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是什么样的
最近,西安市钟楼博物馆和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在西安钟楼举办《奉天承运--明清圣旨臻品展》。展出的皇帝圣旨有36道圣旨及皇室用具等,其中的圣旨以明清圣旨为主,其中最早的是明朝正统七年六月二十五日(1442年)颁发的圣旨,还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宣统等各时期的圣旨。
圣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布告臣民、委任官吏、册封宗室、表彰功德、告谕外邦的一种专用的文书形式,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其内容和制式正是封建历史王朝至高无上权力与意志的最直接的载体和象征。最初,皇帝下达的命令不叫圣旨,有称“命”、有称“令”、有称“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们才通称帝令为“圣旨”。在书写上,有的是皇帝亲笔书写,有的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大学士为皇帝代笔,而且文字严谨,几乎达到无可增删的程度,其内容 大多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圣旨的用料在朝代盛世时用料考究,色彩绚丽,光彩夺目的锦缎,而朝代经济衰落时期就以粗糙布料代替。圣旨上的字有红色、黑色、绿色、蓝色等多种颜色。据介绍,明清时期的圣旨,一般一至五品的官员用诰命授予;五品以下则用敕命授予;五品以上的官员所得到的圣旨,其色彩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等,即由三彩、五彩、七彩綾分段织成。而五品以下的官员所接到的圣旨,一般是白绫所做。明朝的圣旨一般宽31.5至33厘米,长2米至5米不等,两端制轴,轴连包首,包首连主体,两轴对卷存放。
在现代的古装戏剧中,无论明清还是汉唐,在宣读圣旨时大多是由太监宣读,而且开头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从这次展出的圣旨中,大多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其中“奉”字放在第一行,“天承运”则放在第二行顶格,“皇帝制曰”放在第三行。
据解说员介绍,圣旨在措辞方面会因具体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辞,其“制曰、诏曰、敕曰”因用于不同场合而采用不同措辞,其中“诏曰”是昭告天下;而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敕曰”则是告诫的意思,如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警告你不要恃宠而骄。
有时将圣旨内容刻在牌匾上,叫“圣旨匾”用来展示。清朝的圣旨除用汉字书写外,还用满文同时书写,放在汉文之后。
因展品放在玻璃柜子里,有灯光照明,有的不好拍照,只拍了部分圣旨。
文中内容系根据有关资料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