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第十课《颐和园》,在教生字讲到 “神清气爽”的“爽”字时,我说:“‘爽’字很特殊,书写时要注意笔顺。”还特地在黑板上示范给学生看。可是,刚写了一横,突然写不下去了。下面到的笔顺到底是怎样的呢?是先写“人”再写左右两个叉,还是先写两边的两个叉再写“人”,还是先写左边的两个叉再写撇,然后写右边的两个叉后再写捺?我手中的板书笔悬一下子在半空拿不下来了。
咦!以前写这个字一直写得很顺的呀。问学生这个字该怎么写,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也听不清楚,况且,我内心里也不是很相信这些我了解的学生。干脆,求助网络。我赶紧打开百度搜索起来。结果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当看到其中一个答案,先写两边的两个叉再写“人”,我再用手指头在桌子上比划时,眼睛突然一亮,对呀,平时这样写很顺的呀!我又去查阅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4.7)关于“爽”字的条目,上面很清楚地写着:“爽:共11笔,笔顺是横、左边的两个小叉、右边的两个小叉、再写撇和捺。”
我又回到黑板前按照这个笔顺指导起学生来。这时,余靖静同学发言了:“老师,这个字是这样写的,我们读三年级时学过这个字。”
是啊,以前我确实也教学生写过这个“爽” 字。可怎么突然在课堂上出了这样的洋相呢?真是人们所说的“孔夫子提笔忘字”?还是年纪大了记忆力衰减了?
“爽”的笔顺是弄清了,接下来我向学生检讨了我的无知,任务似乎是完成了,可我的心情却很久不能平静。
我又想起二十年前也是课堂上的一幕。在教《鲸》这一课写“肺”字时,我按照从小养成的习惯写法把“肺”字的右边写成了“市”,杨军顺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书上这个字的右边是一长竖。”我当时大吃一惊,赶紧仔细看书又查字典,结果证实了我的习惯错误,于是我也是连忙当堂向学生道歉并表扬了杨同学。
二十年后的我今天又出现了类似的失误,虽然没有把字写错,但遇到一个常用字的笔顺就面对学生手足无措,多么的颜面扫地呀。
我想,刚才,在自己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如果仔细倾听学生的意见,也许早把问题解决了。可我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学生 抱有成见,骨子里不相信他们,这是否是一个教师不应该存有的思想观念?同时,备课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比较特殊的字呢?看来,我的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周密。
我还想到,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常常是基于定式生活着,也用定式影响或者引导着他人的生活,可作为老师,面对的是学生,他们还没有被所谓的定式所束缚。如果我们老师也用所谓的习惯来教学生,小说是误人子弟,大说就是对社会、国家有害。想到这里我不禁脊梁骨发冷,告诫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习惯”要好好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