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相声老艺人于佑福在津辞世,享年86岁,她的去世,标志着“寿”字辈艺人的集体谢幕。
于佑福(1927——2013年),出身曲艺世家,父亲于福寿,为著名的竹板书老艺人,哥哥于堃江是相声艺人,拜师焦德海(于堃江死后,其妻子改嫁阎笑儒),姐姐于小福,为西河大鼓艺人(现在相声女艺人方伯华就是于小福的女儿,方伯华拜师耿宝林)。在当年,于氏一门曾经组建了“于家班”,以节目文明为自己的特色,在当时的相声市场中独树一帜。于佑福四岁从艺,和许多相声老前辈均有过合作,艺业大进。1953年拜高德明为师,后加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相声队,主要和王家琪合作,留下了几段珍贵的录音资料,“文革”结束后,于佑福加入实验曲艺团,但是由于当时环境和政策对女艺人的影响,未能登台演出,直至2009年2月26日,陈鸣志先生在大金台举办个人专场,特意将于佑福请来,表演了一段竹板书《十不足》(返场数来宝《长征》),2011年9月18日,在谦祥益举办的“原生态相声专场”中,于佑福和南京的相声老艺人张永熙合作表演了《方言误》,这也是她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出了。
于佑福的相声,在内行中得到广泛的赞誉,刘立福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演员中,女演员说相声的,称得上是大将的,只有三位,于佑福、回婉华和刘玉凤。其中于佑福的活最多、最全、最宽、最瓷实。”以刘立福的眼界,能折服于于佑福的相声艺术,足可见于老姑技艺之高,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于佑福所遗留下来的录音资料,均为捧哏的录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她为王家琪捧的《新灯谜》,这段相声虽然是个新节目,但是很全面的反映出于老姑鼎盛时期的艺术功力,在这段相声中,王、于二位的配合相得益彰,于老姑的捧哏,尺寸快、盖口紧、劲头准,是一段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去年10月份,中国大戏院的演出中,有一场是田立禾与夫人张文霞合作的《教学》,主持人宋丹红在报幕的时候,介绍张文霞的时候,特意提到张文霞的捧哏“有一种女相声演员特有的端庄与大方”,其实撇开宣传的作用不提,单从艺术上说,于和张的捧哏,完全是一种“男范”的捧哏,除了性别之外,一切和男捧哏演员没有太大的区别,以于老姑为王家琪捧哏的这几段录音为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其中尺寸的掌握、劲头的拿捏,都和男演员一般无二,这一点是和魏文华不大相同的。在现在留下录音资料的演员里,于、回(婉华)、张三人都属于这种“男范”的代表人物(她们三人里,于的嗓音最为宽厚,功力也最深,回、张二人嗓音窄细一些,但是大体的风格是一致的)。
我有幸在现场看过一次于老姑的演出,那就是2011年原生态专场上她跟张永熙演的《方言误》,当时于老姑年高体弱,又耳背重听,再加上离逗哏的张永熙先生距离比较远,所以很多地方都量不上了,但是这场的亮点还是很多的,于老姑量上的那些字句,每一句听起来看似是随心所欲,但实际却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真功夫,劲头和火候还是一如往昔,第二点,就是她坐在那里的派头极好,这是一般的演员很难企及的,刘立福先生说过:“现在演对脸相声,坐着说,能说得上的,也就只有于老姑、回婉华跟李伯祥这几位了。”现场看于老姑的坐着说相声的派头确实是很值得称道(对脸的相声可坐可站,根据段子的需要而决定),去年国庆节期间,李伯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大双簧》,刘文步的前脸,李伯祥等几个人的后脸,这些后脸演员并排而坐,远远望去,伯祥先生气派之大,气灌满台,是其他人难以项背的(其实李先生身材很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遥想在原生态专场上他演出《山东话》,前面坐念定场诗的坐相之美,可见福老的评论确实不虚。
于佑福先生的一生还是很苦的,在生活上,她的两任丈夫(第一任是马四立,马三立的叔伯兄弟,第二任是来少如,相声老前辈来福如的儿子)都早逝,自己孤孤单单的过了这几十年,在艺术上,虽然出身世家,造诣精湛,但是一身的本领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再加上她辈分高,资历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传人来继承她的艺术(于1953年拜师高德明,虽然在相声行内有高德明降辈之说,但是以于老姑之家世而论,自己的哥哥于堃江是焦德海的徒弟,所以她名正言顺的还是应该算作是“寿”字辈的艺人),唯一有可能继承自己艺术一二的寄子陈鸣智,还先她而去了,细细想来,这些都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不过话又说回来,又有哪一个老艺人真正幸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