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儿子曹植,号称“才高八斗”,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于曹操领军在兖州镇压黄巾军的公元192年出生于今济南西南方的鄄城县。直到5岁时才随家迁至许(今河南许昌)。他后来封为平原侯、临淄侯,虽然封国都在齐地,但并未亲到该地。直到曹丕即位的黄初元年(220年)被封为鄄城王,才返到鲁西出生地。4年后又徒封于雍丘,至太和三年(229年)则徒封为东阿王。原来的东阿地跨大清河(今为黄河所夺占)的东西两岸。其黄河以东的东阿领地及治所,今已划入济南市之平阴县(即东阿镇),则曹植当年封土的一半是在今济南的辖区。这就是说,继曹操当过济南相的40余年之后,曹植也来到此地,并在济南地区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他在这里生活了3年光景,至太和六年(232年),他又接到徒封陈王的命令,但当年他就死去,因此,他并未葬于陈,而是埋葬于东阿之鱼山之上。鱼山距今黄河1.5公里,因在黄河之西,现仍属东阿县,其墓至今尚存。(关于曹植墓,争论有多处)
聊城东阿鱼山曹植墓
曹植在东阿写下了一些诗文,他的诗篇如《薤露行》、《泰山梁甫吟》等,明显取调于泰山附近的齐鲁民歌。他的《驱车篇》曾写道:“驱车掸驽马,东到奉高城”(今泰安市),当是在东阿时所作;另外还写下了一些散文作品。同时,他曾考察了东阿国内历代官员遗留的颂德碑铭30余通,认为都是些阿谀吹捧的文字,命令皆毁除之,只有关于会稽虞歆的一篇,他认为不是溢美之词,予以保留。特别是他曾在东阿研究古印度的焚文的音读,对我国文艺史起了重要作用。据文献,佛教在东汉时已传人我国。汉章帝时楚王刘英就曾祭祀过浮屠神(佛陀)。刘英的封地在徐州,与鲁南邻接,东阿一带当有西域僧徒来传播佛教。曹植以其诗人的敏感,听到了不同于汉语的另一语系的语言,以及咒语、梵呗等啭经的音调,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更容易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曹植的这次接触,有助促使汉语诗歌格律的发展。曹植对于外来文化是持积极学习态度的。据载: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遂制啭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这是说曹植曾为佛经呗赞谱曲。他之所以谱曲,据说是受了印度神灵的启示:“(他)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为婆罗门教的三大神之一,亦称大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曹植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于后世。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章)。”(以上据唐人道世编纂《法苑珠林》第四十九卷)说曹植是在鱼山上听到了印度神灵传授的曲调,显然是托词以夸大其神秘性,这是僧侣们的惯技,可以不必争辩。我们认为当时曹植从西域传法的僧侣那里听到梵呗,并从而介绍过来的,这并不排除他在引进对予以加工改造的可能。这就是著名的《鱼山梵》的来历,是我国文艺史上借鉴外国文化的开始。到了北魏以后,学者不仅了解了梵语、西域语,还熟悉了鲜卑语,在多种语言的参照下,使音韵学充分发展,应用到诗歌创作上,导致了梁朝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为唐代律诗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文献不足,曹植在济南地区的文学活动以及与当地人交游和影响,我们不能详知。更遗憾的是,他的侄子—济南王曹楷,虽居济南20多年,其详倩也没有文献可考。
曹操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辉煌的建安文学倡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的籍贯,多是在济南周围,如曲阜的孔融,山阳高平(今邹县西北金乡一带)的王粲,北诲(今寿光一带)的徐干,东平的刘桢等。“七子”之外的文人更有平原的祢衡,济阳(今济南辖县)的吴质,稍晚一些的又有临淄的左思和女诗人左芬等,足见曹氏父子在济南的影响,使之成为魏晋之际文学鼎盛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