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有一句话叫仁者无敌。仁的修养达到高超的程度,是包容万象,爱人如己。一般人达不到这个层次,作为普通人,遵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下而不为,也就可以了。修德积善是个过程,真正好仁者,不浮在表面上,那才配得上君子的称呼。孔子说:“我没见到喜好仁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他会感化这种人)。喜好仁的,(他把仁当做大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超过仁;讨厌不仁思想行为的,他践行仁的时候,只是要求自己不让不仁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一般人都不是圣人)哪里有人可以一整天把精力都用在践行仁上啊?我没看到有的人说自己因精力不足而做不到的人,大概有这种人(能做到了整天行仁),我是没看到这种人的。”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这里孔子批评了那种认为自己是好人,别人是坏人的观点,要人学会包容、教化不仁者。自以为是仁者,你也不可能一整天为仁,孔子认为只有他心中的君子才能做到,所以上一篇里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3450.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阳货欲见孔子

论语里仁说: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这也是论语中较难为人所理解的一章,因为,用一个时髦的词,他传达的似乎不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声明:《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为网友忽而令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