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计
——“剥”字的读音教学案例
《石榴》一课中,出现了“剥开外皮”一词,这里的“剥”字应该读“bāo”,大部分学生会读成“bō”的音。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下了一个温柔的圈套,欲擒故纵,使这一教学环节即行之有效,又妙趣横生。(此教学方式受《小学语文教师》中一篇文章启发,但教学操作中有所不同,效果也不相同)。
朗读课文时,当学生读到“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时,将“剥”字读成了“bō”的音,评读时,有学生纠正了读音,说应该读“bāo”,一时间,学生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说得有道理。看到这种情况,我并不着急,因为前些天我正巧看到过关于“溪头卧剥莲蓬。”中“剥”字的教法。我告诉学生,去掉外面的皮或者壳,就应该读“bāo”,比如“去花生皮应该用——”,学生说“剥(bāo)花生”,“去莲蓬皮应该用——”,学生说“剥(bāo)莲蓬”,“去掉石榴皮应该用——”,学生熟练地说“剥(bāo)石榴”,我故意拉长声音说:“那么去掉苹果皮应该用——”有的学生想都没想就说:“剥(bāo)苹果。”我心中暗暗窃喜,掉进了我的圈套了。反应快的孩子立刻大喊起来:“不对,不对,应该是削(xiāo)苹果。”我将正确的读音重复一遍,“剥石榴”、“削苹果”,得以加深印象。接着,我继续设套:“那么,将剥(bāo)和削(xiāo)连起来,应该怎么读呢?”全班同学都毫无疑问地读“剥(bāo)削(xiāo)”。哈哈,上当了,我笑着对他们说:“剥(bāo)和削(xiāo)连起来,应该读剥(bō)削(xuē),地主剥削劳动人民嘛。”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接着我又让学生将“剥石榴、削苹果、剥削”三个词读两遍,区分读音并强调“去掉外皮或者外壳就读剥(bāo)”。我自认为这个字音教学万无一失了,冷不防一个最好的孩子立刻发问:“那么是读剥(bō)落还是剥(bāo)落呢?”我一怔,当然应该读“剥(bāo)落,去掉外皮嘛!”学生说:“不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应该读剥(bō)落。”我一阵心虚,立刻让全班同学一起翻开字典看,哦,原来“因为破损而脱落,就应该读成剥(bō)落,这里的剥(bō)和剥皮的剥(bāo)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确定读音后,我立刻给学生纠正和强化,鼓励他们这种“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并给那位我的“一字之师”深深鞠了一恭。
反思:
常常觉得中国汉字的魅力就是因为它表义,也常常在反复推敲汉字的读音时感到兴趣盎然,其乐无穷。普通话中的多音字、音变、儿化、轻声等发音的准确常常是我教学和教研中引以为豪的资本,当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能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我常说,学语文就是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而多音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最繁琐和最易出错的地方,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常常被绕得糊涂。
在“剥”字读音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全部暴露出来,钻入我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中,学生在相同的读音规则面前,对生字的读音就失去了敏感,将“剥(bāo)石榴”,“削(xiāo)苹果”和“剥(bō)削(xuē)”三个字音都读混淆了,这个时候,我再通过对字音的理解来让学生区分读音规律。这个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剥”和“削”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音字的学习中,对汉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咬文嚼字”的语文学习习惯。正如新课标所说,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不仅体现在阅读写作中,同时也体现在每个字词的教学过程中。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教学的效果很快便得到印证,并且着实考了我一把。在“剥”的--两个读音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验证总结出了“因为破损而脱落,应该读(bō),有意去掉外皮或者壳应该读(bāo)。”这让我在内心慌乱中颇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