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七月高一暑假作业——文言、古诗阅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8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

9、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8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9、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答出用典故,答出表现内容)(2)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1)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1)将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采桑子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注】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轩槛:长廊的栏杆。芰:指菱。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案:

【古诗赏析】(7分)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
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

二:[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参考答案:
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注】陈维崧(16251682),清代文学家,其性豪迈,尤擅填词。初家道兴旺,少年得意。后家门中落,又值明清之交,颠沛流离,生活坎坷。离离,排列密集貌。稗,杂草。

8.这首词的开头在描写山峦时比喻奇特,试加以简要分析。(4)

9.结合词的下阕,说说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参考答案:8、答案:一是月光下的太行山峰如女子黑黑的发髻,写出山体高峻,排列密集。一是把山岭之势比作蝌蚪游动,形容山势连绵,逶迤雄阔。(2)这样的比喻生动描绘出夜晚时月光下太行山静矗和起伏的独特景象。(2)

9、答案: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表达了俯仰今古,世事沧桑,感慨万端;(2)“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阔大苍凉中,寄寓诗人飘泊不定、感时怀古的悲怆心绪,既有故国之痛又有身世之悲。(2)

三: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2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少年游柳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答案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从“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可以看出雨后新晴的乡村景色有什么特点?

2、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3、诗人在具体描写时,远近相称,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天然绝妙、充满生机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

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空气特别明净清新;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也可用原文中的“原野旷”、“无氛垢”回答。

2、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3、答案示例: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

4、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天涯:极边远的地方。当时诗人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②冻雷:春天的雷声。③物华:自然美景。④诗人曾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

(1)一、二两联写了山城夷陵的自然环境,请简要概括其特点。(2分)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关于这首诗的情感,有人认为体现了诗人豁达超脱的精神,有人则认为充满了无奈和凄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9.(1)严酷(恶劣、酷寒荒僻)而不失生机。

(2)触景生情。(1分)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拖着病躯进入新年看到春景又至不由感慨一年时光又逝。作者因耳中所闻之声眼前所见之景的触发而不由生出一种思念家乡、时光易逝的感慨,从而表达出谪居僻地的沉痛之情。

(3)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精神。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何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何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题目已经明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8.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字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8通过描写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以动衬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以声衬,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3分)

9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

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4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解】雪:指梨花。解析:除了以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郑协,南宋遗民。芊芊:草木茂盛,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杜鹃:又称布谷鸟、子规,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哪些手法?(3分)2)有人说诗中的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分)答案:1)景物:亭基、渡口、江流、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3.
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至少分析两种)(5分)
4.
有人说诗中的字用得最好,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3
、运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情;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融情于景。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分析3分)
4
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的意思(2分),写出闲立观赏一川晚照、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的情景(2分),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2分)

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迟日:春日的太阳。湘江:位于湖南,江水由南向北流入洞庭湖。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京国:指长安。


1)本诗抒发的感情是什么?答案:这首诗抒发的是被贬的悲愁之情。2)本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答案:这首诗通篇用反衬手法。诗中有三组反衬:第一句用昔日春游的欢乐反衬今天被贬的悲愁;第二句用花鸟的美景来反衬悲愁;三、四句用湘江水北流反衬自己的南迁。
3
.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5分)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2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3分)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2分)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3分)
4
.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今春花鸟作边愁。(2分,答两句不给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解释对了2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3分)(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无手法,解释合情理给1-2分,解释必须结合前面手法,即答什么手法解释什么)5)这首诗歌通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5分)答:诗歌前两句是今与昔的对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歌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6)诗歌三四句分别展示了人的南窜和水的北流,这样相对照的描写凸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因素?(5分)答案:诗人在贬谪的道路上,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自己在仕途上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本小题2分:没有举出边塞地名(至少一个)扣1分;仅引用原诗句不得分。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本小题4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3点得4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点:时间长、调动频(练兵忙)、气候恶劣、景色单调,1点1分,3点4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1.(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5分)




参考答案:

16 (1)“征尘”指长期奔走衣上沾满灰尘,实指诗人难忘征战生活(2分);“酒痕”表达了诗人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2分)。

(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结情,意在借景抒情。(2分)这里用凄冷的“细雨蒙蒙”(1分)和“骑驴入剑门”的失意举动(1分),有力的烘托出诗人凄凉无奈的心境。(1分)(感情也可答成:诗人不能做战士而只能做诗人的不甘与无奈,抒发了爱国志士壮志难展的忧愤情怀。)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考点说明】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考点说明】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省,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第一首"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的自足);

第三首""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病牛赏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通,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一、(P9——暑假作业)李贤,字原德,邓人。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寻又陈车战火器之利,帝颇采纳。因陈边备废弛状,于谦请下其章厉诸将。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徐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帝忧军官支俸多,岁入不给。贤请汰老弱于外,则费省而人不觉,帝深纳焉。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贤密疏请擒贼党。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则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是年春,日黯无光,贤言: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帝从之,中外欣悦。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法:仿效。

B.虑中饱而不贷 贷:给予。

C.贤乘间复具陈达罪 具:提供。

D.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 衔:怀恨。

解析 具:详细,完备。

答案 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贤忠诚耿直的一组是(3)(  )

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

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

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解析 是对李贤才干的评价。是皇帝的作为及这样做的结果。

答案 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李贤忠诚能干,很受皇帝信任。景泰年间上书言事,颇被采纳;英宗复位以后,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宪宗即位后,他照样得到了重用。

B.李贤善于进谏,他常借天象劝谏皇帝改正错误。天空发声而皇帝想禳灾时,日黯无光时,五月大雹大风时,他都借机指出皇帝的错误。

C.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他同情宫女疾苦,请求皇帝放回浣衣局中那些没官妇女。

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李贤被逼迫起草了赦免曹钦的奏章;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贤几乎不免于难。

解析 起草了奏章与原文意思不符,文中只是逼迫李贤起草,并无结果。

答案 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帝难之。(5)

(2)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5)

答案 (1)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策,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对此感到为难。(“因、恤、狱、难1分,句意1)

(2)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侍从和受宠幸的人,要尊重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计(国事)(“省、狎、图、国是1分,句意1)

参考译文:

李贤字原德,是邓县人。宣德八年考中进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皇帝认为很好,命令翰林写好后,放在自己身边,以备审阅。不久又陈述车战和火器的好处,皇帝很是采纳。就又陈述边疆防务松弛废弃的现状,于谦请求把这奏章下发到各位将领,借以勉励他们。转到吏部任职,采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学习的事迹,命名为《鉴古录》,呈给皇帝。英宗重新即位后,晋升他担任尚书。李贤气度不凡,端庄凝重。上奏与回答皇帝问话都合乎实际,皇帝深深器重他。山东发生饥荒,拿出国库钱财赈济贫穷,皇帝召见徐有贞和李贤商议这件事,有贞认为颁发救济款会发生很多中饱私囊的事。李贤说:担心有人中饱私囊就不赈施抚恤,坐看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啊。于是皇帝命令增加救灾银两。皇帝忧虑军官支取的俸禄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够支出。李贤请求把那些老弱军官从军队中淘汰出去,那么,费用节省了,人们却不会感觉到什么,皇帝深为采纳。当时每年都有边防警报,天下发生水涝灾害,江南江北尤其严重。李贤对外筹画边疆防务,对内请求宽待百姓,停止一切征收活动。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天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七年二月,天空中发出声音,皇上想要借祈祷消除灾殃。李贤说,人君不怜惜百姓,天下人怨恨、反叛,这才有了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李贤趁机请求施行宽容和怜惜百姓的政治,又请求停止江南织造的事务,清理锦衣卫的案件,皇帝感到为难。李贤再三再四地与皇帝争执,同朝官员都害怕了。李贤退朝后说:大臣应该知无不言,难道可以卷起舌头不说话,尸位素餐吗?曹钦谋反的时候,在东朝房殴打李贤,逼他草拟诏书赦免自己的罪过。依靠了王翱的营救,才免于祸患。李贤秘密写奏章请求擒拿贼党。得到奏章,皇帝非常高兴。李贤裹了伤口觐见皇帝,皇帝安慰他。李贤趁机说道:贼人被诛杀以后,应该紧急下诏天下,停止一切不急的事情,求取直言来打通闭塞的言路。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门达正掌握着朝政大权,锦衣官校恣意妄为,横行霸道,为祸甚大。李贤多次请求予以制止,皇帝召来门达进行告诫。门达依仗着皇上的恩宠更加骄横,李贤乘着某个时机详细地陈述了门达的罪过,皇帝又一次召见门达告诫。门达对李贤恨之入骨,借袁彬的案子陷害李贤,李贤几乎不免于祸。皇帝身体不舒服,卧病于文华殿。恰逢有人在皇帝面前说东宫太子的坏话,皇帝感到很疑惑,秘密告诉李贤。李贤伏在地上叩头说:这是大事,希望陛下您三思。皇帝说:既然这样,一定要传位给太子吗?李贤又叩头说:这样做,宗庙社稷幸甚。皇帝起来,立刻召太子到来,谗言最终未能被采纳。宪宗即位,提升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这一年春天,太阳黯淡无光,李贤说:自然运行的时序不和谐,是由于阴气太盛。从宣德年间到天顺年间,选进的宫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没为官奴的妇女的忧愁怨怒尤其严重,应该放她们回家。皇帝听从了。天下人都非常高兴。五月,下了大雹子,大风把瓦都刮飞了,把郊坛的树都拔了起来。李贤说:上天的威怒是值得害怕的,陛下应当感到恐惧而加以反省,不要亲近左右那些被你宠幸的人,要尊崇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谋划国家大事。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二、(P13——暑假作业)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且将军方举大事以求所欲,既灭无罪之君,又雠守义之臣,诚行此事,则燕、赵之士将皆蹈东海而死耳,岂忍有从将军者乎!”瓒壮其对,释不诛也。拘之军下,禁其故人莫得与通。或说瓒,瓒乃纵遣畴。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 更:另外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趣:通“趋”
  C.购求获畴 购:悬赏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夺:强行改变
5.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为正义,讲义气)的一组是(3分)
 ①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 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 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的确不辱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忠义。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丸,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公孙瓒之仇。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4分)
⑵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3分)
⑶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3分)

参考答案:

  4.A(更:改道)
  5.B(①表现田畴的心计,与“义”无关。⑤表现的是田畴的政治才能,也与“义”无关。其他4项都表现了田畴的“义”:②不就三府之“辟”是为了回报刘虞;③谒祭刘虞之墓,表现了不畏公孙瓒之权势而一心向刘之情义;④与众人盟,是为了给刘虞报仇;⑥吊祭袁尚,是违了曹操之命的,而之所以冒死吊祭,仅仅是因为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
  6.D(不是为“报公孙瓒之仇”)
  7.⑴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4分)
  ⑵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3分)
  ⑶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3分)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喜欢读书,擅长击剑。(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派使者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样才能找到出使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在要出发的时候,田畴说:“现在道路阻断,贼寇任意劫掠,如果以官员的身份奉命出使,很容易被人指认出来。我想以私人身份暗自上路,只希望能够完成使命。”刘虞同意了他的想法,并且亲自祭祀路神为田畴饯行。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骑都尉。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该承受荣宠,坚决不肯接受。朝廷很赞赏他的道德。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为刘虞做事。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而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来说未必是好听的话(或“美言”),恐怕不是你所喜欢听到的,所以(章表)没有呈进给你(或“送给你看”)。况且将军既已据有幽州,一定要举大事,量必广求人才,但将军既灭无罪的长官,又与其守义的部属为仇,如此行事,则燕赵之士,宁可跳东海而死,还有谁愿跟从将军?”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没有杀他,把他拘禁起来,不准他和故友相见。有人劝说公孙瓒,他才释放了田畴。
  田畴回到了右北平郡,率领着自己家族和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扫地而盟誓说:“不报主公之仇,我就不再活在这世界上!”于是率众进入徐无山,选取一处幽深险要而又平坦的地方居住下来,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不断有百姓归附他,几年间达到5000多户。田畴于是为大家制定杀伤、盗窃、诉讼的法律。又制定了有关婚姻嫁娶的礼仪,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大家都从中受益,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任凭他安抚统辖自己的部众,田畴全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
  田畴平时对乌丸多次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很是愤恨,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恰逢太祖(曹操)北征乌丸,田畴就去献了乘其不备而攻之之计,结果大获全胜。因功被封侯赐地,田畴都坚决地谢绝了。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就没有强迫他。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曹操处,曹操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去哭袁尚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太祖也不过问。田畴把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全部安置在邺郡。太祖赏赐他车马谷帛,他都散给了宗族知旧。

三、(P37——暑假作业)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答案:

2014年七月高一暑假作业——文言、古诗阅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11B 12A 13C 14D
15
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洪水漫到云龙山人张君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像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换到这种乐趣呢。《易》上说:鹤在幽深的地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鹤这种动物,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的东西,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也不会有什么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释词】傃:()向,向着,沿着。挹:()通,作揖。陂(bēi):水田。狎(xié):亲近。【题解】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因之怡情。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赏析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文章指出,好鹤与纵酒这两种嗜好,君主可以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全真。作者想以此说明: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正文共四段。文章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写得一清二楚。升高而望,得异境焉。是何意境,先留一个悬念,然后从容着笔,再述其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四合大环,似实非实,似虚非虚;隐然,既状其膝陇。又透出并非是绝对的徽意。这是异境,也是美景;然而美中不足,独缺其西。亭子正好建在这里,岂非天工不足人巧补。或谓山人慧眼,依乎于自然。建亭的地理位置选得好,四周的风景更美。作者用一组节奏明快,语势刚劲的排比句来描述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的转换,景物各异:春夏之交,草木齐夭,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随着风雨晦明的气候变化,景色瞬息百变,写得最文并茂,很是精美。到此为止,主要写一个字。第二段主要写鹤。山人养鹤、为求其乐。甚驯,指早放晚归,顺从人意;善飞指纵其所如,时而立在田里,时而飞上云天。写得文理清晰,错落有致,纵其所如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明状鹤飞,也暗喻隐士之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紧承上文,由亭及鹤,又由鹤回到亭。文理回环,构思巧妙,点题自然,耐人品味。弟三段主要写一个字。上文用描述,这一段用议论。子之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自问自答,文意抑扬,饶有情趣,说出自己的看法,树立了论点。接着用主客映衬的手法加以论证。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思是鹤在隐蔽处鸣叫,它的同类便应声唱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思是鹤在水边高坎上鸣叫,声音洪亮传得又高又远。《诗经》、《易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引用来说明’‘清远闲放的鹤,可以比着贤人、君子,是无可非议的,具有绝对权威,增加了论证的力量。高洁祥瑞如鹤,虽贵为天子,却爱而不敢好,否则,就会像卫懿公一样,闹个亡国的下场。只有隐居而且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好而无伤,独得其乐。到此已经证明了论点,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而止,又进一步用主客映衬的写法,用好酒来陪衬好鹤。这并非是节外生枝,繁文累赘,而是借客形主,回旋进退,使文情摇曳生姿(王水照《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他为了告诫康王不要酗酒误国,写了《酒浩》。春秋时代的卫武公,为了警戒自己不贪杯,写了《抑戒》这首诗。这些说明贵为帝王,不仅不能好鹤,也不能好酒。但隐逸之士的刘伶、阮籍等,虽酗酒狂放,不仅无害,而且还因此保全了自己的纯真,为后世留下了美名。在主客对论之后,又作一个交错给合的结论: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感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鹤乎!进一步说明了由于地位不同,为乐迥异。这从另一面歌颂了隐士之乐赛过了君王。这一段是从主到客,由客回到主,从鹤到酒,由酒回到鹤,回环复沓,反复论证,使文意更加深刻,文情更加流转动人。第四段,用放鹤、招鹤之歌,对隐士之乐加以咏叹。既补充了前文写放鹤、招鹤之处的简略,又是对隐士好鹤之乐的教染。不仅如此,作者还借招鹤为名,行招仕之实。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妆饱。这是对隐士生活的素描,流露出歌赞、羡慕的感情,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这表面上是招鹤,实际上却在招仕。本文的东山为隐居之庐,喻隐居。西山为鹤出所至,且与东山相反,所以西山是喻出仕为官。不可久留,是说仕途维艰,吉凶难于预料,不可迷恋,应该及早猛醒,亡途而知返。这表明了这时的苏轼已经滋生厌倦仕途的意念,萌发了羡慕隐居之乐的情丝。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万式与出了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文中写景形象生动,主要着笔于,借鹤的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表现山人超尘出世之姿。写鹤亦是在写人。但思想性较差,消极避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3397.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婴儿羊奶粉排行榜 澳洲贝儿羊奶粉怎么样

2014年婴儿羊奶粉排行榜——简介婴幼儿奶粉属于婴儿的“口粮”,如果品质存在安全隐患,将会极大的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内问题奶粉的不断被爆出,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大失信心,消费者对于奶粉选择投向了海外市场,目前国内的众多的奶粉品

2014年做什么最赚钱 2014做什么生意赚钱

2014年做什么最赚钱——简介很多人都问我做什么生意最赚钱,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很多生意看着不错但其实并不如想象中赚钱,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项目的发展前景。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推介几个当下比较发展前景的项目,一起来看看吧。2014年做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 文言文断句 专题练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断句训练题精编2008-01-28 12:08班级姓名等第一、给下列文段断句(用/表示)。1.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

声明:《2014年七月高一暑假作业——文言、古诗阅读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为网友真心换来无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