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角的戏剧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这后一种的样儿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成立城里城外最冲得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未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叫“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以告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大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土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打磨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快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泥人张的故事 俗世奇人泥人张的故事
更多阅读
苏七块冯骥才 苏七块原文
最近又重读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再次数点了天津各色空前绝后的人物,这些形形色色的俗世奇人,总是晃动在眼前,特将其中部分内容在网上搜出,以飨博友。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
《俗世奇人•泥人张》导学案 俗世奇人全文
同学们好,周三下午梁恕俭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泥人张》。我提供了9种学习方式,请课代表协调好,每个小组自选两三种方式(不用我提示的方式更好),自问自答或自编自演,创造性地解析文本……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将用来
李小娟《刷子李》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法
《刷子李》文本细读《刷子李》一文塑造了手艺人刷子李的的形象,是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里的一篇文章,读来妙趣横生,“津味”十足。此文被选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选文将原文中带有浓郁“津味”的词语换成了常用词语,使学生更易于理
北京人物(27)奇人奇艺英若诚 俗世奇人的人物
奇人奇艺英若诚2003年12月27日凌晨1:35,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英若诚因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昨天上午,英若诚的至亲好友一些话剧迷、影迷等都赶到医院,老先生生前的一些老哥们儿也抱着病躯来
《俗世奇人》全文二 俗世奇人蔡二少爷
《俗世奇人》之大回大回姓回,人高马大,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叫惯了大回,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大回是能人,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就是鱼钩;一根纳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