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头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内部言语即思维,外部言语即有声语言。在口头表达过程中。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口头表达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要求学生说话要清楚、严密、有条理,这就无形中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起来,我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想好再说
想好再说就是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先认真思考一一辨清问题的类型(分析型、说明型、综合型),使思路清晰,有中心、有条理,使口头表达逻辑性强,语言连贯。学生认为自己思考得比较成熟了,再将想好的内容变成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想是说的基础,所以我每提出一个问题,总要计划好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既不能太短,又不能太长:太短则不能使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太长则不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计划好的时间内思考,大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往往中心突出,逻辑严密。
如果学生读书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认真思考,心中没有全文,他就不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将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而又言简意赅。
另外,欲使学生做到想好再说,就一定要避免满堂问。从表面看,满堂问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机会,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实质上由于问题都很简单,学生几乎用不着动脑,答案便可以脱口而出,所以,其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二、长话长说
长话长说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有声语言把比较复杂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由于这种训练方式需要学生表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想好再说,而是现想现说,靠思维的不断分析与综合把自己的想法一层层表达出来。在这里,想和说融为一体。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讲清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或比较深刻的事理的能力。
例如讲鲁迅《一件小事》(我曾经是初中语文老师),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感觉……甚而至于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段话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生道:“这段文字深化了小说的意义。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歧视劳动人民。但本文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却能通过这件小事认识到劳动人民的崇高和自己的渺小,而且这件小事还‘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使小说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没有这段心理描写,小说的意义就只能停留在表现劳动者品质高尚上。”一个初中生竟然能把这样比较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把一件事说清楚,一个道理分析透彻的能力。
训练学生长话长说能力的关键是提问。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提一些需要说明或需要分析,甚至既要说明又要分析的综合--性问题,而要避免提那些过于简单或零碎的问题。简单而又零碎的问题既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会把一篇系统性很强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学而生厌。我经常翻阅优秀教师的谍堂实录,发现其中有些教师问学生的个别问题就值得商榷。例如,某教师的《苏州园林》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应该进一步延伸,要求学生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课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这就将一个简单的说明性问题变成了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分析问题长篇大论,学生回答问题三言两语,甚至一词一句,这种现象都是由于教师提问缺乏深度所造成的c三、避免引诱
所谓引诱是指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教师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学生的答案和自己准备好的答案稍有出入,便认为不够准确,于是反复诱导,直到与自己准备好的答案相吻合,才颇感欣慰。其实,教师如此煞费苦心,结果往往是把学生引入了狭窄的思维空间。语文教学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和明显的模糊性,不少问题专家们也是见仁见智,我们为什么偏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呢?蔡元培先生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如果我们提倡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有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把书本上的见解看做是金科玉律,那么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将会得到体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将会迅速提高,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发言中绝不乏高论。
例如,《群英会蒋千中计》一文中就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智谋超人的曹操为什么会上周瑜的当,斩杀当时的关键人物蔡瑁、张允?关于这一问题,《教参》上的分析是“与他的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恪弱点有关”。他“对降将本已多疑,周瑜炮制的假信又天衣无缝,促使他立即断定菜、张联接东吴”。但有个学生却认为,曹操一直主张不杀降将甚至能委以重任,他对关羽就是这样,但他对不战而降者则瞧不起甚至怀疑。蔡瑁、张允就是这种人,所以曹操才怀疑他们。显然,学生的意见更有道理。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回答问题羞羞答答、结结巴巴、词不达意,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低。其实不然,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低,责任在教师。如果我们总认为只有教师的见解、书本上的见解才是正确的,那么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必然心有余悸。学生心态如此,我们却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宏亮、语言流利而又准确,岂不强人所难?再说,由于我们有了认定的答案,所以学生即使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会被我们否定掉。这样,学生怎敢大胆发言!“引诱”会使教师捕捉学生思维闪光点的能力大受限制,使学生捕捉自身灵感的能力遭受扼杀!
四、提倡辩论
这里所说的“辩论”是指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使学生善于听取对方的说话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最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讲《阿Q正传》时,我要求学生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危害。某学生分析危害时认为,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总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来掩盖屈辱和失败。它涣散人民的斗志。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缺乏继续斗争的精神。另一学
生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阿Q不再继续斗争不是受精神胜利法的影响,而是由农民意识决定的。农民本身就缺乏继续斗争的意识。有个同学马上反驳道:请问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人是不是农民?他们在斗争中失败了多少次!哪一次失败后不是在继续斗争!可见阿Q缺乏继续斗争的精神,主要还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
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就不可能在瞬间立刻联想到这些历史人物。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前提,才能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落到实处。