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多少人?
姜卫华/文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桥梁、街道等。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神采。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系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5.5厘米(有记载24.8厘米),长525厘米(有记载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百姓清明时节活动的情景,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国美术史上,算得上是一副洋洋大观的现实主义杰作。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550余人(有记载814人),牲畜60余匹(有记载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者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的内容,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过清明节的热闹景象。这幅画的构图宏伟,它把我们带回汴河,如在汴河烟柳中,城郊全是柳树林,这里有许多城里赶来扫墓的人。有官、有民、有男、有女、有骑马的、有坐轿的,有的轿上插着柳枝,这一段是虚写。接着来到城边,有商店、客栈、茶馆。在汴河流到这里九曲回环,画面上留下较多的空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虹桥,画家着力描绘的地方。桥上,各色人物聚集其上,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桥下,大船正要通过虹桥,有举篙的,有抛索的,有吆喝的,好似一场浪过飞舟的激战。
这幅画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五百多人,不是千人一面,有穿长袍的、有穿短袄的、有坐轿的、有抬轿的、有光头和尚,有披发道人、有江湖郎中、有算卜先生、有老板、有顾客、有秀才、有脚夫。人物虽多,无凑数之人,人物虽杂,各具神采。看画如游汴京,展画如见汴河,它的历史文献价值尽在不言中。
这幅画又是运用中国画法“散点透视”的杰作,西洋画的视点固定在一定位置,叫“焦点透视”。这幅画的“视点”是移动的,画家采用俯瞰的构图,如同电影的镜头切换,让我们从城外看到城内,从桥上看到桥下,纵观汴河数十里,一览京城全风貌,仿佛令人在读北宋市民阶层生活的伟大诗篇。
现在见到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不下20余卷,布局格式大体相同,但画得有粗有细,其中,有的有仇英的伪款,有的无款,全都是仇英一派的画风,没有一本是与现存的真本相似的。究竟“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的来源于何处,目前尚不清楚。以至后人赏析《清明上河图》时,出现不同的说法,就不足为怪了。“苏州片”形成明代中期,持续时间很长,至近代尚存。主要依据明代中期兴起的“吴门画派”诸家为蓝本,进行仿造。尤以仇英作品为多,一般为绢本,青绿着色。早期的“苏州片”造假,也有不少进入乾隆内府。迄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宋元名家的工笔画,就有不少是“苏州片”的作品,可见当时的鉴定水平。《清明上河图》鉴别要点:此画尺寸25.5厘米*525厘米。以风俗画的题材和通俗的全景形式,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北宋京城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至于古玩交易市场上,所谓的“名画”大多数是赝品,收藏者切忌上当受骗。
《清明上河图》全图由五色土老先生提供,感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