翻阅大量史料看到,宛平城遭到了日军猛烈的炮击,县城内人员伤亡、房屋受损严重,宛平县公署大部分房屋被炸毁,仅存正房3间。

被日军炮弹摧毁的宛平县政府。(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

  现年92岁的杨淑芳,当时住在离卢沟桥只有几里路的长辛店。“开始以为是演习,紧接着就有人说‘日本兵来了’。”杨淑芳告诉本刊记者,“七七事变”后,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抵抗从第一声炮声开始。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北京市档案馆展陈处处长王勇告诉本刊记者,这首《卢沟桥歌》反映了当时驻守北平、卢沟桥的29军的抗战场景。

  

  “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中的野蛮进攻遭受中国守军顽强抵抗,日军作战失败,无法按原计划占领宛平城。其战斗详报记载了日军兵士陈尸于河堤、河中沙洲各点的情况。”徐勇说,日本内阁随后动员两个师团出战,至9月涌至华北的日军竟多达8个师团20余万人。而中方当时驻守华北的主要是第29军,以及仓促北上的中央军各部,无法形成能抗击日军的有效力量,武器装备更远逊日军。

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第29军发出了“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誓言。图为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的进攻。(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

 在国家图书馆,本刊记者查到了数十篇当时的新闻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到,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29军表现出不屈不挠、英勇豪迈的气势。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报道中写道:“他们从不对敌方的精利兵器,表示恐惧。……敌人大炮把他们牺牲一批,第二批仍然和第一批一样雄赳赳的把守在前线上。刚才哨兵被人打死了,第二个哨兵会快乐的接近他生命的死亡线。敌我前线相去不到半里,我们的官兵毫无畏惧的在火线上谈笑,有人劝他们小心,他反而说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说明我们乐死的精神。”

驻守宛平县城的第29军士兵跑步进入阵地。(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站)

 “以七七事变为起点,抗战已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步平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从此拉开。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日的宣言。宣言中说:“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上下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地方实力派捐弃前嫌,为挽救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庭华说。

  

  抵抗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危难之中,全国上下形成共识,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范长江看到,大批民众出工出力,承担中国守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任劳任怨。许多五六十岁的民夫,昼夜不停地工作,“肢体发了肿”。有脚夫向管理他们的警士说:“你放心!这回国家事,不比往常,你要用,尽管招呼,不用说现在不会跑,就是咱们回家以后,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准来!”

  

  作为交通要塞,卢沟桥、长辛店一带有众多小商人、脚夫、人力车夫、赶驴人等依靠车站、运输谋生,卢沟桥抗战中,这些人“生机断绝”,又承担军事运输等重担,倍受战争苦难。他们对范长江说:“我们希望早日把日本打出关去,我们就可以再安心的过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李宗远采访过不少29军老兵。“一位老兵在1937年7月28日守卫南苑的战斗中受伤了,子弹穿过了他的腿。当时正值盛夏,他躲藏在青纱帐里,后来被当地老百姓救了,老百姓藏着他,辗转把他送到了北平城,最终在协和医院得到了救治。”

  

  1937年7月,范长江从上海经郑州、徐州、开封,一路北上至石家庄、保定采访,“无处不是蓬勃的生气,无处不是代表国运的好转,军民万众一心,但等机会捐躯以卫祖国。”

  

  北平沦陷后,范长江写道:“日本军人炸毁了我们的平津,屠戮了我们的同胞,我们诚然痛惜,然而我们却不悲观,因为我们同胞们无辜的血肉,正是我们建造光华灿烂的新中华民族之基础;他们暴露在瓦砾场上的头颅,和白骨,正是我们翻身的桥梁。日本如此逼迫,逼成我们全民族的万众一心,日本人如此残暴,逼出许多鸡鸣起舞的杰士,看吧!倒霉将近百年的中国,一定能在日本凶横的侵略下翻身!”

  

  自小崇拜29军“大刀队”的郑福来回忆,1942年,宛平城外一个车夫碰到两个喝醉的日本兵。他们粗鲁地用脚踹车夫后背。小伙子一怒之下,把两个日本兵拉到了河里,自己游泳逃走了。车行老板闻听此事,不仅没让车夫赔车,还请小伙子吃饭喝酒以示敬意。“百姓不屈不挠地抗争,日本兵也曾提心吊胆。”

  

  从“七七事变”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共识和精神,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形成。

“卢沟晓月”新变迁

   

  矗立数百年的卢沟桥,见证了历史更迭、往来商旅、文人骚客,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奋起抗击外侮的历史,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唐鑫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北平地区沦陷后,卢沟桥、宛平一带一直活跃着爱国志士,并与中共著名将领萧克领导的、活跃在京西门头沟斋堂镇一带的抗日武装密切配合,从事抗日活动。

  

  1948年12月,北平市丰台地区解放。1949年3月,包括卢沟桥地区在内的丰台区各乡、镇普遍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人民政府和村公所、街公所等基层政权组织。

  

  1949年10月1日,郑福来以卢沟桥镇政府民政委员的身份,和同镇部分群众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

  

  从此,卢沟桥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之前,卢沟桥、宛平一带,是重要的抗战和革命斗争文化纪念地,居民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蔬菜等。”唐鑫说。

  

卢沟桥:从历史走向未来

  1961年,卢沟桥和宛平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新建了“卢沟新桥”。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卢沟古桥不再承担人员车辆往来的交通功能,作为北京市的一处胜景和纪念地保留下来。

  

  “改革开放后,卢沟桥乡、宛平地区融入了北京城市的发展进程,农业逐渐退出,变为城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步伐加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鑫说。

  

  而今,卢沟桥、宛平城、雕塑园、抗日战争纪念馆……悠久的历史古迹,卢沟桥、宛平城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氛围,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拓宽着空间。

  

  78年过去了,北京从昔日的战乱、贫穷的古老都城,成长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以共和国首都的身份矗立于今日世界都市的版图。在卢沟桥地区的采访中,我们发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与质量提升的背后,78年前在这里勃然生长起来的爱国热情却从未减弱,而这种精神力量更是支撑这一系列变化背后的坚强力量。

  

  自古以来,永定河并不太平。郑福来回忆,新中国成立以前,每到雨季,永定河洪水泛滥,平原变成河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永定河进行了治理,加固河堤,植树造林。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永定河从此“永定”。为以防万一,每到汛期,卢沟桥地区群众就会自发组织抢险队日夜守护东大堤,保卫首都安全。

  

  1959年前后,长在永定河畔的卢沟桥人迎来一件大事——供应首都十大建筑所用的沙石料。

  

  郑福来记得,那时卢沟桥群众日夜奋战在大河滩,精心选采上等的沙石料,其中人民大会堂使用的豆石、水沙、五八分石料筛选得更是一丝不苟,最终用马车和汽车,将合格的沙石料保时保量地运到城里工地。

  

  “首都十大建筑的建成,也有我们卢沟桥人的汗水。”说到这儿,郑福来用长有老茧的双手拍了拍曾被扁担压肿的双肩,眼神中充满自豪。

  

  “爷爷曾说,那段苦难的历史一直印在他的脑子里,他活着一天就要讲一天。这句话激励我留在这里工作。”郑福来的孙女郑然生长于卢沟桥地区,如今在做社区工作者,她告诉本刊记者,“对卢沟桥的历史价值、文化特色的挖掘,将是这里发展的潜力。”

  

  在抗战中生发出来的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始终是这里发展的“根”与“魂”。

对抗战精神的永久纪念

  如今,紧邻北京五环路的宛平城,周围已成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热闹城区。宛平城周围绿地环绕,城内游人络绎不绝。城西门外,卢沟桥已辟为景区,古老的卢沟石狮成为游人镜头中的新宠,千姿百态,神气活现。只有宛平南城墙上的累累弹坑,记载着日军的残暴罪行。

  

  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卢沟桥、宛平城见证和承载的抗战历史和精神如何传承下去,成为当地政府和学界关心的话题。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全面修缮了古桥。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前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

  

  宛平城在卢沟桥事变中损毁严重,至1949年,城楼、闸楼、中心台、角楼、敌楼等均不复存在,城墙顶面、内外墙面大面积毁坏,有的墙段和垛口已经倒塌。1958年,曾拆除东西两个瓮城和门洞,开成豁口。

  

  1984年,宛平城开始修复,除保留日军炮击留下的洞痕外,重建两座城楼和瓮城,力图再现古貌。

  

  1987年,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馆。李宗远介绍,当时抗战馆展馆只有两个,经过扩建,办公区的整个建筑面积已达到2.2万平米。随着研究成果和文物史料不断出新,基本陈列内容大幅增加,越来越接近客观历史事实。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颜晓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卢沟桥畔的巨型雕塑‘醒狮’,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昂然崛起。78年前的全民族抗战爆发,是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日本侵略、捍卫国家尊严的血性迸发。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今天,民族新的觉醒和坚强团结,可以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卢沟桥、宛平城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成为抗战历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纪念地。”唐鑫说,“它不能承载过多的经济功能,更不能完全变成商业闹市,应保持一种安静、肃穆、庄严的氛围。”

  

  1986年,为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曾遭日军炮击的宛平县公署旧房被彻底拆除。如今宛平城内修建了仿古一条街,复建了县衙等建筑,城内街两侧遍布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商店。

  

  “如何发挥文物古迹在民族精神构建方面的作用,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唐鑫介绍,宛平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周边散布抗战遗址8处。虽然宛平城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但很多历史文化资源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使这些资源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文化轴线,更好地发挥宛平地区历史传承和文化休闲功能。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和丰台区已经制定了《宛平城周边及沿线环境提升整治工作方案》和《宛平城周边及沿线环境提升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将紧紧围绕“中国梦、和平梦”这一主题主线,挖掘宛平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承载中国梦,放飞和平梦的国家重大活动保障地、国际交流活动承载地、公众纪念活动举办地、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专家建议,现在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已连成一体,形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地格局,应将卢沟桥、宛平城、抗战馆、雕塑园、赵登禹将军墓这些相对独立的景观联结起来,再放射性地开发周边历史文物古迹,形成一片历史文化景观,使卢沟桥地区形成一个集历史文化、革命教育、人文地理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区域。

  

  与卢沟桥、宛平城的喧闹相比,位于京港澳高速路边的赵登禹将军墓显得格外安静。本刊记者探访时发现,赵登禹墓前摆着几束菊花。周围的松柏上挂满了清明节来扫墓的学生留下的字条,其中一张上面,学生用稚嫩的字体写道:“不忘历史,珍爱和平。”LW

刊于《瞭望》2015年第27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9606.html

更多阅读

智慧城市:从理念走向实践

城镇化和信息化是十八大提出的国家战略,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融合,让智慧城市建设成了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从国家层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工信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

转载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原文地址:从历史看天下兴亡作者:lcs18991、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小酒创造:从流行走向经典

 随着白酒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一场围绕消费者动销的战役开始打响,而风起云涌小酒本质上是白酒企业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反应,意义重大。与其同时,小酒在战略、品牌、营销与市场层面也存在很多误区,及时,准确地解读小酒现象,

娃哈哈多元化:从错误走向错误

      10年前的娃哈哈童装,前几年的娃哈哈爱迪生奶粉,2012年的娃欧商场,到如今的白酒,娃哈哈的多元化之路一错再错,义无反顾。  大错之白酒之路  2013年11月企业界重磅新闻:娃哈哈集团投资150亿元,高调宣布进军中低端白酒业,“领酱

娃哈哈多元化:从错误走向错误

      10年前的娃哈哈童装,前几年的娃哈哈爱迪生奶粉,2012年的娃欧商场,到如今的白酒,娃哈哈的多元化之路一错再错,义无反顾。  大错之白酒之路  2013年11月企业界重磅新闻:娃哈哈集团投资150亿元,高调宣布进军中低端白酒业,“领酱

声明:《卢沟桥:从历史走向未来》为网友习惯会习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