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分析和点评
广州执信中学刘立翔
12月7日星期五下午,我和本工作室部分高中骨干教师学员来到同样的古色古香的广州市第七中学,参加了越秀区的教研活动,对市3中的吴长虹老师和市16中的郭红霞的全区公开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观课和评课,越秀区教研员伍文胜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首先,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实施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成分结构及相互关系,教学的相对难点是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各种成分的一些特例的掌握,但总体而言本课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困难,这节课能够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或者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应该是结构模型构建--,如课本p89的“思考与讨论”的“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和p88的“问题探讨”中的“用关键词、方框、线段和箭头等,建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图示模型”,并能够对模型建构的方法和规律进行总结。两位老师对模型建构都有一定的体现,但有深度的建构和总结方面还嫌不足。
但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还是有很多亮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郭红霞老师的导入,是充分地引导学生利用了教材“问题讨论“的土壤环境与其上生活的动植物的关系的素材分析,很好很自然地得出了“无机环境决定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影响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具有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等结论,并很自然地引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在介绍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郭红霞老师首先列举了一大堆生物的名称,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在系统中的作用的分类,而很快很自然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这些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自然、连贯、合理、富有思考性、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等特征是郭红霞老师这节课的突出的亮点。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思或前概念并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或完善其对新概念的科学认知。郭红霞老师采用了“让学生对问题先充分思考,写下自己的答案和想法,然后通过小组内展示相互答案再经小组的充分讨论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独立思考作答来充分暴露个人的相异构思或前概念的状况,然后采用兵教兵以及小组汇报和教师的互动的方法来形成正确的概念,这种方式很有创意,很值得学习。
教材是实施生物教学最重要的学习资料,充分利用教材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是两位老师均做的很好的地方,如吴长虹老师充分利用了课本p89的池塘生态系统的图解的分析,设置相关的问题串来有效解决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关系,甚至为下一节营养结构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她还能利用教材旁栏的问题“动物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来让学生思考并掌握生态系统概念中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两位老师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对学生的表现出的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分析问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纠正,这些均值得提倡和发扬的。郭红霞老师在上课时还专门向学生提出:“人的听力在16岁后会不断下降,所以老师上课不用扩音设备”,这较好地体现了郭老师环保、低碳、顺应自然以及保护学生的意识,对此,我特别的赞赏。
最后,伍文胜老师从“教学内容处理和非教学内容的处理”两方面做了精辟的总结。其中他提出,对教学内容处理应充分考虑课标的要求、考虑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考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透彻分析以及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他还借助这两节课,强调教学一定要备学生,要考虑教学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低,等等。我也非常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