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

早期国家诞生的主要依据是

A私有制的出现 B阶级对立的出现 C“王”的出现 D城的出现

最初的“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因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权力是以手握斧钺而体现的。这说明了

  A.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B.当时的社会比较民主

  C. 早期的领袖不是专制者 D.早期的政治领袖辖制军事首长

《诗·商颂·殷武》说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材料所强调的主要是:

A.夏王朝所创立的朝贡体制B.商朝实行分封制维护商朝秩序

C.商王朝承袭夏制D.宗法制在汤时期出现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 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宗法师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和宗法制 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分封诸侯国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宗法制 D.禅让制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曾经建立过“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B.秦 C.宋 D.清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左传》昭公七年这段话反映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井田制度 D.世袭制度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据材料说明周初“封侯”的主要是

A.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B.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和一般“国人”

C.仅限于王族内部D.仅限于周王室的“庶子”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前782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B、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政令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依仗王权,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鲁人不从王命,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表明

A.诸侯国的独立意识增强 B.天子权力强大 C.嫡长子继承制全面瓦解 D.诸侯混战不断

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可见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土地和耕牛 B. 土地和人口 C. 封号与耕牛 D. 奴隶和铁犁

下列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关于分封制,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统辖关系 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姓氏起源》对“陈”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为陈侯。其子孙有以国为姓,就是陈姓。”据此可知,陈姓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宋姓起源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B.诸侯争霸导致宋亡国

C.周朝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D.反映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为宋景公所灭 D.郡县制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两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C.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无政治隶属关系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当时婚姻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的最佳解释是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按军功分配政治权力 B.周天子对诸侯实现了集权统治

C.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 D.形成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习俗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的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的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在西周的宗法制中,“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A.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这体现了西周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是

A.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B.上级与下级关系

C.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D.不同宗族的大小关系

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园地)

A.地域关系 B.血缘关系 C.信仰关系 D.财产关系

《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消除社会动乱,强化君主专制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稳定统治秩序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有利于凝聚宗族

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其主张都基于

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 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宗族势力赖以生存主要取决于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争国本”是明万历年问围绕皇位继承问题皇帝与大臣展开的争论: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却遭到群臣反对,经过近20年的争论,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此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皇帝违反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内阁制

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祠堂是古代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后世天子、诸侯的祖庙为“宗庙”,士大夫的祖庙为“家庙”。与此现象最相关的观念是

A 万物有灵与皇权至上 B 血族宗亲与君主专制

C 敬宗收族与尊卑有序 D 图腾崇拜与家族伦理

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2007年,多家华人网络媒体发起《全球华人网上共祭炎帝》活动。有近3万人成功地在网上献花、进香、祭酒、点烛。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我国古代的

A.井田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

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钱氏重视修订族谱,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

孔氏族规中规定:“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及纵容妻妾辱骂祖父母、父母,……,笞责三十。甚,革胙(祭品)除派。至大反常,处死,……”对这些族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乎三纲五常 B.体现了儒家道德规范

C.体现宗法文化的延续性 D.有利于分配政治权力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是古代官吏办理疑难案件时采用的一种方法,此种方法从根本上受下列那一观念的影响

A.重义轻利观念 B.三纲五常观念 C.宗法观念 D.仁政观念

《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周王权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通过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反映了中国

A.公民都喜爱艺术 B.都注重礼乐教化 C.都注重礼仪 D.都能自由欣赏音乐、歌舞

历史材料: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礼乐制度是西周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乐”当然是音乐,但是超越了音乐,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本质是

A.差异B.和同C.阶级D.情感

中国的姓氏起源种类很多,如“李”姓,原为“理”,源于皋陶任尧时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为之,后为姓氏。推测“北门”一姓来源于祖先的

A.封国B.居住地C.爵号 D.部族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礼记•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分封制度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

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结合 B.社会等级严格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

周朝乐队总称“乐悬”。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的。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

A.听者身份 B.演奏曲目 C.演奏者年龄 D.地点方位

一本古代算数书列了一道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B.特殊的数学观念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上述现象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七国之乱时期 C.靖康之变之时 D.靖难之役之时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春秋时期,在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变化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D.青铜铸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A.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B.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D.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制B.维护家庭和谐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战国中期,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也赏给部分货币或黄金;地方首长每年年初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

A.封建小农经济初步形成B.郡县制在部分诸侯国建立

C.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D.政府管理专业化水平下降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在齐国

A.周的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打破了等级尊卑观念D.废除了贵族特权

春秋时,楚、吴、越“不服中国之号谥”,立国伊始其国君便称“王”,中原各诸侯国君本来只称“公”,战国时也改称“王”。诸侯称王不能说明 

  A.王室衰微,周王形同诸侯 B.分封制受到严重破坏

C.势力强大的诸侯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D.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宗法制及其观念的崩溃D.政治及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计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政治原因在于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2232.html

更多阅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与训练

2011-07-16 16:07:20分类:教学案例概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_茜纱窗下 茜纱窗下

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建筑的屋顶、颜色、饰物、制材、以及数字的运用,图案的雕刻彩绘等来体现建筑的等级。其最大的特点是道教思想的融入:1.讲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山环水绕等风水理念。2.按照天圆地方、天三地四以及三和四倍数的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或查阅的工具。在我国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中,书籍产生的时代很早,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书籍,由于所用材料及样式的不同,形成各异的书籍制度。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

有趣的“做市商陷阱” 做市商制度的特点

在节前大盘的凄风苦雨中,大盘突然发力,就算是一流高手恐怕也难以识别目前的形态,市场究竟是怎么啦?有一位大师他把目前这种形态作过一个形象的定义——“做市商陷阱”,这就是市场主力恶意操纵市场,联合做多或做空,制造多头或空头陷阱,蒙骗

论政治制度对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影响 希波战争时间

作者: 周振新本文摘自:第41 卷第1 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1 月摘要: 关于希波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同的政治制度是导致希腊战胜波斯的最重要因素, 即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对波斯君主专

声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为网友半卷清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