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个老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后的感言 知青上山下乡诗朗诵

从《并不遥远的年代》中摘录

1),“坎坷的人生和曲折的人生道路,磨练了我的意志,也练就了我坚强不屈的性格。从不怨天尤人,因为我相信党和政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退休教师,凡夫俗子,无所作为。但我坚信:若干年的历史组成立我们生命的全部,若干部严肃而庄重的个人史,将汇集成整个时代的璀璨!蓦然回首,岁月成金。”

——蔡某云,1949年生,1970年下乡,学干农活,当过建桥民工,学过样板戏,干过宣传队,当过展览馆讲解员,1979年,在下乡9年后,胃出血‘三个加’,因病回城。现是中学退休教师。

2),“当地乡亲淳朴善良不把知青当外人看,倒也平平和和的,没有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里面知青在北大荒刻骨铭心的遭遇。因为有上山下乡的经历,我回城后分配工作,不久又下岗了,却没有怨言。临近晚年,我自己开了一家日杂百货店,当起小老板。如今儿子参加工作,我同也是山上下乡的妻子一起,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陈某民,1952年生,1969年下乡,回城分配工作、下岗、自己开店。

3),“下乡8年,我独自去空手回,没有任何身外之物。但这8年,却为我以后的生活工作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做人的准则。回城20年里,尽管登过泰山,领略过黄山,到过香港维多利亚港,日月潭,大峡谷,但总觉得带有青草味的山村小路,走起来特别舒坦。每年多一定想办法抽时间回去看看小山村那熟悉的土屋,朴实的乡亲。每次踏上这片热土就没法不被浓重的历史氛围所包裹,所感染。……尽可能奉献一点微薄之力。乡村那条小溪始终在心中流淌着,乡亲们曾经给过的爱护始终难于忘怀,……我已经两年没有回去了,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依然那样使我迷恋、令我牵挂。队长的老母亲,今年该有80多岁了吧,我默默地祝福她老人家身体硬朗,留坑山上的柑橘挂果如何?村里哪家的后生考上大学、中专?”

——陈某洲,1953年生,1969年下乡,1977年招干当干事,现为人大副主任,副厅级。

4),“知青生活是锻炼人的。在艰苦知青生活的磨练下,我们慢慢成熟起来。进过繁重体力劳动的洗礼,我们深深懂得了:稻、麦、果、疏的收成凝聚了许多人辛勤劳动的汗水,粒粒皆辛苦,一定要珍惜劳动果实;经过与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同甘共苦,我们看到农民身上艰苦朴素和纯真厚道的亮点,大大陶冶了知青的情操;我们深切体验了农村、农业、农民的贫穷困苦,萌发改变这种面貌的意识。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这种艰苦却磨练了我们更加顽强的人生意志,教会了我们深刻理解“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培养了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品格。”

——李某帮,1948年生,1969年下乡,1978年上大学,1982年分配市统计局工作,1996任局长,正处级。

5),“整整6年的青春岁月,风风雨雨,激情燃烧,苦闷旁徨,酸甜苦辣,汇成一支难忘的歌。……现在说起这些,孩子们像听天方夜谭,年轻人也许不可想象。但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黄某发,1952年生,1969年下乡,1975年任民办老师,后转公办,读师专,留校、调动,今任副处级组织员。

6),“上山下乡,是我人生旅途的一段歌。如涓涓细流,轻柔流淌于心田,似缕缕蚕丝,久久萦绕于心间,任凭岁月的风雨剥蚀,那遥远的记忆,如大海永远不消失的波涛,总唤起我对下乡往事、对山乡村民及一草一木的惦记。曾记否,韶华易逝,记忆难泯。”劳动千般苦,思家点点愁”虽然领略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清苦寂寥,但也磨练了坚忍不拔的耐力和淡定从容的意念。山民淳朴,视我们为尊贵的客人,手把手的教农活,劳动时的帮助,生活上的关心,知青们被山民们的质朴关爱、犹如春风拂面的殷殷情所感动,这种真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我今后工作中为人的准则与人格力量的精神基础。绵绵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村民对知青的好,点点滴滴在心头,把我们这些知青当做他们的儿女,我们也将村民当做亲人。我每年几乎都回我的第二故乡知青点去走走看看,知青生活培养我做人做事坦荡真诚的品格、磨练了人生意志,一生弥足珍贵,感谢“广阔天地”为我提供了成长、成熟的土壤与平台体验了人生,使我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历挫折而不沉沦,经磨难而能奋起。知青们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知青生活,宛如人生一段歌。”

——王某芳,1953年生,1969年下乡,1976年大学毕业,1987年任市妇联副主席,2001年至今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处级。她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评论、诗歌、通讯、小说、文学报告等。

7),“经过两年多的劳动锻炼,知青点的知青符合推荐上大学的条件,1975年,60多个知青,上级给了4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农场党支部决定采用投票产生,通知开会,会议内容没有讲明,100多名知青和农场场员当场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我是4个中的一个,心情格外激动,当时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李某明,1953年生,1973年下乡,1975年大专学习,1978年中学任教,1985年省委党校学习,1987年任科员,现在任市社科联副主席,副处级。

8),“从‘文革’到下乡,尽管我家遭受很多歧视,但我从没有怀疑过共产党和毛主席,那信仰的虔诚,就像土楼一样牢固。有一次生产队开会,公社党委副书记兼武装部长亲自来主持,宣布我为对政治夜校教师,满脸笑容对社员们说‘以后大家要叫吴某明同志吴老师,请大家鼓掌’。白天学大寨,晚上办政治夜校,学什么?学文化,学农业科技,学技术,学毛主席著作和时事政治。100多人的生产队有两间教室,因为队的中间隔条 河,所以两边各有一间教室。虽然我在招工招生问题上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从来没有遭到贫下中农的任何歧视。这几年我们兄弟姐妹经常回村民组看望乡亲们。正是:沧海桑田,岁月流金,方显人间真情!”

——吴某明,1951年生,1969年下乡,1978年调公社文化站工作,1980年回城工作,1993年移民美国。今年来以“大地”为笔名在各报刊发表文章,著有长篇回记录和小说问世。

9),“说来真幸运,这是加入全国近3000万知青大军的最后一批,偏偏让我赶上了,这一天曾经让我激动不已。……校园里贴满了用大红纸书写的决心书,豪情壮志处处了可见。…..欢送大会推我上台表态……两侧有干部送行,中小学生的腰鼓队、花束队,沿街边舞边跳,边喊边叫,热烈欢送着。此时心中泛起的激动劲要比刚才在台上表态还强烈。上车后,车站里还是人山人海,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在车旁挥手相送,就连车站的员工和商店的售货员也都加入送别的行列,我再次激动,情不自禁地手持胸花,探出车外,向人群挥别……。”

——周某峰,1958年生,1976年下乡,1978年调平和第二糖厂当工人,历经转折,现为市委编办主任,正处级。

10),“大学毕业后,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人民的培养,我读大学,不仅不用交学费,而且每月还有20多元助学金,够吃饭,还有剩支持家人,感谢老师无私教诲……我要尽力回馈社会”

——傅某仪,1947年生66届高中毕业,1969年下乡,1978年上大学,官至副厅。

11),“那是一个实际并不遥远,但似乎已很遥远的年代。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往事,在此时此刻,一幕幕,竟是如此清晰的重映在我们的眼帘——当年我们年轻朝气蓬勃……,当年我们……,当年我们……,当年我们——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多数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贡献了青春和力量。时间飞逝,到1977年慢慢全部走光。1993年4月下乡19周年,2003年4月下乡20周年的纪念日子,昔日的场友们两次相聚在一起叙旧,有出国留学读博士的、有任厅级、处级、科级等各级领导干部的,有在企业工作的,有中小企业关停自谋职业的,也有退休在家的。回眸34年前知青农场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心情愉快,上山下乡——是时代的要求,是形势的需要,使我们这一代人得以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磨练成长。”

——蔡某娜,1955年生,1973年下乡,1978年在县妇联工作,当过副县长、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县妇联主席。

12),“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多谈忘了,唯有上山下乡那段大大小小的经历都历历在目。通过上山下乡的历练,我骨头坚硬了,思想成熟了,知识面更宽阔了。没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就没有我今天事业的顺利。官坡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是一个有苦有乐终生难忘的地方,一个离开了又老想回来看看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乡。大队的知青们最后全部调出,各奔前程,相遇时聊起当年的经历总是说不完谈不尽,像真正的战士打仗的经历一样,都认为那是人生一段最有意义、最不平淡、最有回忆、最值展示的经历。”

——张弓,1947年生,1969年下乡,第一年挣一部自行车;所学的文化知识有用武之地,机电技术、宣传栏、标语、读文件社论、小学代课,碾米、抽水;苦干受到表扬,经常改善伙食;白天干活,晚上当义务文艺宣传队的队员;入乡随俗和农民一起过节,为知青盖自行车修理房偷砍其他公社的松木;建设水库开山炸石,苦干加巧干,方法得到表扬和推广。后来自己经商,现任某中美合资企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某厂厂长,花卉盆景协会会长。

13),“时光如白驹过隙,33年过去了。当我们现在有机会有机会坐在一起的时候,谈起往事均不胜唏嘘,大家都有许多感想。当年,我们劳了筋骨、苦了心志、饿了体肤。天虽无降大任于我们,但我们确实受益不浅。我们的体质得到了锻炼,我们的意志得到锤炼。我们懂得珍惜,我们学会宽容。我们重视淳朴的友情,我们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我们很多人具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格。‘上山下乡’这人生的一段经历,我们终生受用。”

——黄某雄,1957年生,1975年下乡,1978年考入师范。现任教务处主任,高级教师。

14),“33年前的知青生活,是苦,是泪,是锤炼,是炼狱,是一只五味瓮……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是说不清的。知青是一种痛苦,知青是一种精神,知青是一种财富……1978年临别农村时,我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野草》,现在的我,可能写不出这样的诗了。”

——沈某添,1975年下乡,学习务农、自己养猪、组织文艺宣传队、组织赛诗会。1978年考入师院。当过教师,宣传干部,记者,编辑。现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其它书法、动画、戏剧美术、文联、科教文卫专家组成员等。

15),“我们在一起宣传毛泽东思想。上世纪70年代,在东泗山乡活跃着一支以下乡知青为主体组建的文艺宣传队——清泉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年宣传队的队员们满怀激情,驰骋在山乡的舞台上,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着一曲激越回荡的知青之歌。回忆起当年宣传队生活的点点滴滴,总会让人心潮澎湃,难于平息……。”

——何某人,1946年生,1969年下乡,1978年考入师院,1980年后在多所中学任教,2006年退休。

16),“悠悠往事知青梦,华安绵治知青——这个为闽南知青所耳熟能详的、短暂的、闽南最大的、知青的“先进典型”集体。她“先进”以后的浮沉就鲜为人知了。但该知青集体的每位知青,无论他(她)们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都是他(她)们会永远眷恋和珍惜的生活体验,甚或图腾、精神财富。在绵治知青兴旺时期:一是集体自觉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理论。读书,写眉批、记笔记,搞“调查访问”,模仿《湘江评论》创办油印小刊物《中华儿女》;二是绵治十几个生产队由知青担任副队长;三是经受住强体力的农村劳动的考验。四是多次参加扑山火体现了知青集体的战斗力;五是救死扶伤为村民做好事;六是搞了些最后证明失败的空想实验,作了些有益理论探讨。在绵治知青离开农村后,奋进精神不息,有传奇经历的知青不在少数,很多人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学术界中有作为的人才。”

些个老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后的感言 知青上山下乡诗朗诵

——蔡某成,1948年生,1969年下乡,1980年师院毕业,在中学任教、省社科院工作、任过秘书长、副研究员、大学教授。

17),“难忘的第二故乡,一、对‘方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的深切体会;二、学‘毛著’,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参加扑灭山林火灾,经受烈火考验。”

——张某洲,1951年生,1969年全家下乡,1972年参加创办工厂,任过车间政工、支委、工会主席、检验科长,1984年转干学习,经济师,内退,改做寿险营销工作。

18),“回望高考,三十年过去了,悲欢离合,往事成堆,交叉重叠,搅得人心碎。我曾经反复问自己:以家庭破碎为代价,换取后半生的命运改变,是否真的合算?……我从小不信命,至今依然不求签问卦。范文澜先生以为‘无可奈何谓之命’,我现在是渐渐地能理解它的含义了。”

——吴某文,1947年生,1964年下乡,1977年考上龙溪师范,同是知青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在他读书期间病死,成为人生的遗憾,毕业后任教师高级讲师。

19),“灯下读书,以歌为伴。光阴荏苒,一晃32年过去了,许多精力逐渐淡忘模糊,但有一些往事烙印脑海,记忆犹新,尤其是夏夜读书,阳台放歌一幕幕生动情景,更是值得反复咀嚼,珍藏回味。”

——唐某河,1975年下乡,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现为诗歌、作协会员,县作协主席。

20),“1976年中秋……我们便煮了一大锅的芋头,加上糖,权当月饼,。当地的芋头很好吃,做出来的糖芋头,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道佳肴。十来个人便在晒谷场上,早早摆好桌椅,烧好开水,泡上茶,畅心赏月,也算是知青时期过得非常开心的一个夜晚。”

——郑某鸿,1953年生,1966年小学毕业,1969年下乡,1976年回城,当过工人,供销员、个体户。喜欢文学,写的小说入选《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

21),“下乡那年20岁,1999年9月间,一中老三届知青重聚一中校园,此时我们已届知天命之年,心有所触,留下一诗:“同窗揖别走他乡,空锁书斋务稻粱,天命初知重聚首,长相执手话儿郎。”

——吴某荣,1949年生,1969年下乡,1980年修读广播电视大学汉语专业,当过公社社员、文宣队员、图书发行员,而后在市文明办工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1191.html

更多阅读

四十七军的影响 重生七八十年代军嫂文

四十七军的影响:四十七军中有三五九旅系统与一野有联系,是彭德怀平江起义部队发展的红六军团,参加过解放大西南与二野有联系,而且师长赖传珠曾是新四军参谋长与三野也有些联系,算是四野中与其他几大主力都有些历史渊源的部队。四十七军的

四十而不惑,该明白了什么? 四十而不惑的而的意思

2012-11-25 20:24:59|分类: 人生感悟 |标签:四十以后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生命如歌功名财富 |字号订阅“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

黑龙江省勃利种马场 下乡37周年 知青下乡四十周年感言

万千书库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纪实文学 武侠小说 玄幻小说 世界名著 主题阅读 美文阅读中外名家 侦探小说 科普作品 名家绘画 四大名著 百家讲坛 成功励志 教育书库 科幻世界快速搜房网http://hao.360.cn/fangchanjiaju.html黑龙江老

《泡上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 泡40岁女人必杀技

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泡上一个四十五岁的女人》   作者: 怡红公子vip   分类: 情感   [连载中]第1节第4节第7节第2节第5节第8节第3节第6节第9节

声明:《些个老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后的感言 知青上山下乡诗朗诵》为网友荒唐的记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