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仁爱”思想:“仁”最核心的解释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把最高的道德理想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为仁行动,使受教育者在追求“仁”的道德理想中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小善而成大德。
二、思想品德修养:孔子认为要成为仁人,君子。提出要塑造君子人格,这种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修身准则,也是中国历史上激励志士仁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光辉典范。
三、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即教育的一视同仁,平等原则。在教育内容上,始终把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在教育的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认为“教学相长”。
四、礼乐思想:孔子认为,应该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修养和社会之治。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礼追求 的是秩序,乐追求的是和谐。为达到“仁”这一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对各种不符合礼义的言行做到不听不看不说不做,时时处处严格礼义行事。
五、天命思想:天命观是关于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天,有时指自然地天,有时指宇宙万事万物的主宰。命,有寿命、生命、辞令、使命、命令、命运等意思。孔子承认天命,但不怨天尤人,不听天由命,始终保持积极用世的心态,“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于鬼神,他则“敬而远之”。
六、中庸思想:中,是折中、调和,无过五不及,不偏不倚;庸,是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顺其自然)而不变。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中庸思想的核心是中正,就是做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之道不是折衷主义,,他具有鲜明的原则性。对于貌似中庸的人,孔子认为是“德之贼”。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承认矛盾和差异,强调各种矛盾和谐共处。在人际关系上,强调适可而止,不可则止,不自取其辱。中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孔子自称“无可无不可”,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条件,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