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

第1隋朝的统一与隋朝大运河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文帝】

1、隋朝的建立:杨坚【隋文帝】581年(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1)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原因):

A、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B、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C、南方陈朝政权政治腐败;D、隋文帝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E、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2)隋朝实现全国的统一:隋文帝589年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统一,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基础。

【分析材料】“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反映出隋朝在完成统一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度繁荣。

二、隋朝大运河【开凿者:隋炀帝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控制东北、东南,统治全国。

2、开凿的条件:隋朝的富庶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必须掌握书P5《隋大运河示意图》】

(1)三段:洛阳(中心)涿郡【今北京】(最北)余杭【今浙江杭州】(最南)

(2)四段和五水系【自北向南】:

永济渠(连接海河和黄河)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水)邗沟(连接淮水和长江)

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

▲4、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大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5、隋朝大运河的影响【即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1)积极影响:【南北交通枢纽】

A、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B、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一直都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C、有效地保护了大运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2)消极影响: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增加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特别注意】大运河的开凿不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6、材料:《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分析】皮日休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因为皮日休客观地肯定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即它是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能客观地看到隋朝灭亡与大运河开凿有一定的关联,这种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三、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大规模的统一;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秦朝:郡县制;隋朝: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所沿用;

3、都修筑了一项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朝:长城;隋朝:大运河),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都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第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

1、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实行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见书P8《唐王朝的建立》)

2、唐朝的建立:李渊【唐高祖】618年(都城:长安)

二、唐太宗开创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继位:626年【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客观上:

A、隋朝由于残暴统治招致灭亡给唐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极大震撼,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分析材料】

材料1:“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

-------------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持统治,就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唐太宗关于这方面的名言:“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2:“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受富贵。”(唐太宗)-----------唐太宗的这句话说明了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

B、隋朝创建的重要制度和经济繁荣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主观上: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用能【唐太宗用人的原则:选贤用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推行“贞观新政”。

【分析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图见书P9)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和魏征有关。

3、唐太宗推行“贞观新政”的措施:

(1)经济上【民生政策】:在赋役制度方面,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劳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作用:促进了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注意:“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

A、“三省”和“六部”的名称和职责

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政令尚书省:负责具体政令的执行。

吏部:负责选用、考核官吏(通过科举考试被录取的进士如被委任官职,要到吏部报到。)

户部:管理户口、赋税礼部:掌管礼仪、教化(接待外国使者、科举考试都由礼部负责)

兵部:负责军政(掌握全国军队的调动,执掌兵权)

刑部:掌管司法、刑法、诉讼,有权逮捕并审讯犯人。

工部:负责土木工程兴建。

B、“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他们之间既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3)法律上:修订《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4)教育制度上:沿袭并完善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详见第4课);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誉为“天可汗”(详见第5课);

(6)对外关系上:实行全面开放、广泛交流的对外政策(详见第6课)。

▲4、“贞观新政”的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第3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一、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武则天的基本情况:她原为唐高宗的妃子,在高宗去世后,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在打击大官僚贵族集团的基础上,发展中央集权:

A、统治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借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成语“请君入瓮”与此有关)

B、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包括因军功升至五品的士兵都可以列入其中,以此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争取普通地主的拥护和支持)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了殿试制度,并首创“武举”。

(2)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设“北庭都护府(702年),巩固和开拓了边疆。

▲3、“贞观遗风”: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4、如何看待武则天的“无字碑”:

“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她政绩卓著,却不为自己歌功颂德,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属明智之举,其精神可嘉,具有政治家的眼光。

二、功过集于一身的皇帝---------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统治后期的年号为“天宝”】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措施:重用贤能【开元年间的名相:姚崇、宋憬】,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分析材料】

“开元初,上(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此材料反映的是唐玄宗在他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三、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先进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用于耕地】筒车【用于灌溉农田】

(2)国家粮食充裕。

【分析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唐朝经济繁荣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粟

2、手工业:(1)瓷器生产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2)丝织品工业水平高【蜀锦】;

(3)彩陶制品出现了精品-----唐三彩【以黄、绿、蓝为基本颜色,图见书P18】

3、商业:都城长安已发展为一座国际大都市(详见第6课);

4、人口:到唐玄宗时,人口达到一千多万户。

5、疆域: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

【补充】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A、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应用; B、安定的政治环境;

C、开明的统治政策;D、富有成效的社会改革; E、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4唐朝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1、创立科举制度的目的:

改变过去用人按“门第高低”的做法,进一步笼络人才,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创立:隋朝沿袭完善:唐朝】

(1)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3)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4)武则天:创设“殿试制度”和“武举”;

(5)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3、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4、主要的考试科目:

(1)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相对容易。

(2)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难度较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5、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历史典故:“雁塔题名”(书P20最后一段)

▲6、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影响【即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参考练习册P9材料解析题第1题)

(1)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巩固统治。

(2)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际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唐朝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3)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4)士子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5)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6)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的产生也是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材料】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一、二说明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笼络人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二、唐代的衣食住行时尚【体现唐代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的特点,也说明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

1、饮食: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饮食的其它方面见书P22第1段和第2段】

2、服饰:见书P22第3段和第4段

3、居行:(1)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书P22第5段)

(2)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三、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创新、开放、进取】

1、唐代的时代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2、唐代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积极进取(为国建功立业)

-----------有一句唐诗可以反映出唐代的时代精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第5“和同为一家”----------------唐代的民族关系

一、唐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1、唐朝对东突厥的开明政策

(1)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战争

(2)唐太宗在东突厥当地设“都督府”------设置机构加强管理

2、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书P26第3段

二、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联姻【唐太宗时期】

(1)松赞干布【吐蕃赞普】统一吐蕃,并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筑“布达拉宫”。

(2)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要掌握书P28《步辇图》】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后来,松赞干布又接受了唐朝授予他的官职与封爵。

(3)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密切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分析材料】

自从贵主(松赞干布)和亲后,一半胡风(指的是吐蕃的风俗习惯)似汉家。

-------------这句唐诗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关系。

3、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和亲------联姻【唐中宗时期

4、尺带珠丹上书与唐朝互称“甥舅”,并称与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玄宗时期】

5、唐朝与吐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并立“唐蕃会盟碑”。【唐穆宗时期】

三、唐朝与南诏的关系

1、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册封

2、唐朝与南诏关系的见证:云南大理南诏崇圣寺三塔(图见书P30)

【归纳小结】

A、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册封、联姻。

B、见证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的历史遗址或历史文物

布达拉宫(唐与吐蕃)、大昭寺(唐与吐蕃)、《步辇图》(唐与吐蕃)、唐蕃会盟碑(唐与吐蕃)、

崇圣寺三塔{千寻塔}(唐与南诏)

四、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开明、平等、友好、安抚、开放

【分析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翻译见书P26】

------------唐太宗的这句话反映了唐朝实行的是比较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并因此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戴,这也是唐朝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2、唐朝的民族政策的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事实证明,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平等对待少数民族,赢得了他们的拥戴,被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和交往,是唐太宗开明政策的具体体现。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巩固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6开放与交流------------唐代的对外关系

一、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隋唐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唐朝时,对外交通发达;3、唐朝政府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做官等。

▲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即唐代对外关系的特点【具有双向性】:

1、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唐朝也在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兼容并蓄,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唐朝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

1、唐朝与日本的关系

(1)遣唐使

A、什么是“遣唐使”: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B、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此后,日本进行了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大化改新”,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

▲(2)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唐玄宗时期开元年间

A、鉴真在日本的活动【历史贡献】:他定居日本奈良,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日本的唐招提寺就是由鉴真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建筑,鉴真坐像至今还安放在寺内。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B、鉴真东渡日本的历史意义: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增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

【分析材料】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A、“鉴真盲目航东海”指的是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东渡日本。

B、“道艺”和“唐风”指的是唐朝的文化。

C、“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中国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和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是个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国家。此外,它还说明了鉴真无私把中国文化传播给日本人民的奉献精神。

2、唐朝与天竺【古印度】的关系

(1)佛教的起源:古印度公元前7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2)玄奘西行天竺------------把古印度优秀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唐太宗时期贞观年间

A、玄奘:又称“三藏法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图见书P34)

B、玄奘西行的路线【见书P35地图】:长安-----玉门关----新疆南部-----葱岭----中亚、西亚---天竺

C、《大唐西域记》:玄奘把自己西行天竺的见闻口述下来并由弟子整理成书,该书成为了研究中亚、西亚和印度半岛(南亚)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

D、玄奘的历史贡献【概述】:

他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他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架起了中印友谊的桥梁,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国际性大都市-------------长安【隋唐都以它作为都城】

1、历史地位:它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2、城市结构特点:布局严谨,市包括东市、西市和坊(居住区)严格分开。

第7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一、雕版印刷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1、发明的时间:唐朝初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唐朝末年】

(1)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

(2)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印刷业中心:成都、洛阳;

(3)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金刚经》(唐咸通九年868年)

3、对外传播:经阿拉伯人,雕版印刷术先后传播到日本、埃及、波斯、欧洲。

4、雕版印刷术的影响:

(1)对中国:它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播了盛唐文化,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的繁荣。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2)对欧洲: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对于资本主义方式的确立和思想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1、发明的时间:唐朝初年----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运用于军事:唐朝末年------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3、对外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对欧洲的影响:它使欧洲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动摇了欧洲骑士统治的基础。

三、赵州桥【安济桥】

1、设计者:李春【隋朝】

2、历史地位: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3、特点:

(1)科学性(“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与艺术性(“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完美结合。

(2)赵州桥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4、关于赵州桥的传说:【书P42第4段】

“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5、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书P42第2段】

赵州桥设计的平拱即扁弧形拱的形式,既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又方便了人畜在桥上通行,还节省了石料。在大石拱的两肩又各设计了两个敞肩小拱,增强了桥的泄洪能力,减轻了桥的自重,而且造型美观。

6、赵州桥的影响【历史意义】:

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赵州桥建成的时间比欧洲第一座同类型的石拱桥的兑现要早七百多年,并能屹立到了今天。

【附加:地方史】

泉州最著名的两座石拱桥:

A、泉州的洛阳桥--------------地处今泉州洛江区洛阳江上,是我国第一座梁式跨海大桥

B、晋江的安平桥

-------------地处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是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拱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说法,因此又称为“五里桥”。

第8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一、唐代诗歌的发展

1、唐代诗歌的历史地位: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无论在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书P45第2段、第3段】:

(1)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抒发开朗奔放、刚健豪迈的情怀。

(2)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3)当时的文人以诗歌会友,互相酬赠唱和的情形十分普遍。

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两大诗人------------“大李杜”

(1)李白-------“诗仙”

A、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挥洒自如,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语言轻快,潇洒超脱,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李白的代表作: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C、课文中李白的经典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杜甫--------“诗圣”

A、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后人把他创作的诗歌称为“诗史”对研究唐代历史有直接参考价值。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B、杜甫的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C、课文中杜甫的经典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后人对李白、杜甫的诗歌的评价:

A、“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B、“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白居易)

二、唐代的艺术

1、乐舞:《秦王破阵乐》(唐太宗李世民创作)

《霓裳羽衣舞》(唐玄宗李隆基创作)

2、敦煌艺术【“满壁风动”】

(1)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甘肃省西部

(2)敦煌艺术【以佛教故事为主】:------------------“世界文化遗产”

A、造像:主要是佛、菩萨、天王、金刚、力士等。

B、壁画:主要是飞天即飞翔的仙女的形象

第10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北宋与辽的战争及议和

1、辽的建立

(1)时间:916年(2)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3)民族:契丹族【原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4)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2、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2)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

(3)民族:汉族(4)都城:汴京【又称“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3、北宋与辽的关系

(1)起初是战争:澶州之战【1004年】

A、起因:北宋几次为夺回“幽云十六州”而进行的北伐都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政策。

B、宰相寇准坚决请求宋真宗亲自率兵,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大败辽军,北宋胜利。

▲(2)后来是“议和”:“澶渊之盟”【1005年】

A、内容: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即每年缴纳的贡品】

B、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表明了辽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无能。但是,澶渊之盟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断【双方在边境设立了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总的来说,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分析材料】

“(辽)与朝廷(指的是北宋)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这则材料反映了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二、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及议和

1、西夏的建立

(1)时间:1038年(2)建立者:元昊

(3)民族:党项族【生活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4)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起初是战争:西夏不断进攻北宋边境,并取得胜利。

(2)后来是“议和”:

A、西夏提出议和的原因:战争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而且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

B、北宋与西夏“议和”的内容:

西夏对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榷场】

C、“议和”的作用: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三、辽和西夏推行“汉法”,仿效中原王朝的措施:

1、努力学习农耕技术【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

2、任用汉人为官,并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

3、努力学习中原文化:

A、模仿汉字创造本民族的文字;B、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

C、用汉文铸造钱币。

4、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第11南宋与金朝的南北对峙

一、金朝与北宋的关系

1、金朝的建立

(1)女真族的反抗辽朝的斗争:书P59第1段【正义的斗争】

(2)金朝的建立:

A、时间:1115年B、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C、民族:女真族(今天的满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

D、都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到燕京【今天的北京】

2、金朝对北宋发动掠夺性战争【非正义姓】

----------------东京保卫战【北宋的抗金英雄:李纲

▲3、北宋的灭亡:“靖康之变”【1127年】-------性质:掠夺性战争(详见书P60第2段)

基本情况:1127年,金军在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后,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珠宝器物,北宋灭亡。

二、金朝与南宋的关系

1、南宋的建立

(1)时间:1127年(与北宋灭亡同一年)(2)建立者:赵构【宋高宗】

(3)民族:汉族(4)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2、南宋的抗金斗争----------------------岳飞抗金【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

(1)岳飞:《满江红》(下半阙)

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之变”),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指的是金兵)肉,笑谈渴饮匈奴(指的是金兵)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岳飞抗金的胜利:郾城大捷【1140年】(详见书P61第1段)

(3)岳飞抗金胜利的原因:

A、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拥护;

B、岳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相关材料】

材料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其他抗金部队的相互支援和配合。

(4)岳飞被害:1142年,岳飞被宋高宗解除兵权,后被秦桧“莫须有”罪名杀害。

▲▲(5)评价岳飞

A、岳飞受到人民怀念的原因:他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B、岳飞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为腐朽的、偏安的南宋政权献出生命,令人觉得可惜。

C、岳飞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的理由:所谓民族英雄,是指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或反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而岳飞仅仅代表了汉族的利益,宋和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因此宋金之间的战争不能用侵略与反侵略来定义战争的性质,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就正义性而言,当时的金政权是以掠夺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而岳飞的抗金斗争,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可见,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能说是民族英雄。

▲3、南宋与金朝的议和【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三、金朝推行“汉法”,仿效中原王朝的措施:书P62第3段【4点】

▲四、如何认识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和汉族的密切交往,奠定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了边疆地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以及金朝与北宋和南宋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议和后的密切交往中,双方有了共同发展并进行了新的融合。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归纳小结】

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北宋、南宋、辽、西夏、金

政权

建立年代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原生活范围或统治范围

被谁所灭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汴京【东京】

黄河以南

金【1127年】

南宋

1127年

汉族

赵构

临安

淮水以南【偏安东南】

元【1276年】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辽河上游

金【1125年】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今宁夏、甘肃一带

蒙古成吉思汗

【1227年】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

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蒙古成吉思汗

【1234年】

第12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2、南方政权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4、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相对适应于农作物的生长; 5、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

2、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开发江南,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

3、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4、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北方】转移到长江流域【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分析材料】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句话说明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

三、两宋时期【北宋、南宋】的经济发展

1、农业: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了新的工具:秧马】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

▲(3)原产于越南占城稻传入我国江淮一带【南方】,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北宋时期】;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手工业:

(1)煤【当时称“石炭”】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位【北宋时期】:

煤炭当时仅限于都城汴京使用,还没有在全国推广。

【相关材料】“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2)铁、铜等金属冶炼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陶器制造业: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北宋五大名窑:定窑、钧窑、哥窑、汝窑、官窑;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南宋时期,我国造船业十分发达。(详见书P68图《泉州出土的南宋船》)

3、商业【商品经济】的发达:

(1)城镇兴起:在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大量集市,后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

▲(2)纸币出现:

A、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图见书P67】;

B、南宋时期,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3)北宋东京【河南开封】和南宋临安【浙江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

▲4、海外贸易:

(1)宋朝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藩坊”,并设有“藩市”、“藩学”。

(2)先后在广州、杭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市舶司

(3)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4)福建泉州成为了全国第一大港【南宋时期】

【附】图片《泉州出土的南宋船》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历史

第13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宋代的阶层组成

1、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地主。

2、被统治阶层:

(1)士【读书人】: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僚俸禄丰厚,生活优裕。

【分析材料】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说明了宋朝非常重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2)农【农民】:

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3)工【雇佣工匠】:作坊主按契约支付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工钱,工匠身份相对自由。

(4)商【商人】:按规定向政府交纳商税,其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宋代的乡村生活--------传统节日【主要是三大节日:元旦、寒食节、冬至

1、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除饮酒、吃年饭外,互相拜年是最重要的活动;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更增加节日的气氛。

【分析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人们欢庆元旦即春节的情景,诗中提到的当时北宋人民欢庆春节的习俗有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悬挂桃符

2、寒食节:家家户户停止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的最后一天为清明节。

3、冬至:百姓换上新衣,置办食品,民间多吃馄饨,并以馄饨祭祀祖先。

4、宋代其他的节日:立春、社日、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三、宋代的城市风貌的变化

1、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2、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并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

3、宋代城市的布局有了明显的改变:

宋代城市打破了唐代城市严格的市坊制,出现了市坊混杂的局面,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4、宋代城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5、宋代城市风行体育运动--------蹴鞠【类似现代的足球运动】

第14元朝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蒙古族的统一和蒙古政权的建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统一蒙古族:铁木真(成吉思汗)

2、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 成吉思汗

【补充说明】

A、 成吉思汗对蒙古族的贡献一是统一了蒙古族并建立了蒙古政权,二是创制了蒙古文字;

B、 成吉思汗进行的扩张战争给各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是掠夺性的侵略战争。

二、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元世祖忽必烈

▲1、元朝建立:元世祖(忽必烈) 1271年(定都:大都【今天的北京】)

2、元朝统一全国

(1)元朝灭南宋:1276年【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

3、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忽必烈改制

A、目的:为了巩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对全国统一局面的控制

B、改制的内容

①政治上:推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

【熟读地图:《元疆域图》】

元朝对台湾(当时的名称:琉球)的管理: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晋江县。

元朝对西藏的管理:设“宣政院”------西藏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

【归纳小结】

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元朝县级行政区的设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②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启示见练习册P30】

--------措施有三点:一是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二是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三是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分析材料】

“国以民为本(国家已百姓为根本),民以衣食为本(百姓以衣食为根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衣食以农桑生产为根本)”

----------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农本思想,说明元朝对农业比较重视。

C、 忽必烈改制的作用【元代仿效汉法的原因】

忽必烈改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

(2)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但却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表现见书P78】

▲A、回族的形成:元朝【注意时间】

元朝时,有相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一个民族,即“回族”。

B、提倡儒学,建立“国子学”,接受中原文化。

(3)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A、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B、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居住十几年,口述成《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元朝时的繁荣。

第15宋元文化(一)-----------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一、活字印刷术

1、发明者:毕昇(北宋时的平民)2、历史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3、优点: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方便、效率高

4、作用(意义):

(1)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多年;

(3)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指南针

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期)

2、指南针【另一名称:罗盘针】的发明:北宋

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

------------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上的主要原因:宋代海外贸易发展扩大的需要

4、指南针的作用:

它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水手之友”。

▲三、火药

1、 发明:唐朝2、广泛应用于军事上:北宋(火箭、火炮、突火枪等)

3、火药的作用:它被称为“为资本主义的到来吹响了号角”,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对欧洲资产阶级打败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1、 黄道婆:

(1)身份:生活在元朝时期的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

(2)历史贡献:

将海南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与内地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在制棉工具(搅车、脚踏三锭纺车)和织造方法上做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并将技术广为传播。

(3)后人对黄道婆的评价:她是“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书P85《材料阅读》要看】

2、元朝新的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地区“衣被海滨,利及数省”

3、 衣被原料的变化:

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元朝】。

五、《梦溪笔谈》(详见书P84《每课一得》)

1、作者:沈括(北宋)

2、历史地位: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例题】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时,往往发现它的主焦点在宋代。”(李约瑟)

(1)这说明了什么?(我国宋代科技成就大,影响深远。)

(2)有哪些史实能证明?【可列举本课任意一项科技成就】

(3)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宋代出现?

原因:A、隋唐以来盛世环境的推动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的促进;

B、宋朝时期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对外交流频繁;

C、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第16宋元文化(二)--------文学和史学的发展

▲一、《资治通鉴》(北宋)

1、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

2、编书的目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教训,以给统治阶级提供借鉴。)

3、历史地位(体裁):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记载的时间范围:战国时期--------五代时期

5、内容:见书P86第3段

【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

名称

成书朝代

作者

体裁

内容范围

记载的共同的时间范围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纪传体

黄帝------汉武帝

战国-------汉武帝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五代

二、宋词

1、词:它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代表性的词人

(1)豪放派

A、北宋:苏轼

①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②经典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指的是周瑜)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上半阙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场景】

遥想公瑾(指的是周瑜)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说的是诸葛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酌江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南宋:辛弃疾

①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②经典词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婉约派:李清照(两宋之交)

①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②经典诗词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1、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1)元杂剧: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宾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关汉卿(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窦娥冤》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2、散曲:书P90第2段

第18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明清时期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一、改革行政机构

▲1、中央:废除宰相制度(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即六部成为了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

【补充说明】明太祖朱元璋是在杀掉宰相胡惟庸之后废除宰相制度的。

【归纳小结】

宰相制度的设立与废除:A、设立:秦朝(秦始皇嬴政)B、废除: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管民政、刑狱、军事。

▲二、设立厂卫制度--------明朝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百姓,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厂卫机构的性质:它是一个特务机构,成为了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主要的厂卫机构:

(1)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2)东厂:明成祖朱棣

三、设立“廷杖制度”:明太祖朱元璋

1、目的: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2、后果:使君臣之间的关系完成成为了主仆关系。

▲四、设立“军机处”:雍正皇帝【清朝】

1、“军机处”的性质:它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

2、“军机处”设立的意义:

它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五、八股取士-----------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

1、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考试内容不同(详见后面比较归纳)

2、考试的内容(范围):“四书”、“五经”(科举考试在此范围内命题,应试者不能自由发挥)

----重点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考试的形式: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称为“八股文”。

4、八股取士的影响(危害)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考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他们考中做官后,大多成为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详见书本P101最后一段小字:反映了清朝知识分子缺乏自信、毫无生气的精神风貌。】

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A、相关材料

①“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材料中指出八股取士的目的是“愚天下之心”。

②“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B、两者的相同点: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影响(危害)相同: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但却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利于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六、制造“文字狱”: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明清时期】

------后果: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的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万马齐喑究可哀”)

第19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

一、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1、倭寇的形成:明朝中期

(1)倭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倭寇出现的原因:明朝中期,海防松弛。

▲2、戚继光抗倭

(1)戚继光的历史地位:他是明朝中期一位杰出的抗倭名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戚继光抗倭

A、经过:1561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他又奉旨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

【特别提醒】与戚继光同时期的福建抗倭名将是俞大猷

B、结果: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C、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①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民心所向;

②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作战方法新式,战斗力强;

③戚继光抗倭得到了其他抗倭的爱国军民的密切配合。

【分析材料】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反映了作者渴望海防安定、为国效劳的志向,体现了作者以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为己任,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德。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时期】------“打响了东方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斗争的第一炮”

1、背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2、郑成功收复台湾

(1)时间:1662

(2)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

A、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C、进一步开发了台湾,促进了民族融合;

D、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也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分析材料】

A、“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说明了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久为贵国(荷兰)所踞,今余(郑成功)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

B、“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这两幅对联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雅克萨反击战【清朝时期:康熙皇帝】

1、 两次雅克萨之战:康熙帝率军打败沙俄军队(1685年、1686年)

-------------“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

▲2、结果: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2)内容: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3)意义: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发展。

第2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一、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

1、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在沙俄的支持下):1690年 乌兰布通战役【康熙皇帝

2、平定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乾隆皇帝

二、设置管理机构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西藏地区

(1)册封喇嘛教首领

A、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顺治皇帝

B、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康熙皇帝

▲(2)设立“驻藏大臣”:1727年(雍正皇帝)

--------------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制定“金瓶掣签”制度:乾隆皇帝【驻藏大臣主持仪式

-------------用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

作用: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2、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乾隆皇帝)

3、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

4、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

三、积极联络少数民族上层感情

1、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2、积极联络少数民族上层感情

(1)多伦会盟:康熙皇帝与蒙古族各部首领举行会盟

▲(2)修建避暑山庄外八庙

A、目的:以联络感情,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

B、作用: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归纳小结】用史实证明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A、台湾地区

①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

②元朝时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台湾地区正式隶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③1662年(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④1684年(清朝):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 1885年(清朝):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B、西藏地区

①唐朝(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加强了汉藏两族联系;

②元朝时期: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了我国的行政区。

③清朝:1727年雍正皇帝时期,设“驻藏大臣”。

C、新疆地区

①西汉时期:设“西域都护”,新疆正式成为了我国的行政区。

②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时期:1762年(乾隆皇帝时期),设“伊犁将军”。

④清朝时期:1884年(光绪皇帝时期),设“新疆行省”。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明清时期】-----故宫和长城

一、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1、北京城

(1)营建新的北京城:明成祖朱棣

(2)性质:新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3)结构组成(由外向里):京城、皇城、宫城【故宫】

▲2、故宫

(1)名称的变化: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即今天故宫博物馆所在地】

(2)故宫的性质(功能):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

(3)建筑特点:

A、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①前三殿(象征政权中心):太和殿【故宫的中心建筑】、中和殿、保和殿

②后三宫(帝后居住的场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B、故宫气魄雄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C、故宫的许多建筑细节都有某种象征意义,突出了传统的儒家理念

(4)故宫的历史地位: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加说明】

A、回答“为什么说故宫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可回答故宫的建筑特点和历史地位。

B、故宫的雄伟庄严,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了故宫的建筑和布局体现了大一统国家的气派,也说明了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长城【明朝时期】

1、修建的目的: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注意和秦朝长城比较】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注意和秦朝长城比较】

3、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明朝不但在战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沿线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

(2)经济上: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有效地保卫着屯田、交通,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3)政治上:长城是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4、长城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对长城充满浓重的情感的原因】:

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分析材料】

材料一:“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

材料二:“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两则材料描述的是“九边”、“塞上”等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老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安、商业繁荣的历史情景。

三、如何认识故宫和长城:

故宫和长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第22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明清时期】

一、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1、明清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一些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明清的科学技术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就如“近代科技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晚霞:集大成的科技巨作)。”

2、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1)《本草纲目》

A、作者:李时珍(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B、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17世纪初,《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

C、性质:《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D、历史地位(评价):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天工开物》

A、作者:宋应星(明朝末年的科学家)

B、内容: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C、性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D、历史地位(评价):它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二、明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时期

1、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2)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

2、明清时期四大古典小说:

(1)《三国演义》(罗贯中)

A、历史地位: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内容概括:展示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各统治集团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的巨幅历史画卷,宣扬“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念和忠义思想,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中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2)《水浒传》(施耐庵)

A、历史地位: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内容概括: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反抗者的英雄形象。

(3)《西游记》(吴承恩)

A、历史地位: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B、内容概括: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塑造了神通广大、敢于反抗的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民众要求挣脱人身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4)《红楼梦》(曹雪芹、高鹗)

A、历史地位: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B、内容概括: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和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体现了伟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23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二)

▲一、郑和下西洋【明朝】

1、成功的条件

(1)客观条件:

A、明朝初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基础;

B、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加上罗盘针的发明和使用,气象测量的进步及航路的勘探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C、郑和的船队组织十分严密;

D、明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海外贸易发达;

E、明朝初期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2)主观条件:

A、郑和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雄无畏的气概;

B、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统治者的支持。

2、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1)时间:1405年---1433年(明朝初期

(2)首次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

(3)目的:A、宣扬国威;B、到西洋“取宝”

(4)航海的次数:七次

(5)出发的地点:刘家港

(6)运用的科技成果:

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7)航海的范围:

航行于太平洋印度洋的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郑和下西洋可能遇到的困难:

(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如海盗、船队内乱等)。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积极影响

A、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B、郑和下西洋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郑和下西洋,给亚非各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天的南洋地区很多地方都以“三宝”命名)

(2)消极影响:

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5、郑和下西洋与泉州的因缘际会:【图《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见书P128】

从图片中可以得到的信息:

A、郑和是钦差总兵;B、郑和是一位太监;C、郑和船队到过泉州;

D、郑和到泉州灵山行香;E、郑和有迷信思想。

【归纳小结】

1、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答:A、郑和远航时间早: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B、船队设备先进: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C、郑和远航规模大: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郑和下西洋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如果每一点2分,只需回答划线部分}

答案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最值得我们纪念。郑和远航时间早、规模大。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二:郑和船队设备先进。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纪念郑和远航,能激发我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奋发图强,赶超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

答案三: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推动中国人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郑和下西洋这种开放意识及其积极作用最值得我们纪念。

答案四: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明朝国力衰弱,这样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我们纪念郑和远航,从中吸取教训。

答案五:郑和的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最值得我们纪念。

▲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

1、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清政府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清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3)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友情提醒】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外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封建制度日渐腐朽落后。

2、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如限定通商口岸、对进口货物的限制、提高关税、抑制进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等)

3、闭关锁国政策反映的清朝统治者的心态:

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4、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影响】:

(1)积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

(2)消极影响: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5、闭关锁国政策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思考、借鉴)

(1)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

(2)搞好经济建设,重视科技,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现民族复兴;

(3)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4)故步自封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第24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明清帝国的彷徨

一、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包括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2、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中国人口接近2亿,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2)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

(3)对外贸易:

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世界市场上一半白银流入中国,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之一

(4)商业: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了商帮

(5)城市规模: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

二、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取向--------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社会方面:

清朝时期,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2、经济方面: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广泛使用白银和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开始孕育出主要运用生产技术和加强管理等手段经营的新型地主。江南地区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思想观念方面:

在以前,士农工商这“四民”中,商人排在最后。到了明朝末期,变成“商贾大于农工”,列在“士”(读书人)之后,位置升到第二。(详见书P134第2段)

【参考P134图《清代民间市井生活画》】

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清朝时期人身依附进一步削弱,人口流动性增大,传统的农耕社会已经发生变化。

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农民战争和起义不断打击;

2、清朝统治者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热衷于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3、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迅速逆转,到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结论:清帝国终于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

【小专题版块】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及重要的历史人物的评价

1、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主要方法【标准】

A、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即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推动社会进步【评价帝王的标准】;

B、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要把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

C、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和全面的观点。

D、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

2、七年级下重要人物的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政治上,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革新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他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法律上,他修订律令,完善法制,在《隋律》的基础上,编纂《唐律疏议》;民族问题上,他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为唐朝盛世到来奠定了基础。

元世祖忽必烈: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了元朝,改变了自五代十国以来北方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他进行的改制,建立起了先进的封建统治制度“行省制度”,推动了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但是,他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行民族压迫和分化政策,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泉州地方史专题

1、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

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

(1)发达的造船业(宋代):在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船,反映宋代泉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

(2)海外贸易的管理:北宋时,泉州设立市舶司;

(3)泉州港的发展:

①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原因:A、宋朝时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B、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C、宋朝时泉州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很发达。

②南宋以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③元朝时期,泉州是世界上两大的港口之一。

(4)外商来泉州:

①宋元时期,来泉州从事贸易的有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几十个国家的商人。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

②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到中国,居住十几年,口述成《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元朝时的繁荣。

2、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晋江市陈埭镇就是一个回族聚居地。

3、著名石拱桥:安平桥[五里桥]:“天下无桥长此桥”洛阳桥[万安桥]

4、宗教遗址

佛教:开元寺

伊斯兰教:泉州清净寺[又名“圣友寺”,在今泉州市区涂门街]、泉州市区灵山圣墓

道教:老君岩摩尼教:草庵

5、著名历史人物

(1)郑成功: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俞大猷:明朝中期,他与戚继光共同抗击倭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9619.html

更多阅读

七年级下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七年级下数学期中试卷质量分析瓯北四中吴晓飞一.基本情况分析全校七年级有两个班,共60人,其中拔尖率为46%,优秀率为84%,及格率为90%,很少存在低分。二.试卷分析本试卷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覆盖了整册书各章节的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上册)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名称 距今 地点 特征 地位 元谋人 170万年 云南元谋 打制石器、火的痕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70-20万年 北京周口 打制石器、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天然火、群居 人类文化遗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

声明:《七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为网友超越梦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