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酒礼概说
中国传统酒礼主要是指人们饮酒之时,向天地神灵及交往对象表现敬意的行为方式和相关程序。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尤以尊天法地,崇敬祖宗、神灵为重。初始,人类生活物质匮乏,曾有着以至清之水敬献天地神灵的习俗,后来,被称作“圣液”的酒替代了水,并尊奉水为“玄酒”,以示不忘根本,从而可见酒与礼结缘之早之深。中国古代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道:“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在农耕技术和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酒只能满足祭礼所需和极少部分上层人群的饮用,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及酿酒技术的提高,酒的饮用逐渐普及,成为上层社会互相交往、传情达意的一种形式,为防止酒祸并确保合理的饮用,人们把饮酒行为也纳入了礼的轨道,并制定了诸多以人伦为中心的内容,用以体现饮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据《礼记》中记载,在西周、春秋时代,“六礼”、“七教”、“八政”之中均包含了详尽的酒礼规则,可以说酒与礼密不可分,“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而且重要的宴请活动,均有歌舞助兴,其席位、献礼、礼器、音乐、乐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如果说文化典籍中所定之礼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那么在士大夫阶层里,酒则被诗化、雅化,体现了推崇超俗拔尘境界、追求温文尔雅风度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虽没有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那么多的酒礼规则,但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都受到“礼”的极大影响。
在传统酒礼中,对后世酒礼的形成有着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三个规则:第一个规则是指讲究时、序、数、令;第二个规则是指讲究献、酢、酬的一献之礼;第三个规则是指讲究拜、祭、啐、卒爵的品酒步骤。
第一个规则的“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婚、丧、祭等重大典礼之时才能饮酒。“序”,指在饮酒时必须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数”,指饮酒要适量,三爵而止。“令”,指在饮酒时必须听从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的号令,不能随心所欲。如有人违犯,酒官有权将其撵出宴会场合。
第二个规则所说的一献之礼来源于周礼礼制,是先秦举行宴饮之时必行的礼节,主要包括了献、酢、酬三大环节。“献”,是指主人向宾客献酒;“酢”,是指宾客回敬主人;“酬”,是指主人先自饮,然后再给宾客斟酒并劝宾客饮用。因为在一献之礼的献、酢、酬三个环节中,均有洗爵的步骤,所以“一献之礼”又称之为“三爵之礼”。
第三个规则所说的拜、祭、啐、卒爵,是指宾客饮酒之时必须遵循的四个仪则和步骤。“拜”,是指向献酒者施礼表达谢意。“祭”,是指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敬神灵。“啐”,是指抿少许酒于口中品尝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卒爵”,即仰杯而尽。当然,如果主人接受宾客敬酒之时不再需要赞美酒的“啐”的环节,而只有拜、祭、卒爵三个步骤。
另外,我国古代饮酒还有以下常见礼则:
跪拜: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
侍饮:指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时,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饮酒时,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旅酬:客人之间相互敬酒
行酒:依次向人敬酒
避席:即起立以示尊重。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
三爵礼:敬酒以三杯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