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笼统的整理了一些福建文化典故资料和文献记载中关于闽南三大女神信仰的传奇之——吴圣天妃传。与有此信仰的朋友共同分享。一身世吴圣天妃,姓吴名媛。在莆田人音译中被亲切的称之为“吴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七月十五诞生于江苏浮海白鹤村吴家庄名医世家。其父名曰吴竞,学识渊博,医术高超,为人忠厚善良。母亲贤良淑德,知书达理。家有兄弟五人。大哥发(不幸早夭)。二哥兴,即后来的义勇普济侯吴兴。三哥良,五弟瑞、六弟曦。据史料记载,时年有民间盛传,吴媛将生之时,吴家屋宇内外忽然瑞光四照,祥云生辉,紫气纷呈,华丽不可方物。左邻右舍观之,莫不称奇惊叹。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一传奇的降世,吴媛自出身那一刻起,就体散异香,灵光照面。全镇之人听到这一奇闻,络绎不绝前来探视宛如神话般的婴孩,并纷纷奔走相传,有瑶池飞仙下凡转世了。由于双亲的百般宠爱,虽为女儿身的吴媛自幼便随兄长延师教读。灵慧如她,不仅在课业方面才学出众诗词俱佳,对于家族的医学秘方更是倒背如流精通至极。年幼时的她最喜欢的事便是缠着父亲一起上山采药,或者从旁协助父亲外出救死扶伤。研习行医之道。公元669年。时光荏苒中,双十年华的她出落得娉婷玉立,有着宛如莲花般盛开的容颜。并且以精湛的医术及慈善医德盛名方圆百里。时年有礼部尚书的恶少爷垂涎她的美貌,欲强行逼婚。父母良善,虽心疼女儿,有心袒护但无力得罪权贵。亦是万般无奈。吴媛心中悲愤,思虑千万后,终于决定拜别父母兄长,背井离乡逃婚而去。她一路沿着气候温和的福建方向走,沿途拜师学艺,修习术法。流浪行医,悬壶济世。并于公元670年入闽。二修行,治瘟疫公元671年,吴媛经过武夷山乘舟渡闽江南下。当时兴化地方都是汪洋大海,海平面延伸到常太河浪。她在歧路口船卧亭停泊登岸,目之所及映入眼帘皆是重峦叠嶂与水光潋滟交相辉映。瞬间心生欢喜,犹如水面绵延荡开的涟漪。于是她毫不迟疑的做出决定,要在此寻一地方长住下来。而后,她在亭中遇见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慈祥温煦。吴媛上前问路,老者耐心的一一为她做出指点。她循着老者所言,来到30多里外的兴角山(位于今日的仙游县内)下的古峰寺,拜会了当年的道法高深博学多才的住持慧贞师太。两人一见如故,参禅论道,相谈甚欢。吴媛从此安顿下来,潜心修习天文,地理、阴阳、历算、五行、以及更深奥的医道。修行期间,她时而上山采药,时而深入民间为百姓行医卜卦不取分文。深得民众喜爱。公元672年,仙游县兴泰里90多里范围内发生瘟疫,蔓延速度惊人。周围村落的百姓哭声载道,尸浮遍野。吴媛望着这样的景象,心痛如绞。遂独自深入山野密林,废寝忘食摘采药草,研究配置对抗病魔的方子。药成后火速下山传播医理之道。因为有修行神奇的术法护体,吴媛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和乡民们一起熬药、治病,奔忙。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吴媛研制出的药草真如灵丹一般发挥功效,病魔败退,瘟疫终于逐渐得到控制,于是满城渐渐恢复生机,病人一个个开始好转。百姓们都感激她的恩德,焚香备礼叩谢上天赐下这样一位仙女解救人间苦难。从此,方圆之内的民众都开始亲切的称呼吴媛为吴仙姑。三 开荒,治水上文提过,兴化原是汪洋大海。后经地壳变迁,沧海桑田,莆田上升为大陆。但目之所及,南北洋皆为荒地。公元679年,距吴媛离家已有十多年了。吴媛的二哥吴兴系着全家人深厚的牵挂入闽寻觅胞妹,沿路听闻吴媛光辉事迹很快的找到了仙游的兴角山。多年未见,吴兴惊叹于胞妹的变化,被其仙灵般的风姿和出神入化的道行所震撼,遂决定留下来和她一起修行。光阴如梭,很快就三年时间过去了。吴兴觉得道行已有所成,便提议带胞妹回乡。吴媛没有回绝,只是笑着拿出一条写着“修道行医”四个字迹的罗帕让兄长拿到离她们不远的一处小水潭里(后人称之为“洗字潭”)清洗,说是只要这字洗干净了我就同你回去。哪只那字竟越洗越亮,越洗越明显,非一般道行术法所能为。吴兴终于明白胞妹修道的决心,也不再阻拦她。一番告别后吴兴独自返回家乡,并于公元689年——即唐则天永昌元年,举家迁入莆田并定居华岩山下(洋西)。彼时,吴媛正在为荒芜的北洋之地探究治水 之道。而后在兄长吴兴的帮助整理处了一些列有效方案,并将计划告知家人。家人听闻她们这一善举,非常赞同,决定倾资捐助这治水工程。于是兄妹俩雇工百余人,日夜施工,开始修为后世所感恩称颂的筑杜塘长堤,悍潮为田。堤自溪白,经洞湖,后卓、漏头、泰叶庄,至沙塘坂,趋泄口,堤长12公里,以阻挡海潮侵拖,引延寿溪水灌田。有良田32000多亩,名曰旱田。又于堤南之滩地,率众开挖水道62道,北至漏头汇秋卢溪水,南至郊下汇木兰溪水,水沟纵横交接,一为排洪,二为灌田,形成延寿溪中下游流域主渠支渠四面交汇的灌溉水体系,受益范围达172个村庄,良田18万多亩。故杜塘之东、木兰溪之北,统称北洋平原。四 建延寿陂延寿溪上游,下游低洼水缓,旱季水弱,雨季水涨,难以驯服。吴媛兄妹深恶痛绝洪荒为害乡里,决心堰溪蓄水,屯延寿溪水,灌入平野河沟,使旱地成为水田。遂带领雇佣工人及家人,从华岩山、龙桥山开岩凿石,搬运至长生港,垒筑延寿拦溪石堰。堰成,世人称延寿陂。陂长253米,高5米,顶宽1米余,溢流漫堰处长42米,以减轻蓄水对堰基的压力。延寿溪上流洪水直下,其势甚锐,堰下之水因古峰挡道,波浪翻腾,形成深潭。是日,洪水滚滚而至,淹没堰坝,堰顶数处垒石被洪水冲决。吴媛和其兄吴兴立于堰顶,指挥里人族亲,以石垒高堰坝,在延寿陂下游修建泗华陂。并且焚香施法,祈河神保佑。时人称水中有蛟龙作怪。其兄吴兴气势如虹,鼓舞众人说,“何惧,吾当斩孽蛟!”言罢毅然投身扑至堰坝决口,喊道:“洪水清澈就是蛟龙死了,洪水赤色就是我死了,清赤混腾就是同归于尽。”洪水再度复至,吴兴奋勇跃入深潭与蛟龙搏斗,一刀砍中龙背,血溅桥顶(后来这里就被称作龙桥)。追逐时风云变色溪水翻涌,突然变成了赤色(后来这里就被称作赤溪)。吴媛眼见兄长出事,强忍悲痛施法以助,再次重伤孽龙。但彼时吴兴年寿已高,负伤后更是体力不支,追到七步邻村时屠龙宝刀被龙尾卷走丢弃于此地,于是这里就被称作吴刀。吴兴最终诛杀孽龙后葬身古峰深潭时,享年64岁。吴媛含悲秉承胞兄遗志,坚持修筑泗华陂直至工程竣工。改善了化北洋农田灌溉,使黎民百姓安家乐业。后世邑人郑岳在《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中有记:莆田水利南洋称李长者,北洋称吴长官,历元至今五百年而祠祭弗举岂非旷典。”又记之以词称:“若有人兮江之湄,含灵气兮耀奇姿,捐家资兮千亿,堰溪流兮成坡,何怪物兮为崇,赴沧坡兮手刃妖蠄,变斥卤为膏壤兮梗山离离,阅千祀兮民食其遗。”五 封神唐玄宗年间(712~756年),吴兴之子吴景领族人赴古峰山地,与四乡百姓共同建吴公祠,奉祀吴兴。在兴角山修建吴妈祠,奉祀吴媛(这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古代,为女子建立大祠堂是非常盛大而勇敢的举措,如果不是有大功德与民众,是断然不会享有此等荣耀的)。以此褒扬纪念吴氏兄妹治水利民事迹。
公元715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年。五湖四海百姓因受过吴媛恩惠,不远千里络绎不绝前来祭拜吴媛。后听闻其兄妹传奇事迹功德,倍感敬仰。经商议,共同捐资扩建吴妈祠为殿宇,取名兴角宫。并尊称她为大妈、古妈、阿姑(吴兴后裔对其尊称)、仙姑妈等。
德宗建中、贞元间(780-805),吴凑为福建观察使时,体恤民情,奏准改吴公祠为吴公庙,雕吴兴像受百姓奉祀。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乡人鸠资扩建殿宇,改称吴公庙为吴长官庙。
宋大观三年(1109年)吴兴裔孙吴公诚登科进士,兴化郡守詹丕远以其祖先功德,奏启朝廷,徽宗赐吴长官庙额“孚应”。封吴媛为“慈感夫人”。民间称之顺应娘娘、上宫娘娘、慈感娘娘等。
公元1128年,即宋高宗建炎壬子二年。御封吴媛为“顺应夫人”,吴兴为“义勇侯”。
公元1242年,即宋淳佑二年。加封吴媛为“妙应灵济夫人”,累封“法主仙妃”。民间称其为法主娘娘、圣祖娘娘、仙妃娘娘等。加封吴兴为“慈济真人”。
公元1245年,即南宋理宗淳佑五年。朝廷下旨褒扬吴氏一门治水,开兴化北洋平原之先河有功,加封吴兴为“义勇普济侯”,敕封吴兴配叶氏为“昭惠夫人”,吴兴累封“昭灵大帝”。胞妹吴媛晋升“吴圣天妃“。着人同塑吴媛兄妹二人金身,位列正殿。朝廷置有司掌管春秋两大祭典,每岁配享祭祀仪仗,受万民朝拜。香火不绝,灵气含蕴,岁久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