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伯牙、子期惺惺相惜,琴曲为知音所奏,高山流水,流传至今;汉末蔡邕以吴人半截焦桐,制成古琴,琴音美妙绝伦;晋国乐师师旷天生目盲而善于辩音,精通各式乐器,后世视为乐神。凡此种种,乐人、乐器、音乐,合为一体,传为传奇式的美谈,也说明人们对于音乐最高境界的仰慕之心。真正美妙的音乐是亘古不绝,超越时空的。因着对于完美乐器的追求,对于无瑕音品的向往,曾经在古代中国文人发生的故事,二千多年后,又在一个美国人身上重演。佩丽克尼挈(PerriKnize) 的一本新书《寻琴记》(Grand Obsession: a Piano Odyssey, Scribner, 2008)将她和一架钢琴的纠葛写得如歌如泣。有书评人说,书本身就像一首名曲一般优美、深邃。捧读再三,深感此书值得爱琴人、爱乐人一读。
踏破铁鞋
佩丽生长于一个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曾是著名的管弦乐演奏家。当年父亲的乐声,高朋满座的雅集,造就了她浓厚的音乐兴趣,出色的音乐能力。佩丽一度尝试过音乐职业,但后来还是成为一名记者,专事与环保有关的调查报导。然而,佩丽的内心,总是有着对于音乐的激情。她中年从纽约移居蒙大拿州后,重拾旧好,开始跟老师练习弹奏钢琴。也许,是她天生过人的辨音能力,佩丽很快发现,弹奏过的钢琴,都没有她梦想的优美音色。渐渐地,佩丽生出了一个心思,要购买一架适合她程度的好品质钢琴。因为职业的关系,佩丽常常在各地采访。利用工作之余,按图索骥,佩丽开始了她的寻琴之旅。当然,她先拜访了密苏拉当地的三家琴行,鲍德温、雅马哈、库兹曼,不是音质不佳,就是好货不便宜,徒然眼热而已。结果,铩羽而归。佩丽为了一部库兹曼旧钢琴,从网上找到了线索,和一个名叫罗斯玛丽的通了伊妹儿。她的告诫:「去你能找到的最好琴行,把最好品质的钢琴至少弹上几遍,发现你所喜爱的声音。要弹斯坦威和博泽朵夫,因为你想知道什么是佳音。然后,对,然后才可去选购。这有点像读了几年《建筑精选》杂志后,动手装修自己的居室----这和只读《日常女性》不可同日而语啊。」
佩丽在去西雅图前,先买了一本号称钢琴选购圣经的指南,《钢琴宝鉴》(The Piano Book: Buying & Owning a New orUsed Piano by Larry Fine),这本书记载了世界上所有品牌的钢琴,以及钢琴技师的评价。有点像美食界的米其林指南。佩丽揣着书就去逛琴行了。她试了一架斯坦威D型演奏会用的平台琴,但觉其不够细腻,而且也难以控制;她弹了一架博泽朵夫,琴是够大的,但听来声音柔弱,表现力也不足;布鲁斯讷甜美有余而层次欠缺;中国钢琴的击弦机Actions令人觉得操作困难,且声调刺耳;凯威思的音调倒是精细敏感,但琴键稍微僵硬。查尔斯?华尔特立式钢琴价格还好,但提不起她的兴致;她曾弹过斯奇梅尔,印象很好,可是这次听来总觉得过于明亮了,怎么像一架新的雅玛哈呢。问了经理,原来是新的设计。佩丽失望之机,一位技师介绍了一架查尔斯?华尔特三角钢琴。她打开琴盖,轻轻坐下,先弹了门德尔松的无言之歌”(SongsWithoutWords)的第一支,然后接连弹了几首她能表达的曲子。佩丽发现,它有着无比奇妙的声响,流畅,阳光灿烂的美国音品。音调层次丰厚,也不失温和自然。音域幅度,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完美无比,充满激情。她多么希望能够拥有这样一架钢琴。可是,面对近十万元的价格,只能望琴兴叹。况且,她的客厅也太小了。
一见钟琴
佩丽寻找她的梦中钢琴的第二年,网路盛行了。她很快发现了一个爱钢琴人聚集的网站,「钢琴世界」(PianoWorld.com)。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虚拟世界,人人在网上提问、释疑,人气极旺。佩丽把自己如何人到中年,重新爱上弹琴,又踏破铁鞋无处觅琴的事在网上交流。结果,得到了内行和热心人的指点,还交了朋友。又一年过去了,佩丽来到纽约,这个昔日的钢琴之都。19世纪后期,纽约的钢琴制造业如同今天的华尔街、百老汇、出版公司。今非昔比,美国的几百家钢琴制造商只剩下五家了,在纽约仅存之硕果是斯坦威。不过,曼哈顿58街夹百老汇和第七大道这段,仍享有「钢琴街」PianoRow的美名。佩丽走了好几家琴行,试了无数钢琴,只是苦于找不到自己的声音。她还去了新泽西的伊丽莎白的一家钢琴仓库,几乎买下一架价格低到连她自己也不相信的三角钢琴,结果还是放弃了。佩丽在纽约只剩下一天时间,几年里,她访遍东西两岸和中部的无数琴行,成了「钢琴世界」的熟客,可谓精疲力竭。她的最后机会是回到曼哈顿的钢琴街,一家名为「贝多芬琴行」的,因为上次吃了闭门羹。走完一排又一排钢琴,从底层到大厅再到二楼,佩丽几乎要失望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推销员,──也是刚从朱莉娅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家,以无比欢愉的神情向她介绍了一架由德国制造的格罗川Grotrian牌三角钢琴。佩丽再次弹奏了门德尔松。这首曲子从低音开始,丰厚和深邃的音感袭人而来;中音域区充满了神秘感,如烟如雾;高音区如清脆的钟鸣绕梁不绝,如北极光般色彩明亮。佩丽的双手好像被琴键下的无形之手驱动,她感受到了琴腹的响板内有着灵魂的歌唱,牵动她的感情和激情。这就是她朝思暮想,为之奔波数年的心爱之物啊!她心中立即为这架钢琴取名为玛莲娜,就好像当年好莱坞第一位德国女演员玛莲娜迪特里茜的歌声从中复活了。
佩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贝多芬琴行。三万二千元的价格,超出了她的预算。渐行渐远的贝多芬琴行、钢琴街、曼哈顿,令她心生苦涩。佩丽回到了蒙大拿,在那里,有一天,她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纽约世贸大楼倾倒的画面。几天后,佩丽接到一个电话,还是贝多芬琴行的那位年轻钢琴家销售员打来的:「您能出什么价呢,为您的玛莲娜?」在911后人心艰难、百物萧条的时候,还有虽会有心买钢琴呢?
如梦幻影
佩丽向银行抵押了她的房子,除了买琴,还重新设计改造了客厅,以容纳尊贵的玛莲娜。三个月后的十二月里,蒙大拿早已天寒地冻。从纽约包装、启运,一路上还遇到了暴风雪,终于玛莲娜在佩丽的新客厅中安家了。佩丽再次端详,小心地揭开琴盖,试弹了孟德尔松。不对,大事不好。佩丽感到浑身僵硬起来。又弹了舒曼,华美的高音域无影无踪,虽然低中音区域音质尚可辨认。噪杂的机芯,尖锐的高音,令佩丽手指不敢再触琴键。佩丽把钢琴的系列号码和发票对了又对,简直怀疑玛莲娜被调了包。
佩丽开始了新的征程。她找了一个又一个调音师。看来是音锤(弦槌)出了问题。但没有人说得准是怎么回事。而「钢琴世界」网站上呢,似乎人人都是诸葛亮,无非是七嘴八舌。贝多芬琴行的老板卡尔是个大度而热心的人,他听说玛莲娜除了状况,除了再次保证他作为经销商的「三包」责任外,还为她出谋划策。佩丽甚至找到了钢琴宝鉴的作者赖瑞请教。赖瑞认为,音调tone没有事,应该是音质voice,得找人看看。毕竟,蒙大拿不是西雅图,也不是纽约,到哪里去找出色的调音技师Tuner 和音质师Voicer 呢?
卡尔在钢琴圈子里是神通广大的人物。「别担心,我来给你找一个最好的音质师。他正好要来蒙大拿」。马克魏纳特是曼哈顿音乐学院的钢琴技术部的主管,一个月后,他来见佩丽的玛莲娜。据他说,通常,钢琴的主要问题还是在音调而非音质。调音师的工作是调音准,即是调整琴弦的张力,令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准确无误地奏出高低;而音质师的工作是与音品有关,他要由着发声体本身的特性,把音锤的感觉整出来。马克的独特本领在让音锤发出恰倒好处的声音。马克先调音,在佩丽试弹后,用一种秘方特制的化学剂在音锤尖处点滴。格罗川牌钢琴的音锤采用的是德国雷奈厂的产品,其音锤毡呢的硬度和击弦点,与音质的关系至为重要。所以马克调整音锤的硬度就是改善其属性,当然,其差别是万分之一的精细,全赖他的经验。终于,马克完成了所有八十多个音锤的处理,并将击弦机(机芯)、琴弦、琴键等一一调整和润滑。佩丽再次坐到玛莲娜前,惊喜地发现,她的梦中「琴」侣回来了。
钢琴哲学
佩丽的高兴劲儿只停留了一晚。第二天,她发现玛莲娜又回到了疲惫粗糙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马克自有他的说法。「一架新的钢琴,其生命处于生长过程之中。其音质的变化其实极为细微,不是所有的耳朵都能听到的」。偏巧,佩丽的听力从小受其父亲的熏陶,极为敏锐。「弹上五百小时在再说。你不喜欢她的声音,只听她发出的音乐不就行了吗?所有的新钢琴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说他的钢琴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而且多年来美妙如初,那么,这个人是听不见什么而已。」对佩丽来说,这可是前所未闻的。「你的钢琴之旅才开始。她(钢琴)变化无常,难以预测。你的钢琴会对你有所反应,而你的听力也会适应她。你们得有互动。切不可假定她会有怎样的音色。她是善变的呢。她有生命,她会生长变化,而你拥有了这架钢琴,就是和她建立了一种关系。」听起来既神秘又哲学,也许不无道理,但佩丽毕竟得忍受耳中的不悦之声。佩丽最想知道的,是马克何以能在卡尔的琴行「创造」出玛莲娜,而这种音色,或者一架钢琴的个性,怎么会精致到稍纵即逝的地步。作为一个调查记者,她的牛劲上来了。
佩丽到了纽约,像一个实习生一样,跟着马克,从音乐学院,到马克的客户,了解钢琴的属性。她要像体会生命一样去体会钢琴。她和玛莲娜的经销商卡尔成了朋友,和他一起到了他位于布朗士的钢琴工厂参观,遇见了许多一辈子制作钢琴的「古董」式人物。事实上,卡尔本人,一位来自德国的移民,昔日的运动健将,就是一个钢琴制造业中的传奇。不过,佩丽获益最大的还是对于音乐感悟日趋深刻。她问卡尔:像她这样痴迷一架钢琴,到底为什么?卡尔说: 「音乐最贴近人的内心和最高境界。弹奏音乐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经验,由此,你成为作曲家之灵魂的管道。而作曲家本人是神圣力量的管道。神圣深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只有音乐才能加以表现、释放。音乐历世历代对于人类的影响的秘密,就在于此。你的身体的内在振动如果出了错,与宇宙不协调,音乐有医治之能。」那么,佩丽相信,玛莲娜内在的生命和振动,是和她内心的音律联系起来了。后来,佩丽有机会到卡尔的琴行试弹了其它三架格罗川,没有一架是和玛莲娜一样的,虽然都相当出色。问题不仅仅在于音律和音色,不是外在的声音而已。看来,佩丽对于一架钢琴的痴迷和疯狂,数年之后仍然不忘当时初试玛莲娜时的独特音色和她自己的感受,真的是一个神秘了!也许,是玛莲娜的个性和隐藏在她腹腔中的灵魂,和佩丽那一刻的思绪和内心的感受相合,和她的生命灵魂相交?「那么,现在我明白了,我所经历的玛莲娜,不,应该说玛莲娜经验,是比任何调音师音品师所想象的都更加琢磨不定、稍纵即逝的形而上的东西。」
寻根之旅
佩丽是个凡事追究底里的人。她接着又去研究了人体科学,特别是听力器官的物理特性,声音的物理性质,乃至心理学,因为它们在内在的本质上和人类的感觉上,与「玛莲娜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最不可思议的事,佩丽飞到了德国,格罗川斯坦威格(Grotrian-Steinweg)钢琴工厂!有了更多知识和更深思考,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的困惑:一架钢琴本身怎么会有所谓「意图」在内呢?难道格罗川有什么东西,比如音阶设计、共鸣腹腔、还有树木原材,会表达感情吗?设计者对于音乐的感性当然会在表现于设计中;那么,制作钢琴响板的工人呢?钢琴铁排制造者呢?他们的意图和感情又怎么会跨洋过海,通过一架钢琴来到我的身上和内心的?对了,还有那出产原木的森林,那选材人、那伐木工,那钢琴出厂前为玛莲娜定下音色的技师?我也在体验和经历他们的意图吗?归根到底,这些是真正发生的事情,还只是形而上学的思考?如果一切都是真的,这些制琴人是我的钢琴之旅的同伴,我灵魂的同宗血亲吗?佩丽的钢琴之旅,命定要引她到钢琴的故乡──德国。她走访了几家钢琴厂,最后到了格罗川斯坦威格,考察了出产过程,了解了钢琴制造过程中的复杂和无尽的秘密。她甚至看到了玛莲娜的「家谱」和「出生证」!当然,最要紧的还是音锤。记得她的钢琴技师和书上都说,在美国,你是找不到什么人能够弄明白德国产音锤的。「最好的音质技师就在原产厂里」。格罗川的首席音质技师叫海尔(HerrBosse),他从十五岁起就在这里工作,那是1959年。他为百分之九十的格罗川定音。「你得有超凡的耳朵才行。」他一边整打磨音锤一边解释。「其实,全凭运气。说不清什么道理。我只是听琴声,知道怎么做。只有做了才知道,学会这门手艺的唯一途径。」佩丽问他,那么,玛莲娜是怎么回事。海尔第一次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许多事情就是解释不了」,他讲着德语,“即使语言相通也不行」。
还有其他的秘密吗?格罗川的一位主管说:「每个工人都得心平静气,人人和谐相处。才能和技艺是重要,但人气同样要紧。毕竟,我们是在制造一种和谐的乐器,不是吗?」看来,这个工厂的「气」,一种向上的振动频率,正是其「意图」,也是佩丽弹奏玛莲娜时所体验的谐调。佩丽又去看了存放木料的仓库,温度、湿度、存放期的长短,学问都极大。一位工人告诉她,每一块用作音板的木板都有其内在振幅,必须有极高的张力。张力越大,振幅也强,即不易变化,于是对音弦的反应更强烈。当然,一架钢琴的音板的振幅必须是完全一致的。
选择制造乐器的木料是一门大学问。托马斯家族干这行已经是第七代了。原产于奥地利、德国和瑞士森林的欧洲云杉,是唯一上品。托马斯(ThomasHilz)凭借着185年的传统和自己31年的经验,「第一眼望去,第一个印象」,只从木材供应商那里选所有可选木料的百分之二三,作为音板的原料。佩丽的下一站是进入原始森林,她想知道,一棵树是怎样演化为乐器的,云杉的灵魂和进入钢琴的灵魂,为何它们会影响弹琴人?四月的阿尔卑斯山化雪的时节。佩丽遇见了克里斯汀,占地一万两千英亩的奥地利381F1区森林主管。这是一块专门供应乐器木料供应商的原始林带,砍伐计划十分周密,以保证树木生长成材不受影响。优质的钢琴琴板原材首先必须是原生林木,并只有特定的地势和气候才会孕育此种良材:冬长夏短,土壤贫瘠,以确保其生长速度缓慢,木质坚硬,木纹整齐(每一英寸约二十个以上年轮圈)。森林得在海拔三千六百到四千六百英尺间,面西,最好面西北,则树干不至太向阳光倾斜、扭曲。阳光也会令树木的汁液过多。当然,强风会使树木的纹理压得过紧,超过25度的斜坡会使树木上端的纹龄歪斜。遍数欧洲,符合这些条件的山区实在不多。适合制作钢琴琴板的树木的最佳年龄是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岁。期间免于虫害、病侵、火灾。当然,唯一的例外是幼苗期有过小病小灾,反而倒好,因为这会使之生长更慢,木纹更结实。
一颗枫树曾经哀叹:活着,我沉默;死了,我歌唱。这正是制琴原木的心声。
天人合一
马克和其他钢琴技师合作,用录声仪器Accu-Tuner将他所调的最佳音色记录下来,然后由其他调音师在调音时复制,如此,最佳的音色和音调得以配合。玛莲娜总算恢复了她的美音,马克也不需要时时飞来蒙大拿了。佩丽在经过了长达六年传奇式的寻琴之旅后,她对于钢琴,琴音的体味早已超越外在物质形态了。当佩丽再次弹奏她心爱的乐曲时,感慨万千,禁不住流下幸福的泪水。完美的钢琴让钢琴家翱翔于广袤的形而上世界,置身最为神秘的宇宙音律之间。她的生命已经和玛莲娜的合二为一,她们的灵魂和巴赫、肖邦、舒曼、孟德尔松的乐曲,和百年云杉的灵性,一起欢舞。
从寻琴到寻音、知音,佩丽行走穿梭于形而下和形而上之间。读者的感觉,为她的经历所带动,得到的也不止于钢琴和音乐而已。“众人寻他千百度,陌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栅处”的境界,其实是人生、尤其是人生之感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