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维特根斯坦传》(瑞·蒙克著)读完了,我之前写过关于此书的一些东西,而现在尽量避开。
大约十年前吧,我似懂非懂地读着李泽厚的美学著作,《美学四讲》没有几页就大段引述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哲学观点,对此,我更是似懂非懂,而这个带有强烈犹太色彩的名字从此在我心底生根。后来读哲学类作品更是经常触及这个名 字,记住了他的一句好记的名言:“凡是能说的,都能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沉默”,还记得的是他的语词观点,似乎他说过所谓的美就是语词问题——我不明白,其实就如他的那句貌似简单的话语,我又能理解多少呢。
借了M的书。《传》是不容易读的,因为它涉及很多逻辑、哲学方面的内容,因而我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它读完,却绝对不能说“消化”。
从前我基本没有读过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东西,读了《传》后,此人不会使我着迷,却足以让我敬佩。他的生活经历极其丰富,早年攻读机械工程,与航空有关,后来改研究数理逻辑(成为罗素的学生),作为志愿兵参加过一战(但他很讨厌战争),做过小学老师,成为大学教授,又在二战期间做医院帮工……他出身名门,却竭力摆脱,放弃大笔遗产。他爱其师,更爱心中的真理。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却竭力指导学生不从事不合适的哲学工作。他生性忧郁孤独,却热情,尊重朋友。他是一个传奇。
读名人的传,我们希望能触及他的高贵灵魂,大赞其伟大之处,然后感慨他之伟大正在于他的伟大。可我们难道不存一些阴暗思想,窥视一点他的隐私?我承认我读人物传记往往对传主的些微小事更感兴趣,尤其关注其缺点、错误、不良习惯等。抱歉,我没有读懂维特根斯坦带有超前性质的哲学观点,却注意了他的私生活,他的同性恋倾向。然而不正是因为这些,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么?!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人为何(如何)让人难忘?即如维特根斯坦,他孤僻,不合群,曲高和寡,有时他让人生畏,可他赢得学界的尊重和赞誉。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他的人格魅力。可这魅力从何而来?一定有正能量。我想该是他的独立,他的勤奋踏实的工作,他不慕名利的淡然态度。又加之,虽然剑桥被维特根斯坦斥之为“腐烂”,但剑桥坚厚的社会基础,宽容开放的人文环境,使得它能接纳一个个另类而有才的青年学子。剑桥这个世界就是学者的世界,维特根斯坦说教授是一个荒唐的工作,我想这种说法应是出于教授受到的某些干预影响了维特根斯坦的独立自主的授课和自我思考。
或如我的文题:“对于不可说的,保持沉默”,厚厚的一本《传》,我概括几个关键词,独立思考,独立人生。其余的不赘述了。
201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