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转载



[转] 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 李雅轩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我以为,这种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处无穷,我不以为它大松大软了就不能敌抗对方之来手.

找上下相随,是初步之练法。找轻灵绵软,是中乘之功夫。找虚无所有,才是最后的研究。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太极拳在前清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余以为这个名称很有道理。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每练功夫,要细细的体会功夫中的精微奥妙。这种精微奥妙,是在思想之内心而不在手势之外面,所乙太极拳的功夫,只靠操练还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须缓慢,必须稳静,如不缓慢稳静,就悟不出去,悟不进去,就找不着太极拳的味道。学者须特别注意。

 澄甫先师每作推手发劲时,只见其眼神一看,对方便觉惊心动魄,有顷刻生死之感,此乃体态与精神合一,能在极短之时,将全身之力量集中而发,能起在突然之间,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御,亦无从抵御故耳。平时练功所以稳静缓慢者,正为蓄养此精气神,即内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练时太快,非但不能蓄神养气,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故发劲不充实,气势亦不惊人。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我过去练功夫的经验,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它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他不对,而是要看他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子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将身体松不纯粹了。如这样又刚又柔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日子久了,会将身体练成为一种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间也起了一种僵肉的”胚胎”,有了这种“胚胎”,就一辈子去不掉了。有了这种情形,他的神经感应也必然非常迟钝。练大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预备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的虚灵为第一要着。
  
  练拳应本王宗岳拳论用功,又要本着我教你们的情形去思悟,就不会走错了路,如心下时常思想些他们的功夫,违背太极拳的原理,那与功夫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要联络些有真太极拳功夫的人为友,互相切磋,对提高功夫很有益处,否则是不会进步的。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义有二:其一是太极拳在练时是用神用意,于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称为神拳;其二是大极拳在对手时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有时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早先,杨禄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一般学术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以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用这种筋骨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练些其他的功夫,那势必将身体弄成混浊僵肉的劲道,那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亦如学习马列主义差不多,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不注意就会变成太极拳的修正主义,此不可不慎也极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击上的作用,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练他门的功夫,难免艺多了不精。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极拳老师传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学习,尤须是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有练太极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须专门研究太极拳的道理,如兼练些杂门的东西那就练不好了。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练体以固精,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这是太极拳的四步功夫。学者宜本此方向细细体会,才能练到妙处。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皆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乙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这种强制着身体不动,表面上是稳静,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静的。如果这样,就不是真静,不是真静,就不能养大脑中枢神经,也就出不来特殊的灵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

  在动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腰脊率领,牵动四肢,绵绵软软,松松沉沉,势如行云流水,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不是四肢局部之动,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坚持日日按时练功,不要间断,以后就会有显著的进步。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作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太极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软活柔动还是不够的,需要在这些软活柔动中作到均匀有沉着的心劲和雄伟的气势才够味。以上这情况,是要在练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础之后,再经老师详细的口传面授,说些比喻,作些示范,形容其气势,慢慢地悟会才会有的,而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了事的,也非笔墨所能描绘。这种雄伟的气势及沉拳的心劲,是在身势气魄之内含而不露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以上这些情况,要有真的太极拳传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鉴别出来的,如哪些毛手毛脚的太极拳家,是看不出来的。如他们看了,反以为是不好,或出些反对的言语,如说什么太慢了,或说架子太大了,或说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说,凡是对某一项学识设有研究的人,就会发言不当。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松软沉稳的形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凡是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一、信仰师承——临摹老师打拳的精神味道。

二、层次分明——各级劲道及推手散手不同。

三、大松大软——将笨力拙力一点一点松净。

四、虚灵无为——追求无为无不为感应之道。

你可每练时,心里想着吾从前教你的情形,默想吾打拳的精神味道。当大有意义。

 你要想要如何才有虚灵顶劲?如何身势动态若长江大河滔滔不断?如何含神养气、使心意沉着?如何有松沉软弹的力量?如何反听观内?如何养心养气?如何使周身一体,四肢百骸各得其位,各得其所,顶天立地,舒舒适适立于天地之间?又如何若有为、若无作?如何才算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如何为有所为?有所为,则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不均不匀;无所为,则气势均匀、普照全身。

 如何利用气之呼吸,使动作开合收放?如何利用动作开合收放,使气之吐纳,沉到丹田深处?如何才能使身心泰然,口中生出甜液来?如何使体态自若,修心养性,以达到却病延年健身之目的?

 以上这些道理,要多多思悟。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话,非是故意深玄其说耳。

 无论如何,太极拳当是往健康身体、疗养疾病这一方面发展;在技击这一方面,应是在技术巧妙,以柔克刚一方面发展。因为太极拳是疗养疾病的体育,也是拳术。如只在疗养疾病这一方面作想,而不钻研它的技击方面的作用,那就名不符实,无武术之可言,脱离了根本了。

 我们所说的这种技击的研究,是为了引起广大群众的爱好和练习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好勇斗狠。关于这点,大家要知道才对。

 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是气功。要松,要静,要稳。如多动、妄动,就必然影响静的功夫。所以万不可图添花样,这是那些改造拳家所不明白的。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有说“右重右渺”的,它的意思是一样。譬如推手,搭上手时,我的左边感觉的压力大了,就放虚了,叫他压不着实地;又如我右边感觉对方来的力大了,我就将右边放的渺无所有,也叫他摸不着实地。这和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是一样的道理。假如他来劲重了,我要以劲架着他,那就顶了,万万要不得。

 扔劲与冷劲的区别:扔劲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的意思。练枪的手法常用扔;练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多,只有野马分鬃和按劲。将对方拿着、再将他掷出、扔出,也叫扔劲。至于冷劲,则来得特殊的快,能使对方冷不防,就已经打上了,这就谓之冷劲。也就是劲起于陡然之间,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会发此种劲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转几手,就不足以敌高手也。

 在练拳时有口水,才证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
太极拳用法,应是在推手或打斗之动作中随机应变,顺势而用。不宜以主观的手法强干。否则就变化不灵,在动作中作不出神舒体泰的味道来,其姿势态度,也就不够俊美。

 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做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

 练功夫似乎有缘分,而不是谁想练,谁就练得好,如无缘分,虽碰见好的老师,而不知好,也要错过机会。如遇见杂门外道的老师,本来不好,但他反而以为很好。有的有老师,信仰不坚,半途而废了。或是东看西想,添了些旁门左道的东西,将功夫弄错了。有的是没有机会和老师在一起,自己随便练,将太极拳味道练跑了。有的是基础不稳就分手了。如以上这些情形,怎能把功夫练好呢?

 练拳,意气要沉下去,臀部收进垂直座正了,胯部以下,往下沉着,胯部以上,是往上拔着,肩垂肘坠,不要丢掉了拳意,就是眼神、思想、毛发、皮肤,也无一处不挂拳意。不是瞪着眼睛看哪一部分,而是藏而不露、神意内含的意思,所谓观内反听是也。

两腿如车箱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船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因水涛之动而动。我这样说,你们当可明白了吧?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这种弹力功夫来。

 两臂要松掤,不是硬掤,如秤杆之挑着秤锤然,要有灵机感觉,听得出极小的轻重感应来。此所谓立如平准,所谓蝇虫不能落也。

 以意导气,是意与气打成两橛,有主从先后之别。以心行气,则心与气浑融一致。严格说来,心、气、身三者俱是浑为一体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静非死静,身如天平,谓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动非妄动,神光周烛,气充全身,如长江大河,滔滔不断,而又从容安闲,动中仍寓静意。

                        (摘自1963年11月18日信)

  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细匀深长,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放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亦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至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

  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开反气息吸入,合反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即一开势呼起吸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

太极拳是个无为无不为的东西,以无为应万变。如有为,则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矣。太极拳是灵珑透体,只轻轻妙妙的一沾,就察觉了对方的来意、方向、劲道和作用,无所不知。所以有玲珑透体的虚无感觉,就可以虚灵应万变,这种变,不只是十三手、十三势,是千万手,千万势不止也。全看对方之来意来劲之情形如何也。此种变化之多,如五味之不可尽尝,如五色之不可尽观,如五音之不可尽听。它岂是只有一手之揉扭劲捉着、压着,抢上手、争主动,两劲相抵,就可以了事哉!

 吾们练拳,应本老论(指太极拳论),行动心解,塌肩垂肘,顶头拔背,绷开了,沉下气去,稳稳静静地松开劲去练,决不会错。
  我练功夫时,为了审身上的劲道,有时也停顿,不如此,不能体会出身上的劲道、重心来。重心劲道如保证审察得清楚,自然是不停的好。如是劲断意不断地停,也算不错。

含胸拔背这句话,老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老师学太极拳。陈著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把老论上的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胸拔背。以后练太极拳的人,以为这句话与太极拳也无妨碍,作书的也将这话沿用了,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诉你们,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地强调,如强调了,就脱离了自然。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着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规矩。

 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干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

 练功夫,本有神似、形似之别,如过去杨家几辈人练拳的外形都不大一样,这是各人个性不同,随性情发展,不必强求外形一样。但功夫有基础,他们的神气、用劲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发劲上都很好,这谓之神似。有的人是求外表一样,但神气上不对,故打不出人去。此谓之形似。

 太极拳功夫,是稳静松软中,求轻灵虚无。其他拳术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于此也。

 并不是说刚柔相济不对,而是要看他是怎样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一无所有,要重则可以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用的意思。而他们之刚柔相济,多是说的他们的身体又刚又柔,是刚柔合组的一种僵劲。
练太极拳全凭神经感应灵敏,如灵机性少了,那太极拳还练什么?灵机是出于神经,神经的灵敏是人身上之至宝。所以太极拳练法,在未出势之前的预备式,就先要松身心,静思想,以养神经上之虚灵为第一要着。

 有些人练了其他家拳的功夫,后又练太极拳,多年不大进步,这就是他将身上宝贵的神经灵敏给练死了。所以我劝你们也不要兼练他家的功夫。有的人以为多练几种拳,会的多,总会有好处。其实,这是错误的思想。

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
 在过去把太极拳称为神拳,意思有二:

 其一,练太极拳时是用神;其二,在对手时,太极拳变化神奇,冷快绝伦,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只要神气一动,对方就惊心动魄,不知所措。所以称之为神拳。当年杨露禅称神拳杨无敌,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的拳术家,多是在筋骨肌肉上练些刚柔伸缩的动作。而不是以神气以意为主。如练太极拳,只是这种筋骨肌肉伸缩动作为主,那功夫就练不好。如定要兼些其他功夫,那势必将身体练成了混浊僵死的劲道,在轻重虚实变化上,就感应不灵了。练太极拳要时时刻刻保持它的纯洁性。如稍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此不可不慎也。

 太极拳门中,拳、刀、枪、剑皆有,可以健身,也有技击的作用。只要将太极拳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他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

 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老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来练拳,那就恐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蛹动,那还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
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今吾弟专心向学,但须缓缓为之,太急了未必好也。

 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

 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太极拳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付。如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你说你的身体不壮,力不大,怕练不好功夫云云,以我看不然。当年杨露禅先生,身小力微,于咸丰年间,在北京竟成一代太极拳名师,号杨无敌。由此看来,太极拳之功夫,不在气力大小也。如不会用,不巧妙,虽力大也未必有用。

 用功的要点是依规矩练架子,从中慢慢体会。架子有了体会,一切推手发劲等等,稍加指点,就可了解。否则一切都是白费。一切篡等越级冒进的想法,都是徒劳的。架子是本,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最为要紧。

 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练功夫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可见功夫是由苦修苦练中得来,不是多看些人,学几个手法,找几个窍门,就可以提高功夫的。

 只要按规矩松开劲练架子,日子久了,脚下一稳固,腰中一活动,手上一有灵感,和我见上几次面,在推手上稍一指点,就会好起来。如在盘架子上未有功夫,虽经指点也不行。如想走捷路,到处推手,学几个手法,以为就长了功夫,那是大错。此不只是不能长功夫,甚至将自己的几年功 夫赔进去,愈学愈坏,以致于让教的人也校不正了。

 我是天天愿望你们功夫提高,推手提高。这是练功夫的人第一件大事。

           


 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活。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
要想功夫成熟,还是要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如不按我的话,再有十年也成熟不了。每练拳要照我练拳的神气,要按照我练拳的样子!
杨家拳是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思上的功夫,也是玲珑透体的功夫,这才是最上乘。不过一般人无此智慧,学不到手。

我以为大松大软,神明感应、莫测变化、妙用无穷。我不认为大松大软了,就不能对付对方之来手。
吾弟功夫锻炼上,当本老谱,大松大软,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决不会走错了路。以俟将来见面时,略加指点,就会贯通了。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

我自1964年动了手术,到1967年体力才增加了。推手的功夫超过了以前,在拳的巧妙上,我觉得比以前还好些。可见太极拳功夫不比其他拳术,人老了体力虽差,但在智慧悟性上,并不比青年壮年时差也。

他们说我是一代宗师、拳王,功夫已到化境云云,这还不敢当。不过我觉着我的功夫,是已入了门了。但恨我人已老了。但愿老天多假我一些岁月,我再深刻地下一番功夫,或可以找到一些奥妙,未可知也。但是年已到古稀,肾脏又少了一个,还能有多大的寿数吗?

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感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操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须要静,修身须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坐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知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重也。

有些拳架,不但不能去模仿,说真的,看也不宜看,如看了就对我们的功夫起坏影响。这些拳中毫无一点太极拳的气息。某某以为别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不要以为我们得来时容易,就一定没有人家的好,这就错了。舍去自己的而模仿别人的不伦不类的东西,那是太不智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1869.html

更多阅读

陪王宗仁老师登崂山 西京王宗仁

郭伟 九月是青岛最迷人的季节。应首届华夏散文奖颁奖组委会邀请9月18日我与作家赵亮一行从迷人的南方海滨城市北海,飞往美丽的北方海滨城市青岛,参加中国散文家美丽青岛行笔会。没去参会前我就得知王宗仁老师也要去为获奖作家颁奖

温水小手拳第二代嫡系传人——王宗泽 王宗泽电影

王宗泽,贵州习水县人,武林世家,温水小手拳第二代正宗嫡系传人,黔北著名武术家。从小随父王照清习武行医,继承和发扬了自门武学的武医精髓,一生以传承弘扬自门武学为己任,教武行医,其弟子遍及川黔渝比邻地区,是小手拳的主要开括者和代表人物。

王宗岳《太极拳经》 张三丰的太极拳经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老拳师的故事太极拳师的故事 李吉群太极拳师承

2007-03-12 21:22:38 来自: 致(“优先分蛋糕的人”)老拳师的故事(一)李雅轩拳传忠义,刘仲桥慧眼识人李雅轩是四川杨式太极的开拓者。 他给我辈留下的不仅是武艺, 还有生活的智慧。李师武艺高强没得说,他的一些生活故事也是很高明得紧,值得

声明:《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为网友放幵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