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桑多洛河谷自卫反击战战例3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印桑多洛河谷自卫反击战。

在中印边界的纠纷中,有一次事件虽然知道的人很少,但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这次事件几乎酿成第二次中印边界战争,那就是位于山南地区的桑多河谷自卫反击战。


  1987年5月的一天,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组织一次例行性边境巡查活动。这支机动巡逻分队由一个步兵连加强一个侦察班(骑兵)、82迫击炮排(3门火炮)、一个82无座力炮排(4门炮)、一个重机枪排(3挺重机枪)组成。可以看出,这是一支按照战斗姿态组成的,可随时应付突发情况而战斗的巡逻分队,所有人员与装备分乘10余台车辆执行任务。除了团指挥员外,指挥组还包括一名作战参谋、一名侦察参谋、一名通信参谋和步兵营副营长。


  当巡逻队到达桑多河谷地段时,已经天黑。部队宿营后吃过晚饭就扎营休息。晚间九点多,宿营警卫的卫兵发现,河谷南端的边界山口上有火光和说话声,便立刻报告了团指挥员。团指挥员马上起来观察,确认是有人在山口方向活动,并判断为印军在那里活动。于是,团指挥员马上命令侦察参谋带一个侦察组前往山口进行侦察。二个小时后,侦察参谋带一名侦察员返回(其他仍在原地监视印军),向团指挥员报告了可能有一个连的印军,已经占领了河谷过去双方虽未经划定,但彼此默契的我方一处制高点,并已经构筑了战斗工事。从侦察到的情况看,印军到达的时间也不太长,工事还不完备,好像正在加紧构建中。从其警戒状态看,似乎并未发现我军巡逻部队已经到达。


  根据这个情况,团指挥员立刻命令通信参谋打开电台与军分区指挥所进行联系,报告情况,但由于在宿营时已经完成了电台通报,而十点过后已不是与分区电台约定的联络时间,报务员无法与军分区达成通联。团指挥员当机命令副营长和作战参谋拟定战斗预案,并命令部队进行战斗准备,五点钟开饭,五点半出发,在拂晓时以战斗状态前往印军占我地区进行交涉,电台明天早上八点,将当前情况报告上级。


  早晨六点左右(此时西藏的天亮时间约在七点左右),除通信与后勤人员外,巡逻队全体战斗员按战斗编组和攻击部署,进入攻击出发阵地。在阵地上,团指挥员向各分队指挥员再一次明确了作战预案和战斗部署,一旦发生意外,部队将根据情况采取进攻或防御。随后部队开始构筑工事。印军位于河谷我方重要制高点的兵力约有一个加强排,在其后500米处,还有一个排的兵力。由此判断印军兵力约为一个连,并配备有60迫击炮和重机枪等重武器,在纵深可能有更多的兵力和大口径炮兵支援。从印军的部署看,是准备在原由我方控制的这个制高点上长期驻扎,实为蚕食我领土,推进实际控制区的行动。印军已经基本完成战斗准备,按正常交涉,是不会退出我方控制区域,并有可能对我进行主动攻击。团指挥员通过电报将侦察情况进行了报告,并请求立刻给予增援,团指挥员判断印军这次是有组织的武力蚕食我领土行动,估计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通过交涉使其退出,战斗很有可能一触即发,并有可能迅速升级。我们将本着不打第一枪的原则,努力通过边境交涉迫使其退出我方实际控制区,但一旦印军主动使用武力,我们将在确保整体安全和主动的情况下,坚决予以还击,并坚守到增援部队到达。


  8点多,团指挥员令副营长带侦察参谋和3名侦察兵、一名报话员和一名翻译,前往印军占领的我方高地进行交涉。副营长行动后,团指挥员通过手提喇叭向印军喊话,印军一名军官带几名士兵走下了高地,副营长向其通报了职务和要求。印军表示,这是印方的领土,印军不会撤退,并要求中国边防军人离开,否则由此发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要由中方承担。在耐心交涉后,印军始终态度蛮横。他们判断中国军队人数不多时,印军士兵开始以武器威胁中方交涉人员,同时,据守在高地上的印军也进入战斗状态。印军军官和士兵甚至以下流的手势和语言对我军交涉人员进行侮辱。经交涉无果,团指挥员命令副营长和侦察参谋撤回。但在我方人员回撤的过程中,印军突然向我交涉人员射击(据印方后来解释是因为士兵紧张而走火所致),当场打伤我副营长,副营长后来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印军已经打响第一枪,并伤我交涉指挥员,我团指挥员当即命令部队发起反击。此时,我攻击分队已经完全占领有效攻击位置,并迂回到印军后方发起了攻击。在我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等火力的支援下,我攻击分队仅用半小时,既攻占了由印军非法侵占的我方高地,并击毙印军13人,其中军官1人(准尉副排长),俘敌8人,其余向南溃逃。我军未予追击。战斗中,我方亡4人,伤11人。夺取印军非法强占的我方高地后,团指挥员立刻命令部队进行防御部署,准备抗击敌人的更大反扑。果然,下午二点左右,在印军位于纵深的大口径火炮支援下,约一个加强连的印军开始对我防御部队展开了攻击,但在我军的火力打击下,印军进攻没有成功。


  入夜,印军不断以迫击炮和纵深火炮对我阵地进行火力攻击,团指挥员判断印军可能在第二天天亮会继续攻击,命令部队加修工事,做好抗击敌人大规模入侵的准备。我军整夜抢时间构筑工事,利用印军留下的工程器材和物资,迅速完成了防御部署。


  上级接到报告后,立刻组织机动兵力增援巡逻队。西藏军区出动山地步兵53旅紧急增援,并将情况逐级报告到总参作战部。


  第三天天亮,印军果然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向我边防巡逻队发起了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由于我军的顽强抗击,印军在伤亡了数十人后,停止了进攻。但随后印军出动战斗机和直升机,对我方进行了持续的侦察、威胁,并在纵深不断的增加兵力,准备更大的攻势。


  第三天夜晚,我山南军分区增援部队一个步兵营首先赶到,随即进入防御阵地。第四天,我山地步兵53旅陆续赶到,并带来了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我方力量进一步增强。同时,西藏军区也迅速派出指挥力量,在桑多河谷纵深开设了前进指挥所。


  印军也不断调集兵力。根据情报,印军总部向东部军区发出战争动员令,向冲突地区大规模增强兵力。冲突发生后两周,印军已经调集一个军部、二个师共约7个旅的兵力和大量的炮兵与坦克,开始组织大规模反扑。


  战争有可能迅速升级,总参作战部向第13、21、54集团军下达号令,要求三个集团军开赴西藏边境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确定第一批参战部队为149师、37师、61师和160师(即1962年在中印边境反击作战中取得瓦弄大捷的130师),并要求成都军区在西藏开设前进指挥所,组织预定参战部队指挥员前往战区勘察道路和地形。冲突发生半个月后,我预定参战部队师以上指挥员乘飞机到达前线,开始察看地形和道路情况,并受领成都军区首长下达的预定作战任务。6月份参战部队的团营两级指挥员到达前线,组织察看地形,受领任务,其中149师和37师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前线。


  根据军委“保持克制,坚决反击”的指示,成都军区前指的决心是:以13集团军指挥山地步兵52旅、37师和160师在瓦弄和巴普卡方向作战,准备歼击位于该方向的印军第2师,以西藏军区前指指挥53旅、149师和21师,在德让宗至拉鲁地段作战,准备歼击印第4师,相机打击印第17师。要求部队在六月底战役集结和准备,7月作为战役开始的初步时间,待第二批作战部队到达后就开始发起进攻。战役以歼灭印军前线两个主力师,收复藏南争议土地两个重点为目标,一举夺回我方主张的领土边界。


中印桑多洛河谷自卫反击战(战例3)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败,使印度国内的一些鹰派分子很不服气。1986年2月,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他设法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个代号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演练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这次演习涉及印度陆军10个师和数个印度空军中队。印度陆军使用新装备的米-26重型直升机,将一个旅的部队空运到了靠近达旺的吉米塘。随后这支部队从塔格拉山口出发,越过纳木喀措,占据了附近的哈东山口。桑搭吉上将还把3个陆军师调到了旺敦附近,另有5万印军前往被他们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的中国藏南地区。

位于西藏南部的达旺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那里是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后来被印度非法占领。由于有1962年战争的教训,印度思考着如何才能长期霸占达旺地区。经过重新评估后,印度军事战略家认定,在未来的战争中,厄守住达旺就切断了中国通往印度的咽喉。桑搭吉不无得意地宣称,印度同中国存在着较大的边界分歧,印军的调动可以使北京认清形势。

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北京不止一次向印度提出强烈抗议,印军高级将领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桑搭吉试图在边境地带显示印军巨大的进攻实力,以此来压制中国军队。印军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部署重兵,米-26重型直升机频频起飞,步兵战车和装甲部队也出现在了锡金东北部。桑搭吉自认为印军已同1962年时完全不同,现在印军不仅熟悉地形,而且装备有大量的运输机和作战直升机,可提供给养、支持地面攻击。按照他的设想,如果中国军队像1962年那样发起反击,印军就可以利用新式装备“围歼”以轻装步兵发起进攻的中国军队。桑搭吉甚至计划一旦战争爆发,印军可进入中国西藏纵深作战,将战线推进至雅鲁藏布江一线。英国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撰写的《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一书称,当时印军打算使用一个师的兵力来“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带的中国军队,但有两次均在最后一分钟撤消了攻击令。

1987年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反驳了印度对中国的无理指责,马毓真指出,中国没有侵占过印度一寸土地,相反倒是中国的大片领土被印度占领着。中国已经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人的任务,而印度1987-1988年度国防预算却增加了43%。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早日合情合理地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国内的鹰派言论已被煽动起来,舆论频频向中国发难,印军的动向也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尚昆在美国访问时表示,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问题,但如果印度坚持在边界沿线进行侵略性刺探,中国将不得不作出反应。

就在西方媒体纷纷预测第二次中印战争会在何时爆发时,中国和印度之间化解“战争危机”的外交努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并不希望鹰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场同中国的全面战争。从地缘政治和后勤方面考虑,无论胜负,同中国开战都是得不偿失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也表示,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访北京,他向中国领导人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

在国际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感到中印两国间有必要更认真、“更现实”地谈判,以便达成一项解决办法。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

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边境地带对峙的危险性,两国政府决定逐渐减少在前沿地区的兵力部署,并重新开启双边对话。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寻求实现中印两国之间的真正和解,希望两国能共享和平之福。到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在这项协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则。至此,这场边境危机终告化解。中国在这一次的反蚕食斗争中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边界上中国收复了自62年撤军后的部分领土,夺回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部分土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3373.html

更多阅读

中印边界的西段地图 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的现状是:东段(藏南)中方吃大亏!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极不靠谱地想照搬诸葛孔明“七擒孟获青史留名”;可惜风云际会,留下的仅仅是乡儒书生意气的一厢情愿!西段(阿克赛钦)中方占绝对军事优势!印度永远都不能指望重操

中俄边界问题你知道多少? 中俄全面勘分边界条约

中共建政前,中苏间已存在三种边界线三笔领土账中苏之间的边界领土问题由来已久。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中俄边界冲突就没有停止过。1840年之后,中国的国势急转直下,中俄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沙(苏)俄对中国领土的蚕食鲸吞愈发加剧。到

声明:《中印桑多洛河谷自卫反击战战例3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为网友任这空虚沸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