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的解释: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敬。致敬。敬重。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表示敬意的礼物:喜敬。寿敬。 有礼貌地送上去:敬酒。敬香。 谨慎,不怠慢:慎始敬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敬”的民族。可以说,“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具普世价值的概念。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五经”“四书”的基本义理就是“敬”,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
什么是敬?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另一个是敬畏。敬的第一个内涵来源于程子。程子说:“主一之谓敬、一者之谓诚。”所谓一者,即善良的本性,敬便是敬仰这个善良的本性。因此,这个敬是对善良者的敬仰。这是一种心悦诚服的敬,是主体对外部事物的由衷地敬仰与接纳。“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主体由衷地认可并接纳某种外部的权威。“敬”不只是体现对他人的尊敬,主要是一个人的精神意志,是人的人性尊严,促使人有所作为;敬的另一种内涵是畏。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对对象的敬畏是主体对外部事物的一种被迫的尊重。对这种外部对象,主体不可以逃避,也不会无动于衷,而应该收敛自己,接收对象所承当的内容。“畏”则表示一种界限、一种自省,是主体被迫地接纳某种外部权威。警示人应有所不为。
朱熹认为:“何者为心?只是个敬。人才敬时,这心便在身上了”如何求得道心?便是一个敬字。只要人们做到了敬,道心便在人的身上了。做人做事,应当以敬为主。通过敬,涵养自己的德性或修养,从而形成善端,再继续扩而充之,便可以成仁 。敬是圣贤之事的根本,无论大事小事,无不以敬为本。“持敬是穷理之本;穷得理明,又是养心之助……学者若不穷理,又见不得道理。然去穷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这里。”穷理是弄明白善恶是非,明白事理,其目的还是为了选择善的、美的、好的价值观,然后对它表示敬重。
作为中华文化根源性智慧集中体现的“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观。敬,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关乎修养素质和作风品行。因此,对于人类而言,常怀敬畏之心,既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更是加强人品官德修养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