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有效教学
胡荃君
提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必须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力求构建“有效”的写作教学新模式,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上,整体规划单元作文教学,将周记和大作文有序安排;写作方法要全程关注、分解步骤、逐层深入,将设立模板与变式练习相结合,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写作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而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对作文教学均有明确阐释,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等等。
由此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突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写作教学新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因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有效教学”这一课题,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希望探寻出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上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都认同的难点、盲点,大家始终感觉没有一套系统、有效的操作方案,导致作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训练起来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奥苏伯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关系,要依靠由良好的教育成绩引起的动机来加强进一步的学习。”当一个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学习动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当我们在教学中把学习目标明确的提示给学生后,还应该和学生一起对目标进行分解,了解实现目标的困难障碍在哪里,看看这个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的目标来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更具体清楚了,难度也就降低了,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就更加能激发他写作的动机。
1、单元作文的教学目标要有整体规划
以高一下学期为例,继上学期写景抒感的记叙文训练之后,下学期则根据必修三课文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及写作单元要求,将该学期主要目标定为写人记事类文章。加之本册阅读部分议论文较多,特增设一个侧重于论证方法的议论文片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人、记事的各种技巧,同时也为高二的议论文写作打底。
阅读单元 | 写作单元 | 整合后的目标 |
第一单元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 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出事情的波澜 | 写人记事类描写手法 训练 大作文练习 |
第三单元文言论说文《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劝学》《师说》 | 论证方法的训练 | 议论文结构训练 提纲和片段练习 |
2、周记结合单元作文训练要有明确目标
结合单元作文教学,在周记、作文训练里有序安排,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周记,以往大多数时候安排多是“放养式”的,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时间久了学生总会抱怨不知该写什么而胡乱应付。当周记被纳入整个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中统筹规划时,这种现象就没有了。可在周记中把对课文写作技巧的仿拟和品味与定期自由实践穿插安排,这样既操练了技巧,也给学生积淀生活留下时间。例如小说单元细节描写部分周记与大作文的安排:
第一周 (周记) | 任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写鉴赏文章一篇,重点赏析人物细节描写,不少于300字。 |
第二周 (作业卷) | 完成高考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的补写练习,老师将本文精彩的细节描写抠出一部分,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补充润色。 |
第三周 (周记) | 完成写作训练第一单元“片段作文”,设置一个开头的情景,让学生续写,要求要有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不少于400字。 |
第四周 (大作文) | 以“我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手法,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不少于800字。 |
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写作方法的全程分解辅导
作文教学以方法为导向,不以内容为导向,一节作文课教一种写作方法、一种写作思维,而不是一个作文题目。要注重写作全过程的指导,把写作过程必须分解为学生可操作的步骤,分解步骤要把写作知识与策略融入写作实践中。还要注意,掌握了写作知识也不一定会作文,教操作性知识还要反复操作,面面俱到不如以简驭繁,教给方法还要作出示范,对规范的突破是为了创新。
例一: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描写方法
对象 | 特点 | 角度 | 描写 |
祥 林 嫂 的 变 化 | 麻 木 绝 望 | 总说 |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变化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
头发 |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 ||
脸色 |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 ||
眼睛 |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
两手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 ||
总说 |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学生仿写片段:
又在绿茵场上看到了巴乔。十几年来,忧郁王子不断为球迷奉献着难忘的精彩,但在享受他带来的精彩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他的变化。依然是那个矫健的身影,但较之十几年前那如风般的自如,他的双脚多了几分沉重;他奔跑的双腿,让我们心头一动的是膝盖上几道深深的交错的伤痕;头上的那束曾迷倒无数球迷的马尾辫,仍旧打着卷儿在他脑后轻盈地荡漾,不同的是,那发丝深处已渗出一缕缕的银白。与白发一同见证他在球场上十几年苍桑的,还有他额头与眼角深深的皱纹;而他嘴边暗灰的胡须,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成熟与稳重。不变的,永远是那双眼睛,那深隧、忧郁而又无比坚毅的眼神一如既往地告诉每一个人:他在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斗。
例二:分析《劝学》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说理方法
论点 | 学不可以已。 |
比喻1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比喻2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比喻3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比喻4 | 故木受绳则直, |
比喻5 | 金就砺则利, |
结论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学生仿写举例:
论点 | 宽容才能成大器 |
比喻1 | 高山不拒沙砾,才能成就其高峻巍峨; |
比喻2 | 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就其博大浩茫; |
比喻3 | 天空高远,因为她无不覆盖; |
比喻4 | 大地广阔,是因为它无不承载; |
比喻5 | 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 |
比喻6 | 月亮的脸上也有雀斑; |
结论 | 厚德载物,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忍让,这样才能心胸开阔,视野高远,成就人生事业。 |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所以我一直探寻着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一直在努力地打开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路,让每位学生都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感,进步的喜悦。新课程要求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更是把“真正理解和学以致用”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写作的全面发展。面对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文教学的有效探究符合语文学科注重应用实践、促进身心健康、坚持素质育人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开发自我潜能、养成探究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走向未来的语文工作者,置身于改革发展的前沿,我们有理由去开拓、去创新、去追求,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从而促进学生个体潜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