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城的规划格局——同心圆的“蜘蛛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被确定为首都。
1950年~1954年
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1957年又在1954年规划的基础上,对总体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据专家们介绍,当时这个方案基本是按照参考大伦敦和莫斯科规划的思路编制的。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可以容纳600万人的一张“大饼”,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市域总人口达到约1000万人。当时,在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这种“蜘蛛网”似的格局在1954年的修正稿就得以确定,之后民间对北京遂有“蜘蛛城”的说法。
1958年
全国进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要求弱化大城市的作用,城乡结合,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并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要求。据此,规划家们对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又作出了重大的修改,1958年出台的方案压缩了中心城市的规模,从600万人减少到了350万人,把中心城市这张“大饼”的模式改变为“分散集团式”,中心城市变成了几十个不同规模的集团同时在扩大市域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卫星城市的数量。后来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个决断客观上对北京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决断的指引下,北京中心城市才没有像“摊大饼”一样继续“摊”下去。
1983年
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规划一度被迫暂时停止。到1973年时,客观上北京市中心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因此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市区“分散集团”式的模式演变成中心地区28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集团和外围10个边缘集团组成的市区。这种分散集团式的模式,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方案,只是中心大集团从28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26平方公里。
这个最新的规划就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总体规划。该规划除了市区坚持集团式布局外,主要的变化是提出了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强调市区不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从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 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转移到广大郊区,大大强化了在市区外围建设卫星城的部署,扩大了卫星城的规模,并给了卫星城赋予相对独立新城的概念,疏散中心城市过密的人口和产业。所有这些思路和伦敦20世纪70年代和巴黎区域1965年的方案不谋而合,可能是缓解大城市矛盾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2004年
北京和中央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一些规划专家又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组织下,以一份高屋建瓴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修订。
谈及解放后北京城的建设,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1924年6月赴美国,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攻读。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任清华大学教授兼营建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直属的修建处(建筑工程部前身)顾问。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担任过国徽的设计组长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期间他参加过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工作,对保护北京古文物建筑提出过很多建议,对保存团城和成贤街牌楼作出了贡献。
我之所以会先罗列如需多大资料是想象诸位展示一个全面的翔实的北京修建框架。当北京在既要考虑到首都的规模容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想苏联老大哥的莫斯科学习,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到北京这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老城的保护工作。当时,梁思成先生是考虑到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同时可能也考虑到照顾一些领导人的心理,北京毕竟是都城,中国传统中建筑风格是讲究“气”的,如果像欧美的block那样都是“井”字形,那样紫禁城就将面临切割,王气没有了,古建筑破坏了,这样往往得不偿失。所以,造就了现在的环线格局。
众所周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的直线距离是最经济最有效率的,而环线走的是曲线,曲线的距离相对于等距离的线段就用的时间长多了!显然,硬件建设已经形成目前的格局是不可以改变的了,悲哀的其实是人为的因素。
北京的堵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有上路的人基本不按线路走,试看,到上下班高峰期,所有的车与行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走的都有,有螃蟹、有乌龟、有鲤鱼……横行、慢爬、翻跃……
我们的多数老年人因为倚老卖老,车不敢撞,所以在红灯亮的时候这些老年人照常像没事一样过马路;我们的阿姨们,因为是女人,可能源于孔老先生的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吧,也是在红灯亮起的时候照样走起了中年模特步;我们的一部分帅哥靓女则因为自己年轻,抑或为了体现自己对于时间的珍惜,所以会使出“粼波微步”,也照样在车流中穿梭!这样当然就要堵车了,试想当第一辆车被堵5秒钟后,第13辆车就是一分钟后起步,那第60辆车就有可能在一小时内都不能动啊,北京已经超越了3000万辆车的保有量!
正所谓: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在北京的各个街道上,一般情况下行人给自行车让路;自行车给摩托车汽车让路;国内车给国外名牌车让路;好车给破车让路;所有的小轿车都给大型工程货车让路!再有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生存哲学也左右着这些行人。
大家你来我往,各得其乐,在堵车的焦虑中进行国骂对抗。在堵着的公交车里爷们会吼电话;有座位的甚至会很悠闲地剪指甲;美女帅哥会煲着电话粥……也许这样才是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
我要说的是北京的堵车状况是不会有大的改观,因为国人的素质提高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段,或者说这样的局面就永远不会改变,因为我们的生存价值观没有改变,大家也不会一起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