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说法很少有人去主动怀疑。
在不久前参加某大学的一次论坛上,我听到了有关屈原之死的另外一种说法。说“屈原死于谋杀”,并且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是人所共知的。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对楚王宠妃的暗恋,被政敌在添油加醋之后报告了楚怀王,导致他在政治分歧的名义下遭到放逐。尽管屈原拥有强大的帝王血统(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参看《离骚》)。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其子倾襄王即位,楚国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激烈改组。为了防止屈原与郑袖的暧昧关系卷土重来,其政敌派出了武功高强的杀手,以期彻底消灭这个流亡者的肉体,从而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不妨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时的激烈场景吧:刺客在汨罗江上乘舟追杀,而屈原则乘坐另一舟船夺路而逃。这场惊心动魄的水上角逐以屈原的不幸落网而告终。冷血杀手把他装进麻袋,在捆紧了之后投入江心。
人民目击了这场卑鄙的谋杀。他们渴望说出真相,但却畏惧权势。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场象征的戏剧。这就是现下流行的民俗的起源:在屈原被谋杀的那个日子和那个现场,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他们机智地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激烈的追杀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变。其中,米饭象征着他的肉体,粽叶象征装他的麻袋,粽绳象征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则象征着屈原遭人溺毙的真相。
当天转述这一论点的嘉宾是分众传媒的总裁江南春。他说:“当时听到此说法,我还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这样新鲜但是颇有说服力的【】说法,一下子启迪了我的思维,所谓创新性人才对于事情的看法就不应该拘泥于前人,且应该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有突破性。”
江南春还说,毕业十几年之后,大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淡忘了,唯有这一次讲座,以及屈原的死法成为他无法忘记的记忆,而且时常回味。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在谋杀了屈原之后,政客们伪造了屈原自杀的遗书《怀沙》,并且利用史官四处散布屈原与郑袖不和的谣言。一代文人英豪就此离奇地香消玉殒。
一个朋友这样评价:如果这种说法确实的话,那么屈原之死,真的是太没有价值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因为畸形的爱情——爱上一个有夫之妇,导致一生坎坷最终被追杀致死的结果,这与传说中忧国忧民的屈原相差太远。从这一点来看,屈原也只不过是一个恃才放旷、放荡不羁的风流文人而已。连上司的老婆都要勾引的男人,会是什么好人?古代文人中死得最没有价值的人,就是这个屈原。别说在当时的社会,就是在今天,像屈原这种恃才傲物、风流不羁的文人,也是没有市场的。
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邰筐闻听屈原死亡新说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历史如果这样就太精彩了,这才是一个诗人的死法。”
屈原之死是历史上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