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2013.04.16|星期二

读这本书,是想弄明白为什么以理智、严谨著称的德意志人会为希特勒疯狂;也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凑成一个民族会变得残暴、无赖;当然,还想弄明白,几千年农耕养成的所谓礼仪之邦,那十年浩劫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也许顺便也能弄明白,我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这变幻莫测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乌合之众”……

在作者简介的地方,有本书中的一句话: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坦白地说,上面这一句话我没怎么看懂。我想,这大概就是《乌合之众》想要讲明白的道理吧。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读了@萧秋水 的书评《焉知,我们不是被梦想奴役?》(地址),书评的内容差不多早就忘掉了,只是觉得这本书正好可以解释心中的某些疑惑,验证某些想法。

在拿到《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前,也许是受了@萧秋水写的书评的影响,认为这本书分析的是当今社会,而作者勒庞也是个现代的学者,但拿到书以后才发现,成书时间竟是19世纪末,一八九几年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清朝,留着大辫子读四书五经的时代。

2013.04.20|星期六

这都4天了,竟然连序言都还没有看完,还没有看到正文的部分。在读之前,认为这是一本比较通俗易懂的类似科普的读物(受了谁的误解了?),但是读了几页中译者序以后,发现有许多概念是看不懂的,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比如说在中译者序的第24页,译者在总结勒庞的思想来源时这样写道:“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种族主义和对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留恋外,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愈演愈烈的反理性主义思潮,对他的思想影响也是清晰可辨的。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使他转向浪漫主义,反而强化了他的传统主义立场。

196·《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种族主义”这个词儿才大概能懂,但是什么是“英国的保守主义”,而什么又是“反理性主义”、“传统主义”呢!短短的几句话,出现了5个不同的“主义”,只看的我是云里雾里,基本上和看天书无二。

虽然说只是读了中译者序,但是也大体了解了勒庞这本书的大意和主旨观点。甚至有意无意开始使用《乌合之众》中的观点分析身边的人和事情。发现,平时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都蕴含着某些原理,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发生和发展的,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受着某些规律的制约。都说“历史的车轮“,确实是这样子,历史在不断的重复着,就是因为这些原理的存在。

我相信,读了这本书,可以使我更理智一些,也更能看明白一些事。有时候,能够看明白一般人看不明白的东西,也是一种财富。也许不能独善其身,但是从内心里,起码是明白了。

2013.04.21|星期日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整个中国时隔5年后再一次在大震面前被动员起来,各种信息、观点、论调充斥在微博上,虽然仅仅是看了这本书的一个序言(中译者序)和对这本书的分析(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但也开始试着用勒庞的观点看待这些信息。试着跳出“群众”这个群体,尝试冷静、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够看明白一些事情。

勒庞当然不能预见到广播电视这类影响巨大的新大众媒体(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先知),不过他确实注意到了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 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P26)这一句话大概能说明在这个“社会运动”里面,确实存在着“消费道德”的事情发生,有些人确实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群众的声音把控在自己的手里面。也有些人,凭借着“道德制高点”,干着捞取名誉、声誉,甚至地位、金钱的勾当。

也许,这个时候,沉默才是正确的选择。

2013.04.23|星期二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乌合之众》中译本的序言长达56页(26页是《中译者序》,30页是《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才看完。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读这本书上面,而主要原因正如我在4月20日的笔记中提到的,序言中讲了太多的概念,晦涩难懂,需要一字一顿的去理解。有些句子甚至要读上好几遍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读如此之多的序言对我的影响是明显的,开始读勒庞的正文的时候,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读。这是因为序言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列举勒庞观点的错误和论证的不足,似乎是译者怕读者被勒庞误读,还把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冒顿写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放在序言和正文之间,以期能够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客观的勒庞的形象。

今天一个同事说她也在看《乌合之众》(但是她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对看电子书没有多少兴趣,觉得看电子书不是真正的看书),然后我只问了她一句话:你。看。的。懂。吗!

她嘿嘿一笑。我说:反正我看不懂。

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给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人看的书,读者至少应该是半专业的。这本书的序言(中译者序)写的就特别专业,行文中有太多的心理学(或者其他社会学)的概念,对于对这些概念不熟悉的人来说,看懂十分困难。好在书的正文勒庞没有用那么多的晦涩的概念,还是比较容易懂的。

2013.05.06|星期一(凌晨)

进展十分缓慢。一个原因是近来工作上比较忙,需要带着一帮兄弟处理比较麻烦的项目,没有多少精力看书;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有一定的深度,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读起这本书来有不小的难度。很多时候,一段话读过一遍去以后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还得重读一遍,甚至好几遍。而且,看完一页以后,因为信息量太大,总是没有兴趣翻开下一页再看。如此一来,再翻开书的时候,容易断开思路,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大部分也消失了,还得往前翻一翻。

在微博中摘抄了本书的一句话: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的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他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乌合之众#P14

还有更重要的一句,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没有摘抄:构成这个群体(心理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感情、思想和相位颇为不同。

然后,看到@王峰ajax评论一条微博(地址)中说到:国人一旦出国,近的香港远的欧美,个个遵章守纪,五讲四美。可是返回国内,就又随了大流。说明习性是可以变化的,大环境同样重要。从善,也有头羊效应。

我认为,这大概可以用上面那一段话来解释国人这一现象,与中国的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3.05.06|星期一

终于结束了第1章《群体的一般特征》,是在等公交的间隙看完的。勒庞在这一章里主要在说明一个观点: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一直支配的玩偶。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人多势众”,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了;二是传染的现象;三是暗示。

2013.05.20|星期一

已经有近半个月没有写读书笔记了,其实并不是没有进展,只是进展太慢,到目前为止才看到了106页。在开始的时候太多概念导致理解力跟不上去,现在主要是因为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看这本书——大部分的进展是在下班等公交车的时候看的。上个周末去了趟回龙观,所以路上有大把的时间看书,才算是看了一大截。

在P64页,勒庞谈到了“传统”这个概念,他写道:自有人类以来,它(传统)便一直有着两大关切,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二是当有益的成果已变得破败不堪时,人类社会便努力摧毁这种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困难在于如何在稳定与求变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再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

中国的传统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但是在现在的观点看来,这也是阻碍中国发展东西。有些人喜欢他们,有些人却极度憎恶。毛曾经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现在看来,我们取到的似乎都是糟粕,而精华被周围的几个曾经的附属国取去了。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世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何其沉重,但是糟粕的东西为什么还是在社会中像恶性肿瘤一样滋生难以消灭?

写于2013年4月至5月

改于2013年6月5日

发于2013年6月5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101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 甘地自传

原文地址:《甘地自传》读书笔记 莫作者:hui_ting1979一个人如果想要改造别人,就不应该同时和被改造者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朋友是相互影响的,在友谊中是不会有轻易改造任何一方的机会的。我以为一切排他性的亲密友情都应当避免,因为人容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小报

《最后一头战象》读书笔记 在我们学完《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后,我找来沈石溪作家的同名小说《最后一头战象》,进行了阅读,感觉很有意思。这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象,第二部分写的是猪,在这部分里,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野猪跳板

声明:《196·《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为网友超越自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