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铺垫、衬托、伏笔照应、抑扬、悬念、象征等,中考试题常常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如,“文段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一谈谈这种方法的作用”等。下面我们对其中几种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进行分类解说。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更突出,感受更强烈。答题时要回答出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答题时指出“该句写出人或物怎样的特征,这样写衬托了主要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或精神品质”。

1、用其他人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特点:铺垫大多内容比较多,就好比金字塔的底座,最终要托起塔尖。它一般不避讳读者猜到他的意图。

作用:为下文的中心事件的或者其中的某个情节片段打下基础,使后文的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没有它后文的情节发展就显得很突兀。

答题时要指出“该句(段)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怎样的环境或人物特征,为后文哪个情节作铺垫。”

①《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反复交待天气的“闷热”,就为后文“我们”去爬悬崖作了铺垫。正是天气很闷热,我们才去寻个清凉所在。

②《社戏》开头写“我”随母亲省亲,平桥村伙伴们的热情等,都是是为后文看社戏时,“我”受到种种关照做铺垫。

③《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④《口技〉写一家人醒而复睡,寂静的环境为下文火起群惊的场面作铺垫。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特点:文笔精练,不露声色,尽可能让读者从别的途径去理解,最后有了结果,读者恍然大悟。(严格讲,伏笔是铺垫的一种)答题时要指出该句为后文的哪个情节“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充实。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回想起去医院探望时,爸爸嘱咐“我”“没有一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妈妈今天早晨为什么眼睛红肿着”……这些都暗示爸爸去世了。

再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七)抑扬:抑――贬;扬――褒。

抑扬的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通过“抑”“扬”变化,凸显描述对象的形象的特征,从而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答出“抑”在哪,“扬”在哪,突出了什么。

1.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如《蝉》先写蝉在整个夏天“烦人的聒噪”,这是抑;后来听了朋友了介绍,才知道蝉为了这一个的生命,竟等了17年,被蝉对生命的执着所感动,“宽恕”了这烦人的聒噪,这是“扬”。先抑后扬,突出了蝉生命的意义。

2.先扬后抑:与前者相反,如〈伤仲永〉,写仲永的天资过人到才能消退,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悬念:在写作中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到一定阶段或结尾处才解开矛盾、揭示谜底。

作用:使文章一波三折,引起读者的兴趣。答题时要指出该句“设置悬念”,使人产生怎样的疑惑

如《最后一课》,小弗郞士上学路上看到布告牌前聚了好多人时,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了?”

)侧面(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作用: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一篇文章,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所以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生硬地背诵表现手法的作用。

实战演练

(一)壶口,壶口

①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②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③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④这就是壶口瀑布。

⑤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⑥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⑦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⑧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吼喊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肢解,直至肢解成用手无法捕抓、用舌无法舔触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没有来得及牺牲的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⑨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1.第一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的角度看,文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表的秘密

在一个阴蒙蒙的休息日,从北川来支教的胡越老师一觉醒来,习惯性地伸手去床边的写字台上摸那块手表,可来回摸了一圈,还是没摸着。他“腾”地仰起了身子,目光朝写字台扫了一圈,还是连个手表的影子都见到。他顾不上穿衣就下了床,然后蹲下身子,朝桌子和床下看了看,但依旧没见那块手表。

豆大的汗珠就从他的额上冒了出来,这么一个大小伙子,居然在走廊上蹲下身子,掩着面孔,放声大哭起来!

  大家忙着替胡越老师寻找起那块手表来。最后,他们从洞开的窗户里又一致地得出个结论来:遭贼了!

  片警赶到了,例行公事地拍了几张照片,说:“要不去所里做个笔录。当然,别忘了带上你的购物发票。”

  听完“购物发票”这四个字,胡越老师哭得更加厉害了。几个人忙着安慰说小偷很快就会抓住的。其实,他们比胡越更清楚:警察们忙着大案子,谁管你一块小小的手表啊!

  那块手表,第二天一大早,却出现在了胡越老师的寝室门口。当时,他正准备给孩子们上早读课去。看见那手表的瞬间,他愣了那么几秒钟。他揉了揉眼睛,再次确认了一下以后,立刻蹲下身子,捡起了手表。是自己丢失的那块手表!手表毫发无损。只是,上面的时间被人拨弄过了。当然,它上面的时间依然是停止不动的。

  于是,胡越老师就把时间拨回原来的样子。很快,有眼泪从他的眼眶里,“簌簌”地下来了……

  上课的时候,马小宝发现胡越老师手表上的时间,依然是停止不动的!马小宝决心要把这个秘密查个水落石出。

  那天下午,马小宝他们正在上体育课。新的广播操已经教完了,体育老师就让马小宝他们自由活动。也就在那个时候,马小宝看到胡越老师急匆匆地往寝室赶。

  马小宝偷偷地跟了上去,趴在窗沿上,看见胡越老师从抽屉里掏出几根檀香来,点上。然后,把它们插进写字台上的香炉里面。接着,他又从左手捋下手表,放在香炉前。最后,他重重地跪了下去,磕起头来。

  就在这个时候,马小宝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胡越老师把马小宝叫进了寝室,拿过手表,指着上面的时间给马小宝看。那是马小宝当初研究了整整一天都没研究出“成果”来的时间:2点28分。旁边的小格子里是一个12的数字。

  胡越老师说:“知道大地震吗?”马小宝说:“当然知道,那场大地震,死了很多人啊!”

  “想知道这手表的秘密?”胡越老师说。马小宝点点头。

“这手表,是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村小学的老师们送的。他们都被压在了旧房子下。”胡越老师停了一下,继续说,“我就用这手表来纪念自己的老师,纪念那个时间----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1.第一句为什么要特别交待胡越老师是从“北川”来的?

2.选文采用的最突出的写作表现手法是什么?运用这种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做些分析。

(三)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竞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1.文章用了一定的笔墨写另一个丢包人,这对表现丢包的女士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男孩归还女士丢失物件的两个情节,按顺序填人下列空格。(2分)

拾提包——()——()

(四)趴下

①美国大西洋赌城的一个周末,一位老太太玩老虎机赢了一桶25美分的硬币。他决定先把这桶硬币放到酒店房间里,然后再下来和丈夫一起吃晚餐。

②老太太捧着那桶硬币走到电梯前。她正要跨进电梯,却发现里面早已有人——两个黑人!

③其中一个身材魁梧,高大得有些吓人。老太太惊呆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黑人要打劫我。但转而又想:不要心存偏见,这两个黑人看起来都颇有绅士风度。可她思想中的种族观念根深蒂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让她不知道是否该走进电梯。

④太太呆呆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定地望着那两个黑人,既紧张又害怕,内心还有一种羞耻感。她想:但愿他们不要看懂我的心思。可她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她犹豫迟疑的样子如此明显,任何人都能看穿她的想法。

⑤老太太的脸开始变红。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是站在那儿不动。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她终于迈腿踏进了电梯。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1秒钟,2秒钟,3秒钟……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她内心的恐惧也在一点一点地堆积。

⑥电梯依然原地不动。“上帝呀!”老太太心想,“我已被他们困在了电梯里,他们是不是就要动手了?”她心跳加速,所有毛孔开始冒冷汗。就在这时,她听到一个黑人说:“Hit the floor!”(趴到地上)。本能告诉她:千万不要反抗,照他们说的去做。老太太慌慌张张地放开小桶,双手按地趴下。那桶硬币“哗啦啦”地掉在地上,到处乱滚。

⑦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电梯里一片静寂。几秒钟后,老太太听到一个黑人非常礼貌地说:“夫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们你住哪一层,我们很高兴帮你按一下按钮。”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那两个高大的黑人。他们伸出手,将她搀扶起来。老太太有些不解,惊魂未定,两条腿也不听使唤。这时,那位黑人解释说:“当我和朋友说‘Hit thefloor’时,我是要朋友按我们要去的楼层按钮,而不是让您趴到地上,夫人!”(英语中“Hit thefloor”有两个含义:趴到地上;按电梯的楼层按钮。)

⑧两位黑人互相对了一下眼神,极力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老太太感到无地自容。她想:我的老天,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

⑨三个人一起动手,将滚落一地的硬币一一捡起,放回老太太的小桶里。电梯到了老太太所在的楼层后,两个黑人坚持要把她送到房间门口,礼貌地道晚安,转身离去。就在老太太走进房间的时候,她听到两个人在楼道里大声笑了起来。

⑩第二天一早,一束鲜花送到了老太太的房间——12朵娇艳的玫瑰,每一朵玫瑰花上都挂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随鲜花送来的还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两位黑人的名字。”

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位黑人给老太太送花送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师碑

他就读的这所小学在大山深处,放寒假后,其他同学都回家去了。因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又无其他亲人,寒假开始后,他就留在了老师家,和他一同留下的还有和他同岁、同年级的虎子。他们是方圆几十里内孤零零的一户人家。

  老师上山弄烧柴时摔伤了脚,无法下山去买粮食。昨天晚饭后,老师将米袋里的所有米都倒了出来,还没装满老师家的那个最小的碗。

  他和虎子都开始盼望能快一些到镇里去。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把一切都改变了。

  中午了,暴风雪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他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起来,看看老师严峻的脸色,他没敢说饿。天渐渐黑了下来,暴风雪似乎更大更猛烈了,他感觉自己再不吃东西,就可能立刻死掉。他发现,虎子手捂着肚子,脸上的表情十分痛苦。他暗想,虎子也一定饿得够呛。  

  暴风雪接连下了四天也没有停。每每他和虎子央求老师把那小碗高粱米做成米饭或者粥吃时,老师总是说:“米先不能动,等暴风雪小一些,下山前再吃,不然没有力气下山。”

  第五天早晨,他醒来后,窗外的风雪声让他意识到,暴风雪仍旧没停。他想爬起来,到窗前仔细看看,但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他感觉自己再不吃东西就会立刻死掉。突然,他的鼻息间钻进一缕饭香。他以为是幻觉,用力地吸了吸鼻子,饭香味是那么的真实。他抬头在屋内搜寻着、查找着,他首先看到躺在他身旁的虎子,虎子正用和他一样的目光搜索着,他终于看到,饭香来自屋内火炉上那个正冒着热气的铁锅。坐在火炉旁凳子上的老师发觉他和虎子都醒来后,将铁锅盖打开,锅内是煮熟的高粱米饭,看上去足足能盛满一大碗。

  老师看了看他和虎子,对他说:“你把这些饭全吃了,然后立刻下山,去那个小村找人,告诉他们老师这里已经好几天没粮食了,求他们来送粮、救人……”突然,一旁的虎子开口说道:“我也能找到那个小村,让我和他一起去吧!”老师愣了一下,看了看虎子,说道:“这些饭一个人都吃不饱,只能一个人吃,不然没力气到那个小村。”虎子急切地说道:“那让我吃吧,我去。我比他有力气。”老师的脸突然扭动起来,冷冷地对虎子说道:“你从来没一个人去过镇上,你去什么去,好好给我待着。”

  虎子的目光暗黯淡下来。

  他连走带爬地赶到小村时,已经是当天深夜一点。小村的村民听了他的求助,立刻召集人,上山送粮。但暴风雪突然更加猛烈,不要说走路,人在室外连站都站不住,送粮的村民连滚带爬地出了小村还不到二里,就用去了两个小时,不得不返回小村。

  三天后,暴风雪终于小了一些,小村的村民终于带着粮食赶到山上的老师家,但发现老师和虎子已经双双死去。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讲起的故事,他就是故事中的孤儿。朋友说,成为老师的第一年,他为老师和虎子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尊敬的老师和虎子父子之墓。

思考题:

1、当虎子要求取代“我”去求救时,老师冷冷地以“你从来没一个人去过镇上”为由拒绝了他,你认为这个理由充分吗?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谈些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笔的手法运用是选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举例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删去最后一段,选文的感染力会大大地减弱,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六)深秋的田野  

   深秋的鲁西北平原,深秋的故乡。

  晴空里,几片洁白的云朵,似在风儿的舞动下,轻轻地擦拭着蔚蓝的天幕;又似温柔的羊群,悠闲地漫步于辽阔的草原。大地上,所有的叶子――树上的、庄稼的、野草的,都枯了,都落了。“无叶障目”,可以纵情远眺,一望无际,直至天边。

  风起处,落叶飘飞。此时此刻,广阔的田野上,只剩下大片大片的棉柴和部队般队列整齐的玉米。棉花,曾经洁白如玉、盛开似海的景象已难觅踪迹,剩下的只是枯枝败叶和风中摇曳无声的几个干瘪的桃子了。而玉米,虽然枯叶低垂,躯干细瘦,但依然整齐地站成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像一个个“玉米方阵”,在接受秋日,不,应该是父老乡亲的检阅。

  萧瑟秋风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情不自禁地走近玉米,走近每一棵玉米,我受到深深的感动,甚至是强烈震撼!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哟!枯叶低垂,随风飘荡;躯干细瘦,摇摇欲倒,却顽强地挺起“肚子”,“大腹便便”,像一位营养不良的孕妇,把全部的心血都给了即将诞生的“孩子”。尽管枯叶低垂,随风飘荡;尽管躯干细瘦,摇摇欲倒,但仍然顽强地站成一排排、一行行、一片片,守望着脚下的土地,守望着人们的希望,守望着镰刀的割舍。

  仿佛医生“剖腹产”似的,我剥开一个玉米。瞬间,一个硕大金黄饱满的玉米呈现在眼前,仿佛一个鲜活的新生命来到人间,给人惊喜,给人畅想!带着一种冲动,我急切地剥开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玉米。不一会儿,一大片剥开的玉米,如奇花异果,仿佛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眼前!

  哇,那站成一排排、一行行、一大片的玉米地哟,虽然枯叶低垂,随风飘荡;虽然躯干细瘦,摇摇欲倒,但怀抱着“新生的孩子”,仿佛洋溢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是的,她们有理由自豪!她们有理由骄傲!因为,曾经作为一粒种子被植入泥土,却奉献了千百棵希望!

  良久,我再次走近玉米,仿佛走近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选自《人民日报》)

思考题:

1、第三段写棉花的内容对突出玉米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倒数第三段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剥开玉米的情形?

(七)幸福的跷跷板

童年时代,我体弱多病,三年级还不足四十斤,同学们都叫我“电线杆”。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校,体格强壮的同学总是无端找借口欺负我。那时我总是羡慕别的孩子的父亲,他们的父亲同他们一样健壮,只要一站到教室门口,就能用眼睛压人。而我的父亲,那样羸弱,他一来,小伙伴们便会嘲笑我“有其父必有其女”。有一段时间,我忘记带书本和铅笔盒,宁愿被老师罚站,也不愿意父亲出现在校园里。
  下课后,我很少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走出教室疯狂地追逐、玩耍,因为一不留心便会被撞得东倒西歪。我唯一的乐趣便是看小人书,一本接一本,那些散着墨香的小书,是我童年里最美的回忆。可是我多么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飞奔在操场上,更何况操场的一角有我最爱的跷跷板。跷跷板如一弯明月,载着两边的孩子一高一低地飞舞,跷跷板上女孩子的头发被风吹起,头上的蝴蝶结在骄傲地飞翔。她们蝴蝶般翩翩起舞的样子每每看得我心生羡慕。而男孩子在跷跷板上更是游刃有余,他们幸福的笑脸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我做梦都想去玩跷跷板。
  可是没有人愿意跟我压跷跷板,因为我太轻,使出吃奶的劲也无法把跷跷板压下来,对方总是把我置于半空,吓得我生怕自己会掉下来。
  曾经一次我坐在跷跷板的一端,正沉浸在幸福的飞翔中时,对面的男孩突然恶作剧地从上面跳下来,把我摔得鼻血横流,哇哇大哭,从此再也不敢玩跷跷板。
  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做值日,走得比较晚。冷清的校园里,只剩我一个人,我突然看到了那个同我一样孤单的跷跷板。
  跷跷板被零星的积雪覆盖着,比平日看起来更富梦幻色彩。不知为什么,我竟然走到它面前,用小手轻轻拂去她身上的雪花,然后静静地坐上去,想象对面坐着个可爱的小姑娘,我们正一上一下玩得高兴。想着想着,我的眼角竟涌出泪花。
  正在我要离开时,突然发现跷跷板的另一端不知何时竟站着我的父亲,他弯着腰,用手摁着跷跷板。我在父亲的配合下,开始快乐飞翔,飞过蓝天,飞过白云,飞过山川河流。
  父亲将他厚厚的棉手套套在我的小手上,而他那双粗糙的大手却将冰冷的跷跷板握出了冰碴。父亲的背弓得很厉害,他的头几乎贴在了跷跷板上。我虽然很轻,但是父亲看起来并不轻松。雪花在我们周围随着跷跷板的起伏如夏日夜空中的星星般眨着眼,有一朵雪花调皮地模糊了我的双眼,透过雪花,我看到父亲慈祥而亲切的脸,太阳般温暖。
  时隔多年,我去幼儿园接儿子时,儿子嚷着要坐跷跷板。我拗不过他,只好像当年父亲一样,用手帮儿子压跷跷板,可是还没压几下,我就累得脖子发酸。仍然是冬天,没戴手套的我,被跷跷板上金属的凉冰得麻木不堪,长期用电脑导致的颈椎病让我苦不堪言。
  我终于理解了当年父亲的爱,一个大个子瘦弱男人,一个瘦瘦的小女孩,一个在拉弓,一个在被放飞,弓拉得越弯,我就会飞得越远。其实,又有哪一位父亲母亲,不是我们背后的那张弓呢?

思考题

1、作者写父亲,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选文的内容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八)两只鸟古保祥

197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某小学某班级,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托马斯在课间休息时逮了一只鸟儿握在手心里,他并非恶作剧,他只是对鸟儿的啁啾声和生活习惯充满了兴趣。

语言老师上课了,但小鸟的鸣叫声突然间响彻云霄,语言老师直皱眉,他径直来到鸟叫的发源地。托马斯不敢抬头,只是手心里汗涔涔的。

语言老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重新回到了讲台前,他郑重地告诉大家:我想讲一下鸟儿的生活习性问题,鸟儿不喜欢被圈养着,它们喜欢自由飞翔,大自然才是它们的暖巢,下面,继续上课。

小男孩托马斯受宠若惊,他下课后将那只鸟儿放回了大自然。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中国某城市的某所学校,一名小男孩也将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握在手心里,他也对它的鸣叫充满了兴趣,小鸟不知疲倦地在课堂上发出了怪声,惹得大家的目光锁定在他的身上,语文老师 怒气冲冲,显然他觉得这妨碍了自己的课堂纪律与教学质量,他走过去,毫不客气地将小男孩拽了起来,将小鸟从他的手心里抢了过来,打开窗户,小鸟好像弄疼了般啼哭着飞向了苍穹。

小男孩受了批评,他不得不抄写了近一百遍的某首唐诗,以弥补这堂课的缺憾。

20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某大所的演讲台上,一位鸟类专家在生动地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十分感谢当初语言老师的仁慈,没有扼杀他对鸟儿的憧憬和兴趣,兴趣是决定人初始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需要沿着兴趣走而不是改变它。

同样的时间,在中国某大学的讲台上,一位语文博士也在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说道:语文老师将自己引入了正途,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博士。

他们同样都是优秀的人才,只是有些遗憾罢了,传统意识与创新习惯的不同,改变了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趣和方向。童年有两只鸟,现实中有两种教育,世上有两种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

1、作者为什么要在同一篇文章时写两个关于小男孩的鸟的故事?

2、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请概括文中存在对比关系的相关情节。

(九)熬过寒冬的紫玉兰  韦笛

去年夏天,小区改建时,有人在路旁栽了一棵紫玉兰。秋天里,当别的树木渐渐落光青翠的叶子时,紫玉兰的枝头却打起了花骨朵。那些蓓蕾尖尖的、细细的,披着毛茸茸的黄色外衣,看起来很像是微型的竹笋。数一数,一共四朵。尽管秋风萧瑟,可小小的蓓蕾却在努力生长着。很快,它们变得丰满起来,看上去,就像一枝枝蘸满了水的毛笔,直指天空。
  冬天说来就来了。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卷走了紫玉兰所有的叶子。光秃秃的枝头上,只剩下孤零零的花蕾。每次从紫玉兰旁经过,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担忧:那些蓓蕾冻僵了吧?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从枝头掉落吧?在转身而去后,我真为那些蓓蕾感到惋惜:多么可怜的花儿,还没来得及开放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了。
  可那些蓓蕾带给我的,却是震惊。尽管狂风呼啸,尽管大雪纷飞,尽管长长的冰凌挂满了人家的屋檐,可那些蓓蕾始终坚守在枝头,始终如毛笔一般直指天空……
  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先是蔷薇吐出新绿,接着樱桃也开了满树繁花。有一天,当我从紫玉兰旁经过时,我惊讶得屏住了呼吸——在那光秃秃的枝头,一朵朵紫玉兰竟然脱下了黄色的外衣,露出了紫红的花瓣。那些光洁的花瓣紧紧裹在一起,如生死相依的姐妹。
  温暖的阳光下,紫玉兰花开放得极其缓慢——她们顶端的花瓣一点一点地放松着,向外伸展,伸展——如同缓缓起舞的紫衣仙子。渐渐地,一片片花瓣舒展开来,毛笔般的蓓蕾变成了尽情绽放的紫色“花碗”,看起来光彩照人。
  熬过了漫长的寒冬,紫玉兰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在我的眼里,花儿一向是娇柔的,经不起尘世的风吹雨打。可眼前的紫玉兰,却有着我所陌生的坚韧与顽强。在漫长的寒冬,呼啸的狂风刀一般地割着它们娇嫩的肌肤,冰冷的雪水针一样刺着它们光洁的花瓣,可它们,默默地坚持着、忍耐着,等待着春风吹起,等待着阳光抚过……终于,它们熬过寒冬,迎来了勃然怒放的那一天。
  在生命的寒冬里,无论活得多么艰辛多么沉重,紫玉兰始终坚持着,绝不放弃自己的生命。这一份坚韧与顽强、这一份执著与勇敢,我们人类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的一位女友,面对丈夫的背叛,在长久的痛苦之后,她选择了割腕自杀;我的一位同学,面对生意的失利,在长久的消沉之后,选择了跳楼自尽。再翻一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类似的报道更是随处可见。当生命的寒冬猝然降临后,多少人在痛楚的煎熬里深感绝望,最终选择了放弃。他们不知道,若是咬紧牙关苦撑下去,春天就会在前方迎接他们。
  事实上,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下去绝不放弃,终能熬过漫长的寒冬,迎来生命的春天,就像紫玉兰,在春风里勃然怒放。       (选自《思维与智慧》)

思考题:

1、文中这棵“熬过寒冬的紫玉兰”有什么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壶 口, 壶口

1.第一自然段,先写“无数的沟谷”,再写到“秦晋大峡谷”,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同时“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一句,给我们造成了“悬念”。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使用了“衬托”和“悬念”的表现手法,突出了秦晋大峡谷的不寻常,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文。

2.通过最后两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已不再是单单的景物了,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二)手表的秘密

1.答:“北川”为后文揭示手表与地震有关埋下了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谨。

2.答:设悬念。选文一开篇,胡越老师找不到手表,竟然放声大哭,这不禁让人诧异,不就是一块手表,至于这样吗?这是悬念一。片警要求带上发票去做笔录,“胡越老师哭得更厉害了”,这是悬念二。第二天手表自己回来了,这是悬念三。接下来关于手表时间的交代,则是继续设置悬念悬念。这样步步设置悬念,直到文末才揭晓秘密,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也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迭起,极具感染力。

(三)无价的奖赏

1.另一个丢包人的无端猜忌、怀疑与丢包的女士形成对比(说对丢包的女士起"衬托"、"反衬"或"烘托"作用亦可)(1分),突出了丢包的女士的真诚待人和尊重他人的鲜明个性(1分)
2..拾提包--(还空包)--(送票据)

(四)趴下

1.老太太突遇两位黑人的反应。(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给分)

2.(4分)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这样写的作用是: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分)
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4分)送花的目的:①表明他们早已看穿了老太太的心思;(1分) ②表现他们的宽容大度、友善、慷慨大方。(1分)这样安排的好处:①两位黑人的表现与老太太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1分)②用两位黑人的宽容大度、友善和慷慨大主反衬老太太的狭隘偏见和视钱如命。(1分)(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给分)

(五)师碑

1.答:也许老师说的是事实,然而很有可能“我”也没有去过镇上,而事实上老师早已经打定主意让“我”去,而作好的牺牲儿子的准备,无论虎子怎样恳求,都会被老师找到理由甚至没有理由地拒绝的;作者在此处精心埋下伏笔,使人读至文末时产生极大的震撼,对老师更添敬意。

2.答:关于老师与虎子的父子关系,文中埋下了多处伏笔,如开关写“他”和虎子放寒假后还留在老师家,只交代了“他”的无家可最,却没有说虎子为什么也留下来,就是伏笔;两次拒绝虎子“和他一起去”的“我去”的要求时“愣了一下”“冷冷地说”的表情及语言,都为二人的真实关系埋下了伏笔。

3.答:如果删去最后一段,这只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读起来令人伤感;而结尾段揭示老师与虎子的父子关系,使人明白老师在危难之际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老师的精神品质越发地感人,全文给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就更强了。

(六)深秋的田野  

1.答:棉花和玉米是田野上仅存的两种庄稼,所以作者写到了棉花;而棉花的颓败景象恰恰衬托出了玉米的顽强坚毅。

2.答:上段已将玉米比作“孕妇”,而玉米棒子就是她的“孩子”,这一段详细地描绘了剥开玉米所见“金黄饱满”“鲜活的新生命”及内心的惊喜,有力地反衬出玉米“母亲”的伟大。

(七)幸福的跷跷板

答:①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写父亲的“羸弱”和“我”对父亲的抱怨,这是“抑”,写我从父亲帮我压跷跷板中感受到了温暖,多年后终于理解了父爱,这是“扬”。②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既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又突出了一个深受女儿的父亲形象。

(八)两只鸟古保祥

1.答:类似的故事,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对比,引起读者关于教育理念的深思。

2.答:(1)文中的两个老师处理学生上课玩鸟的方式不同形成对比;(2)两只鸟同被放归自然,但放归它们的人不同形成对比;(3)两个小男孩玩鸟被老师发现后受到的“待遇”不同形成对比;(4)两个小男孩后来的人生不同形成对比;(5)成年后的小男孩回忆当年经历时都感谢老师,但他们感谢时流露出的不同思想形成对比。

(九)熬寒冬的紫玉  韦笛

1.分析:在把握紫玉兰特征的基础上挖掘它所具有的人的精神品质,从而进一步把握象征意义。那棵紫玉兰不仅“熬过了寒冬”,而且绽放了美丽的花朵,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人如果能顽强不屈地战胜生命里“寒冬”,也将迎来“生命里的春天”。

答:“熬过寒冬的紫玉兰”象征了顽强不屈地战胜艰难困苦,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的生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3528.html

更多阅读

小说标题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归纳

小说标题的作用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小说拟题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

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书

第1课时 繁盛一时的隋朝 (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2、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自学与交流:(我的

9故乡鲁迅 鲁迅故乡原文

9故乡鲁迅教学目的:1、概括小说内容,理清作者思路。2、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1、小说表现的主题。2、感受人物形象。3、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教学难点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李清照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陈 鹏 )教学目标: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初中数学复习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初中数学复习课长凝中学 李立康摘要: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但往往有很多老师在复习教学中会陷入“做试卷,讲试卷,再做试卷”的题海怪圈,教师应积极理解复习课的作用,复习课的

声明:《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为网友风急风也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